蕹菜,见过吗?可用于食物中毒、野菇中毒
蕹菜
来源产地
为双子叶植物旋花科植物蕹菜的茎、叶。
夏、秋采收,多鲜用。
生于气候湿暖、土壤肥沃多湿的地方或水沟、水田中。
我国中部和南部各地常为无性栽培,北方较少。
别名蕹、瓮菜、空心菜、空筒菜、藤藤菜、无心菜、水雍菜。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蔓生。
茎圆柱形,节明显,节上生根,节间中空,无毛。单叶互生;叶柄长3-14cm,无毛;叶片形状大小不一,卵形、长卵形、长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5-17cm,宽0.9-8.5cm,先端锐尖或渐尖,具小尖头,基部心形,戟形或箭形,全缘或波状,偶有少数粗齿,两面近无毛。
聚伞花序腋生,花序梗长1.5-9cm,有1-5朵花;苞片小鳞片状;花萼5裂,近于等长,卵形,花冠白色、淡红色或紫红色,漏斗状,长3.5-5cm;雄蕊5,不等长,花丝基部被毛;子房圆锥形,无毛,柱头头状,浅裂。蒴果卵圆形至球形,无毛。种子2-4颗,多密被短柔毛。花期夏、秋季。
性味功效
《全国中草药汇编》
甘、淡,凉。
清热解毒,利尿,止血。用于食物中毒,黄藤、钩吻、砒霜、野菇中毒,小便不利,尿血,鼻衄,咳血;外用治疮疡肿毒。
鲜品2~4两水煎服。解救上述中毒时可用鲜根或鲜全草1~2斤绞汁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中药大辞典》
入肠、胃。
治鼻衄,便秘,淋浊,便血,痔疮,痈肿,折伤,蛇虫咬伤。
《医林纂要》:
"解砒石毒,补心血,行水。
《岭南采药录》:
"食狗肉中毒,煮食之。"
《广州植物志》:
"内服解饮食中毒,外用治一切胎毒,肿物和扑伤。"
《中华本草》
甘;寒
归肠;胃经
凉血止血;清热利湿。主鼻衄;便秘;淋浊;便血;尿血;痔疮;痈肿;折伤;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0-120g;或捣汁。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