卢晓东 | 警惕“教考分离”对创造性的制约

本文由《中国科学报》授权发布
作者:卢晓东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吉林大学正在试行“教考分离”模式,试点课程暂时只在“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两门公共课程。在这篇报道中,“教考分离”是这样定义的:“教考分离,顾名思义就是把教学和考试分开,任课老师不直接参与所任课程的期末考试工作(包括出题、监考、评卷、登分和质量分析)。学校严格按教学大纲教学,根据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及教学大纲,制定考核大纲,建立起一整套包括试题库、自动命题、阅卷、评分、考试分析、成绩管理等各种规章制度完备的教学考核管理系统。”

在互联网时代,对于微观教学改革的历史大家都可以有所梳理。比如,《中国教育报》在十年前,也就是2007年10月22日第6版曾经刊登了山东农业大学一篇教学改革经验总结,题目是《实施考教分离,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在这篇文章中,“考教分离”是这样定义的:“考教分离的模式,就是把课程考试从整个教学过程中剥离出来,相对独立地进行”,其原则和特点是“任课教师不参与或不直接、不单独参与考试过程。比如,在命题方面,或聘请校内外非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命题,或由非任课教师或教学管理人员从试题库中抽取试卷;在阅卷方面,或由任课教师、非任课教师集体流水阅卷,或委派非任课教师阅卷”。考教分离后的考试结果被认为“真实准确地反映了教师教、学生学和管理人员管的效果,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两相比较,我们确实发现教考分离不是什么新生事物。

“教考分离”本质上蕴含着对于任课教师的不信任。不信你看:“任课老师不直接参与所任课程的期末考试工作(包括出题、监考、评卷、登分和质量分析)。”连质量分析都不允许任课教师参与!学校不相信教师能够教得好,教得符合标准,因此需要用统一考试,在考学生的同时也考查教师是否中规中矩。高等教育传授高深学问,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教考分离”,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教育和学习质量,引发的问题可能更加危险,特别是可能遏制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教考分离”的情况下,“聪明”“识时务”的教师会很快调整到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教学活动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努力使学生思维尽可能接近“题库”中的“标准答案”,从而取得“好的教育质量”。“不就是应试吗?哈哈!!”学生的学习倾向也会自然调整为“趋同性”思维,统一到唯一标准答案从而取得好成绩。“刷题嘛,谁不会!!”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特点是求异性,即寻求看待同一问题的不同视角,寻求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所谓创造,突出地体现在面对尚没有答案的未知问题时,或面对普遍被认为已经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时提出疑问和挑战,寻求新认识、新结论,突破旧有范式的思维进程。教考分离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恰是反复强化的趋同思维,这就与创新人才培养南辕北辙,因而在当前创新大潮中呈现出醒目的不和谐,让人担心东北高教也会陷落。

那么,考试改革应该向哪个方向走?

第一,教考结合。信任教师是大学办学的基本出发点,试题的命题权力应该还给任课教师。一所大学不应当将考题命题权力交给行政主导的“考试中心”,而应当交还给教学和科研机构。例如,高等数学的命题权力应该在数学系,大学英语的命题权力应该在英语系。对于公共基础课而言,为了提高效率确实不需要每一个任课教师都出题,但命题小组中应该有任课教师参加。为了保证命题质量,数学系和英语系在命题完毕后可以增加试题审查环节,邀请外校专家和本校专家一起审查试题。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海对此早有评论,“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一个学生在任何考试中要直接回答的每一个问题,如果不由他的老师设计或修改,这种教育制度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第二,增加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期末考试成绩最多只占50%。大学课程学习不是为了考试,因此任课教师当然有权力判定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和发言、作业、小测验、期中考试、作文等,以督促学生整个学期保持连续的学习投入。英语课程的小班教学十分重要,学生在课堂上的英语发言、讨论和英语作文的重要性比语法准确重要得多。任课教师有了成绩决定权,还可以据此开展有个性的教学,经由发散性、创新性的挑战题目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在期末考试中增加发散性思维的挑战性题目。教考分离为了方便非任课教师阅卷,需要给出试题标准答案,试题本身的思维方向就是趋同性思维。因此,期末考试中需要保持趋同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考题的平衡,增加无标准答案的发散性思维题目挑战学生。当然,这样的题目如何评判需要任课教师的积极参与,需要教师经由“试卷返还”给予学生反馈,需要如清华大学一样开始百分制向等地制的改革。

第四,停止题库建设,公布所有试题,每年出新题。“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了解到趋同性思维对创造力的制约后,在了解学科范式可能成为范式陷阱的情况下,试题库就是一个封闭、僵化的范式陷阱。一所大学在题库建设中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在创新视角下就是浪费。此外,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们会回忆题目并上网,很快就会穷尽“试题库”中有限的题目导致试题库失效,这一幕已经在兰州交通大学发生。与试题库的逻辑相反,大学应该公布以往所有试题,使学生提前学习,同时知道自己肯定将面对新试题的挑战,正如未来的人生中将注定面对崭新的挑战一样。

本期编辑 | 慕编组 顾聚邦
转载自:《中国科学报》2016-09-22 第5版 大学周刊
排版、插图来自公众号:MOOC(微信号:openonline)
本文系“MOOC”公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内审核处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