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学思维:“天才”赵之谦的艺术创造秘诀……
🔥书艺咀华●咀嚼书法艺术之英华!
清代金石学兴起,以碑为宗的书法家如雨后春笋,但若论对碑学的迷恋和忠诚之深,书艺君首推赵之谦。
看到赵之谦的各体书法,我就想到一个词“碑学思维”。我们通常喜欢把科班出身者依其专业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现象,称作“XX思维”,比如书艺君是学政治出身,看到一些社会现象就会习惯性地从政治的角度去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像《毛泽东这篇小楷,暗藏着怎样的玄机?》《那个酷爱书法的北漂,要清退了……》《学碑还是学贴?一个政治问题》等等这些文章,都是在“政治学思维”作用下产生的,在我眼中,没有什么现象是不能用政治学理论去透视的。
那么,现在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称赵之谦的书法为“碑学思维”?一个是:这种颇显片面的“碑学思维”究竟好不好?
先说第一个。其实不用啰嗦那么多,我们直接来看看赵之谦的各体作品就明白了。先看他的魏楷作品:
赵之谦的楷书主要学北魏造像。上面这件魏楷还是比较规矩的,方圆兼施,体势雄浑,功底当然也极其扎实。但赵之谦的魏楷,比之粗狂的魏碑更加柔和、精细、温润。再看他的隶书:
这件隶书是临的著名汉碑《封龙山颂》,但起笔多用碑法,可是从体势和收笔看,又确实属于隶书。魏楷向右上扛肩,但隶书没有,体势比较平。本来拙重浑厚的碑颂,到他笔下更添了几分潇洒飘逸。再看他的篆书:
如果你觉得他的隶书不像隶书的话,这篆书总该没毛病了。但是,他的篆书只是结体意义上的,用笔则大量掺入了魏碑笔法。
在他之前,已经有邓石如开天辟地,将隶书笔法掺入篆书,增强了篆书的书写性。赵之谦循着大师的足迹,更加“肆无忌惮”,什么中锋、圆转、逆入等等,统统没了禁忌。再看他的行书:
这是赵之谦晚年行书精品。其实,他的行书不必多看,就看他的篆隶作品落款即可知其师法所来。书艺君个人极其喜欢魏碑一路的行书,潇洒隽永,不为所缚,越看越觉得有味。
我们常称赵之谦“天才”,他自己也颇高看其“天分”。他曾自述,“邓石如,天分四、人力六;包世臣,天分三、人力七;吴让之,天分一、人力九;自己则是天分七、人力三”。当然,这里面也有对自己下苦功不够的自谦之意。其实,他的“天才”,主要就是得益于“碑学思维”,无论篆、隶、楷、行、草哪一体,均以魏碑为底,均能够用魏碑笔法去加以改造。这就是聪明人的做法,他没有用蛮力,而是找了一个讨巧的方法,凭着“魏碑思维”在书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阅读更多👇
第二个问题,啥事都有两面性,赵的“碑学思维”与其他一切“XX思维”一样,优点明显,但也有缺点,那就是片面性。比如我以政治学理论解释某种现象,不同意见的人就有可能觉得牵强、片面。但是,总体上,我觉得利大于弊、优点胜于缺点,如果你什么思维也不占、什么风格都不显,那才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