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不通,身体有什么变化?

经络是最早出现的中医概念之一,是经脉与络脉的统称。其中“经”指循行纵线,即作为主干的经脉;“络”指循行网络,即作为分支的络脉。《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健康对人体至关重要。

经络分布广泛、纵横交错,构成了一个复杂且完整的气血运行网络,将人体各脏腑、官窍、肢体、关节等组织联结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体脏腑发生病理变化时可通过相应经络反映到体表层面,同样,外邪侵入人体会导致经气失常,影响脏腑功能。临床上,经络问题主要分为外经病和脏腑病两种。外经病指经络体表循行路线上,尤其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上会出现疼痛、厥冷、麻木等表现;脏腑病指经络内行线上的疾病。在人体十二经络中,尤以下面几种经络病较常见。

肺经不通

外经病多表现为上肢内侧前缘部酸痛、厥冷、麻木、肩前痛等,脏腑病多表现为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如咳嗽、哮喘、鼻炎、气短、怕风、易出汗。因为肺主皮毛,肺经不通会使皮毛缺少气血滋养,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容易过敏、面色无华等情况。这时,可用手掌鱼际部在另一侧手太阴肺经肘部到腕部的循行路线上上下反复搓揉,力度以轻松舒适为宜,皮肤微红发热即可;也可在此处刮痧或热敷。

大肠经不通

外经病多表现为下齿痛、头痛、肩周疼痛、鼻炎等,脏腑病多表现为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如肠胃功能减弱。大肠经止于鼻部迎香穴,时常按摩迎香穴可改善鼻炎,可将双手食指和中指置于鼻子两侧,在鼻翼到鼻根端反复上下摩擦,次数不限。其他症状都可以仿照肺经不通的方法在手阳明大肠经肘部到腕部的循行路线上进行操作。

胃经不通

外经病多表现为口腔溃疡、牙龈肿痛、膝关节酸痛、乳腺增生等,脏腑病多表现为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如胃痛、便秘、消化不良等。针对消化性疾病,可在胫骨外侧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上刮痧,或在背部寻找对应腹部疼痛位置的地方拔罐或刮痧。摩腹也可有效解决腹部问题,操作如下:双掌重叠置于腹部,按胃脘部——上腹部——脐部(神阙)——小腹部——右下腹部——右上腹部——左上腹部——左下腹的顺序,做环形而有节律地抚摩,每次5~10分钟,以腹部有温热感为宜。操作时应注意,用力宜轻不宜重,速度宜缓不宜急。中医常说,“要想安,三里常不干”,足三里作为最常用的强身保健穴,艾灸此处可有效缓解胃经不通引起的症状。此外,因胃经始于鼻部附近,艾灸两侧足三里穴还可治疗鼻部疾病。

脾经不通

外经病多表现为下肢关节酸胀,脏腑病多表现为代谢类疾病的症状,如脚浮肿、湿重、头胀、倦怠、便溏、消化不良等。脾失健运会导致水湿内停、清阳不升,这时需要健脾利湿,可用手沿着足太阴脾经在小腿部的循行路线进行刺激,着重按压利湿要穴阴陵泉(拇指沿胫骨内侧缘由下往上推,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上弯曲的凹陷中)。还可用食疗法,具体方法是用小米加山药、大枣熬制成山药粥,每周吃1~2次。

胆经不通

外经病多表现为偏头痛、耳聋耳鸣、肩背痛、胁痛、下肢痿痹等,脏腑病多表现为口苦、常叹气、面微有尘(面色灰暗如蒙上灰尘)等。胆经不通影响了胆汁贮藏功能,会引起口苦、面微有尘等症状,可点揉胆囊穴(腓骨小头前下方阳陵泉下2寸处)。耳部疾病可通过点揉风池(枕骨下两侧,横平风府)、足临泣(第4、5跖骨结合部前方)等穴位缓解。偏头痛可通过梳头改善大脑供血,具体操作如下:用梳子先后沿督脉、膀胱经、胆经的头部循行路线,以均匀力量梳头,梳至头皮微热为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