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骐 | 思乡二则

【往期回读】

有客南方来   我的初中

带父母进城   赵一锅   “双枪手”爷爷

思乡二则

南京  王慧骐

作者王慧骐先生,生于扬州,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东方明星》月刊主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中心主任。

几十年了,我还一直喜欢吃点山芋,这大约同少时所经历的生活有关……淮海路5号,我在那里出生,在那里长大,小学、中学、大学,都从那个叫作淮海路5号的大院里进进出出。

今晨在朋友圈读到了这样的诗:“天冷了 / 叶子黄了 / 草尖上也结霜了 / 恰好回故乡 / 温一壶老酒 / 初雪就到了 // ……一地的菊花被风吹残 / 总发现老去的事物 / 还在心底绯恻缠绵”于是,一些老旧的景物便也就跟着这样的句子在心底晃荡起来。

深秋的这个时候,山芋开始收成了。

爷爷在老家的乡下是种过田的。我们童年时生活的苏农一村,虽然是农学院的教职工住地,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房子造得不多,还是有些空地的。闲不住的爷爷就把家门口不远的那块地,一点点刨松,清理掉土里的瓦砾砖屑,而后跟附近的农人讨来点山芋苗,栽种在他打理出的那片田亩里。山芋生长的过程,也就是爷爷时常弯腰伏背侍弄它们的过程,浇水呀,拔草呀,有时候还得跑来把啄叶子的鸡赶走。

这些过程在我们几个小孩子的眼里当然都可以忽略不计的,我们关注的是爷爷最后把山芋藤一点点拉了,用他平时松地的那把带齿的锄头,小心翼翼地从土里刨出大大小小的山芋来。我们也跟屁虫似的尾随着用手在田里扒,每当发现一个,就会喜不可抑地叫出声来。

爷爷把刨出来的山芋摊晒在门前,也会用篮子分装一些送给楼上下的邻居。晒了几个太阳的山芋,入冬后吃会更甜。山芋的吃法有几种,放在钢精锅里隔水蒸,或切段和稀饭一道煮,还可以切成丝,放些蒜叶用油炒一炒,是很不错的下饭菜。蒸熟了又一下吃不掉的山芋,晚上睡觉前封了炉门,爷爷在蜂窝煤的上面放一张报纸,切开的山芋片平铺在上面,利用炉火的余温,将山芋烤得平添一种焦黄的甜香。一早我们还正睡得沉呢,鼻子里已嗅到了烤山芋的香味。爷爷用他自创的美食让我们几个馋虫赶紧起床。

……到了六十年代中后期,“文革”开始了,父亲因为是“臭老九”,被关在了学校的“劳改队”里。他是教农业机械的,监管他的红卫兵就让他在停放拖拉机的机库里劳动。我和弟弟去那儿探视,父亲把劳动时发放的熟山芋,省下一些,攒在一起用纸包好,见面时趁人不备,偷偷塞到我们手里。

几十年了,我还一直喜欢吃点山芋,这大约同少时所经历的生活有关。

不日前,在故乡的晚报副刊上,读到一篇《永远的淮海路》,这个标题一下子便让我眼眶发热。的确是久违了,我记事以后就背得滚瓜烂熟的门牌号码:淮海路5号,我在那里出生,在那里长大,小学、中学、大学(其间还有几年在厂里做工),都从那个叫作淮海路5号的大院里进进出出。

和这条路相关的记忆当然能说出很多,不妨挑几个印象深的说说吧——

20岁那年我已进了工厂,上下班都是两条腿跑路,工友们笑我不会骑车,下了小夜班(也就是晚上11点以后),几个玩得好的师傅便义务教我学车。那一刻淮海路上已很安静,几乎见不着什么车辆。两三位师傅轮流上阵,帮我把龙头,托座垫,跑了一段后,见我能蹬了,便在后面悄悄地放了手。突然感觉到没了保驾,心就慌了,车龙头直晃,没一会就摔了下来。师傅几个的笑声回荡在马路上的夜色中。

淮海路11号的卫生学校对我自然熟悉不过。校门口传达室有一只邮箱,我隔三差五都会光顾那儿。七十年代我向全国各地的许多报刊投出稿件,都是从这只邮箱踏上旅程的。那时候投稿,信封上连邮票也不用贴,只要在右上角写上“邮资总付”四个字即可,相当于现在的“到付”。我稿子写得多投得勤,基本上是用人家编辑部寄给我的信封拆开来反一面再用。父亲吃中药的袋子也被我“废物利用”收拢来,改造成投稿的信封。卫校传达室的老师傅都认识我了,每次我去,他朝我笑笑,对一旁的人说,这个小家伙又来寄什么玩意了。

