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丝棉惹秋思 赵韩德
曾在农村谋生,深秋,斑斓在田野。当我们男劳力给麦苗施浇河泥猪粪时,女劳力们则去采摘棉花。无边的棉花像白云,女人的笑声像云雀。施肥结束,我们顺路把一袋袋装得满出满进的棉麻袋背回仓库。晚霞把棉田染得橘黄金红。我至今都常常把秋天和棉花连在一起。
棉花的大规模种植,是在宋元,明朝最盛。而先秦时期人们的穿着,用的是葛、麻以及蚕丝。《诗经》里没棉,却有柔软的丝,“绿兮丝兮,女所治兮”。而葛麻之织品则“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有钱人的羊皮袄,要用丝线装饰:“羔羊之皮,素丝五紽。”丝的编织物,可作贵重礼品:“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丝的原始符号很形象,两个并排的8,上下各露一截线头,意思是两束丝。丝出自蚕,那么蚕的初始符号呢?——两个8串联,带一个弯钩。又从该字符简化,这枚蚕,变成“四”字带一条弯曲的尾巴。这个变异的原始字,为“蜀”,形态婀娜。《说文》:“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像蜀头形,中像其身。”
这个“四”字带尾巴的符号,现在是四川成都著名的历史遗址三星堆博物馆的馆标。这枚蚕,是西南地区的古邦国之标识和符号。李白有言:“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我曾在巨大的、红底黑字的“蜀”字馆标下久久徘徊。久久地徘徊,全因重新认识了一个字。
思绪由丝由蚕而及桑。在灯下慢慢读《诗经·魏风·十亩之间》,忽而回到美丽的桑间林下。桑带着温暖,带着温馨,带着诗意,出现在古老的诗集里。
桑梓是故乡的代词。“桑”所引起的既古老又熨帖的亲切感,是一代代流淌在血脉之中的。甲骨文桑,像桑树之形,根扎大地,叶朝青天。金文桑字,最是可爱,柔叶轻举,秀色可餐。小篆桑,木上出现了三个“又”。“又”是右手,弯曲的三指代表实际的五指。这时的造字更趋实用——直言人们植桑,就是为了采叶养蚕。美丽的桑林,人们衣食离不开的桑树,和我们民族一样古老。
桑蚕丝棉,衣被天下。每当秋天,我总会想起年轻时背着沉沉的大袋棉花,在田埂上走。田野被晚霞染得橘黄金红,斑斓炫目。
夜光杯2020-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