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从何而来
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约瑟·汤恩比曾经说过:“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刘邦和凯撒使中国历史的走向与西方发生了绝缘不同道路,一个向左、一个向右,中国建立了一个大统一的王朝,并将“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西方最终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分裂成很多国家。
中国这种大一统的思想,是植根于中国中国人民心中的思想,这种思想延续了两千多年,以至于约瑟·汤恩比感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一直是大一统的国家”。当这种思想植根于文化之中的时候,他就无法在从人们的观念中去掉,那么中国的“大一统”观念从何而起。
《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这是“大一统”这个名词正式出现在中国历史记载之中,但是此“大一统”与我们所理解的“大一统”又有一些不同,这里的“大”字不是形容词“大”,而是动词“尊大”的“大”,“一”是元,“统”是始,“一统”就是元始,元始就是万物(包括政治社会)的本体,“一统”的本义是指政治社会自下而上地归依于一个形而上的本体,从而使这一政治社会获得一个超越的存在价值,而不是自上而下地以一个最高权力为中心来进行政治范围的集中统一。
那么中国最早的“大一统”的思想是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中国儒家的“亚圣”孟子。在《孟子见梁襄王》中记载“(孟子拜见了梁襄王之后)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孟子首先提出了天下“定于一”的观念,也就是认为天下的最终归宿是走向统一,安定于统一,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最国家统一的思考。儒家的“天下”不单单是指一个国家,而是当时的各国诸侯所包括的土地,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天下”放在比“国家”还要大的范围。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被分为诸多诸侯国,理解《孟子·万章上》的记载:“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这里的所说的民就是“天下”之民,而不单单是一个诸侯国的臣民,所以从孟子开始儒家已经将天下一统的思想开始注入儒家的思想之中。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思想无法确认是否收到了孟子思想的影响,但是在中国经历了长达400年的战乱纷争之后,当时的有志之人已经开始意识到统一的必要性,而经过一两百年的发展,也都大体明白了“定于一”的意义。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丰功伟业,但是秦朝二世而亡,取代秦朝的项羽实行分封制,虽然项羽有他的无奈,但是至少说明当时天下一统的观念没有完全的深入人心。比较庆幸的是楚汉争霸最终刘邦取的了胜利,而刘邦是一个“大一统”的坚定维护者,他在建国期间虽然被迫分封异性诸侯王,但是天下统一之后,他又逐个的消灭了异姓王,为汉朝建立统一的王朝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弱化了诸侯国的实力,而强化了中央集权。董仲舒作为儒家的重要人物,他在汉武帝时期提出了“《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这是说,封建的大一统是天地古今之道,是不可改变的。有了大一统的国家,必须具有适应这种大一统国家的统一思想,只有上下统一,才能保证法制号令规章制度的畅行。也就是从这开始,“大一统”的思想正式系统化,并且流传中国几千年。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孔子到孟子、以及后来的董仲舒等人,都是“大一统”的坚定支持者,这使得大一统的思想得以在中华文化中扎根生长,也成为了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