后来在师院读书,我是走读生,平时就住在淮海路5号的家里。因为写作投稿结识了一些报刊编辑,他们当中,曾有几位出差路过或专程来我家中小住,品尝过我父亲或二姐下厨做的菜。有几位的面孔至今还能记得,比如天津《接班人》杂志的杨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的李先轶编辑,还有来自香港的诗人黄河浪先生等。那个年代,人都不讲究,家里挤一挤,腾出一间稍大的屋子就给客人住了。

11月8日凌晨于盱眙天泉湖畔

(0)

相关推荐

  • 记忆散文之《大哥》

    大哥离开我们将有十五个年头了,早想写点东西来怀念大哥的,终究是心底里有着太多的放不下.随着时间一点点地流逝,大哥的轮廓变得愈发地模糊起来,看来,我是要彻底地遗忘大哥了. 大哥大我八岁. 母亲一共生养了 ...

  • 父亲到了墙上……

    这是月方客厅的第406篇原创文章! 文丨月方 我爸当初来农村,看到爷爷家门口场上堆着一堆山芋,就同意留下来做养子了. 我爸说:"冬天里的山芋多好吃啊,生吃甜,熟吃暖和,还顶饱--" ...

  • 王慧骐|收读《分湖》随想

           前几天,文友张建林特地从吴江芦墟邮局给我寄来了他和嘉兴子仪.嘉善禾塘三人轮值主编的<分湖>内刊两册.建林对旧书旧物似有一种特别的情愫,他用来给我寄杂志的信封,是他任职的康力电 ...

  • 陈祖平 | 穷吃山芋富吃米

    总第1240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谚语云: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适宜.秋风渐紧,山芋(蕃薯)在地里等得不耐烦了,挤呀挤呀,硬是在地上挤开了个缝,快让我出去,快让我出去,山芋挤得脸都红了, ...

  • 推荐|吴启桂:记忆中的“芋窖”

    记忆中的"芋窖" 又要到收获山芋的季节了. 儿时在乡下,每当刨完地里的山芋,家家户户都会在房前屋后挖一地窖,以备秋冬储藏山芋,我们习惯称之为"芋窖". 上世纪, ...

  • 人间章回:我的童年(作者 李玉华)

    八岁的时候,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个年月,大多数人家都很贫困,更别说我们家人口多,劳力少了.吃饭就更成了问题,父亲看着左邻右舍和我差不多大的同龄人都上学了,他也不甘示弱,咬着牙把我送入了学校,读一年级的 ...

  • 【江苏】黄思源《挖山芋》指导老师:张爱平

    挖山芋 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向阳校区 六年级 黄思源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我和妈妈骑着电瓶车哼着小曲儿,去奶奶家挖山芋. 来到田野,我立即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了 ...

  • 王慧骐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读金实秋《蔬食记忆》

    --读金实秋新编<蔬食记忆> 王慧骐 老友金实秋先生是一位兴趣特别广泛的编选家,早年曾编过十几本各种类别的楹联汇总:后来专注于研究他的同乡汪曾祺,也写过和编过好几本书.更让人出其不意的是, ...

  • 王慧骐 | 鸟虽小,玩的却是天空

    鸟虽小,玩的却是天空 南京  王慧骐 作者王慧骐先生,生于扬州,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东方明星>月刊主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 ...

  • 张广祥 | 王慧骐先生的话,孕育了一本书

    王慧骐先生的话,孕育了一本书 张广祥 谁说说话不能使人怀孕的?王慧骐先生的话就孕育了一本书.感谢王慧骐先生! 到2021年8月21日,微信公众号"丁中广祥"顺利运行六周年了. 事实 ...

  • 王慧骐 | 父亲和他的“植保机械三部曲”

    父亲和他的"植保机械三部曲" 南京  王慧骐 作者王慧骐先生,生于扬州,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东方明星>月刊主编. ...

  • 王慧骐 | 写在扫墓归来

    写在扫墓归来 南京  王慧骐 作者王慧骐先生,生于扬州,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东方明星>月刊主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中心主任 ...

  • 王慧骐 | 四个娃儿一台戏

    四个娃儿一台戏 南京  王慧骐 作者王慧骐先生,生于扬州,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东方明星>月刊主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中心主 ...

  • 王慧骐 | 病房里听来的故事

    病房里听来的故事 南京  王慧骐 作者王慧骐先生,生于扬州,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东方明星>月刊主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中心 ...

  • 王慧骐 | 阿祥的年

    阿祥的年 南京  王慧骐 作者王慧骐先生,生于扬州,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东方明星>月刊主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中心主任. ...

  • 王慧骐 | 一得集

    [往期回读] "丁中广祥"2020年度运营分析报告 带父母进城   我是老前辈   二八大杠 一得集 王慧骐 作者王慧骐先生,生于扬州,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