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激活组织和人才?任正非的差异化管理:华为把人员分三类
“通过权力下放与制衡,任期制及选拔机制的优化,实现干部、专家、职员的差异化管理,不断激活组织,保持人才活力。”
近日,华为方面发布了任正非在C9高校校长一行来访座谈会上的讲话,任正非谈到了华为的企业管理机制。
所谓“C9”,即九校联盟(C9 League),简称C9,是中国首个顶尖大学间的高校联盟,于2009年10月启动。联盟成员都是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一流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共9所高校(资料摘自百科)。
联系任正非近一年的动态,我们可以感受到华为与高校的合作将持续加强,高校的人才和研发资源将成为华为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而高校和人才也必将受益于华为的发展。
实际上,教育、学校、企业和国家,本就是一个生态链条,缺一不可。
不管对学校,还是对企业和国家来说,机制都非常重要,比如要是搞技术研究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那这样的机制就会导致科技发展缓慢。
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管理机制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可以说华为取得今天的事业成就,任正非和他主导的组织管理机制是很核心的因素,创业者学习任正非和华为,一定要深刻理解这点。
1987年,华为公司成立时只有几个人、一两万资金,之所以发展到现在十九多万人、年入数千亿的世界级企业,背后必然有一套激励人的机制在起作用。
做企业,从开始就要看到未来,管理企业,不能光靠“人治”。对老板来说,公司是自己的,就应该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权力都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公司永远发展不起来。
任正非在华为初期是放权最大的时候,任正非说自己就是个“甩手掌柜”,任由下属自由发挥。据一些当年的创业元老回忆,任老板对人是十分信任的,不管是权还是钱,都是用人不疑,大胆放权。
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加入华为不久后,就能走上管理岗位,比如华为“二号人物”郑宝用,比如“天才少年”李一男,他们都可谓是“火箭提拔”,从基层到高层的升职速度在企业界是很罕见的。
但华为就是这样,唯才是举,任人唯贤。因此华为的组织活力才那么大,不是人才辈出,而是“倍”出。
如果说华为一开始是任正非大胆下放权力,那随着队伍越来越大,就必然是走向制衡,不然公司就会山头林立,诸侯割据。华为后来的轮值CEO制度,就是这种权力制衡的产物。
而制衡之后,公司就要走向差异化、精细化管理,以保持人才活力、激活组织,在华为,差异化管理的主要表现就是把人员分为3类。
1、干部
华为公司的干部政策贯彻“宰相必取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任职都必须有成功的实践经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公司要发展,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任正非对他们强调实践和理论的相结合,“光是埋头苦干只能做英雄,也可以工资高一些,但是没有战略洞察能力就不能做领导。”
干部管理又有任期制、选拔制和淘汰制,这就保证了干部群体的压力、紧张性,逼迫他们努力进步。
2、专家
专家类员工,强调必须有成功的实践经验,而且不断地在垂直循环工作的过程中滚动选拔、自然淘汰,在垂直循环工作中,一方面能把最优秀的人翻上来,另一方面所有专家都经历了“理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自我进化,避免落伍。
华为的专家队伍可能是最庞大的,任正非的指导思想是他们既可以垂直上下循环,也可以横向发展,进行跨专业、跨领域的融合,增强合成作战的能力。但专家要对不确定的工作负责,跟干部一样,也是要有自然淘汰的。
3、职员
职员类员工,是按确定性程序操作,保持公司的稳定高效运行,流程管理要像高铁一样通过。
因为这个人员群体主要对流程负责,所以对他们实行绝对考核,以岗定级,不末位淘汰,也自然没有年轻化的必要。
什么是流程,就是程序执行一样,简单、重复,要求的是稳定和高效。
华为这样对人员划分,其实我们的公司也可以学习这点,对公司人员进行划分。很多老板要么是没有意识到这点,要么是意识到却没有多少作为。
前者是因为管理的懒惰,后者则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实,管理的差异化、精细化是一个大趋势,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职位需要不同的管理和激励机制。
比如你不能把做技术的员工跟管理人员和后勤、财务等人员一个管理模式,在总的管理制度下,应该还有更精细化的管理,毕竟,没有“精耕细作”就无法多产粮食,这是生产力提升的需要。
总而言之,权力要下放和制衡,我们的一切管理动作,都是为了实现持续的良性循环,实现激活组织、激活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