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为什么定都杭州
南宋为什么定都杭州
作者:钱奕富 钱宏 钱光肖
杭州,“人间天堂”,今天她越来越成为明星城市,甚至为全世界所瞩目。
她从吴水、越山之间的小小边城起步,吴越国建为国都,成为事实上的“一线城市”,但真正成为主流文化认定的全国大都会却是从南宋定都开始。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以后,偏安一隅140年,虽然外患不断,也未能恢复靖康之难丢掉的中原领土,但还是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哲学等各方面实现了巨大繁荣。那么为什么南迁的那个小朝廷会“驻跸”杭州?是机缘巧合还是另有原因呢?
一,江南边城
春秋战国时期的江南,北为吴,水网萦绕,南为越,山川起伏。那是属于苏州与绍兴的时代,杭州的地面还是山区与湖海之间的一抹薄土。钱塘江日夜咆哮,冲刷沉积,辛苦造地。杭州连县城都没有,苏州之地已经是吴国王都,绍兴一带已经是越国中心。吴越争霸与杭州无关。
秦统一六国之后,始皇帝巡行天下,在武林山下降帆系缆,留下钱唐县一个治所,以及秦望山、系缆石、武林门等几个遗迹地名。钱唐县隶属会稽郡。
潮水汹涌的钱塘江,是吴、越两地的天堑,但钱塘江畔的钱唐县,早期属会稽(治绍兴)管辖,东汉又被划入了吴郡(治苏州)。总之,那时的杭州就是僻壤边城,划给哪一方管都无关紧要。
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仍是穷乡僻壤“钱唐县”。
到隋唐时代,临平湖淤塞成田,钱唐湖封闭脱卤,钱塘江造地已经初具规模。于是杨素筑城,运河开凿。杭州由钱唐县升格为州。白居易等州官对杭州颇有治理点缀。
二、华丽转身
五代十国时期,江南地区为钱氏吴越国统治。杭州真正完成华丽转身。
吴越三代五王始终奉中原王朝为正朔,有事请旨,无事纳贡,不膨胀不称帝,同时招纳移民,扶持农商,强军富国,把吴越一军十三州建成了“江南吴越自治区”。杭州成为江南区域的中心,成为全国最繁华富足安定和谐的“一线城市”。在动荡的乱世中,杭州成为天堂的同义词。
这时的杭州有几大“软硬件”是前后几百年里独具的。
1、杭州既是都会,也是要塞。吴越国三次筑城,杭州已经具备罗成-州城-内城三位一体,尤其罗城修得又高又固,穿山越岭、占尽险要。内城筑在凤凰山上,先是吴越王宫,后是杭州府治,挹江揖海,揽湖拥城,攻守兼备,生活便利。
2、杭州经济非常富足、繁华。经过钱氏吴越百余年建设积累,杭州“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吴越钱氏政治清明、崇尚礼仪。市民生活上斗米十文、四时嬉游。柳永《望海潮》写得好:“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所谓自古,那是文学手法,实际上就是自隋唐-吴越国以来。
3、杭州社会非常稳定、和谐。钱氏吴越主动延揽文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甚至把书籍经藏印刷业发展成为高利润大规模的优势产业。对内三教并举,尤其推崇佛法,对外强军保境,不爱战争不贪扩张。流民垦荒三年免租,府库充实积储多年。社会安定和谐,有人赞为江南佛国、人间天宫。
4、杭州外交广泛而通达。吴越国钱镠整治江河,凿罗刹石打通航道。吴越国造船业发达,商路遍及东北亚、东亚、东南亚。转换到军事角度,这意味着进退有据。
5、杭州非常幸运。吴越国忠懿王以无量智慧舍别归总,纳土归宋,实现国家和平统一。上述优势优点都保留下来了,杭州保持了上升势头。不像南唐的金陵,被宋太宗的军队烧成一堆灰烬。
北宋建立后,有了全国范围的统计数字,杭州城市面积已经超过昔日的六朝故地江宁(南京)、吴地中心平江(苏州),绍兴称为杭州下属已经近百年。等到南宋建都临安,杭州又变成了全国最中心的大都会。
金国皇帝有诗: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颇有豪气,胃口很大,但并非出于胸怀和理想。翻译成口头语:秦始皇能统占天下,我怎么能放过漂亮的江南?我要拿下传说中的西湖,占据高高的吴山。他不知道吴山很低,西湖很小,江南风土薄,唯有文明高。但是反过来看,金国那强兵悍将的口水也证明了杭州的丰饶漂亮。
三、建炎南渡
北宋末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不断侵扰,北方饱受战火荼毒。北宋朝廷无法维持边境的稳定,大量北方人开始陆续南迁。金国做大,完颜氏挥军南下,北宋轰然崩溃。靖康之难后,高宗仓促登基。
仓促登基的地方在应天府,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但是商丘早就暴露在金兵的锋镝之下。面临着今后的落脚问题,当朝臣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建都主张。
宰相李纲主张以南阳(今属河南)为都城,同时又提出除原有四京外,要以长安为西都,襄阳为南都,建康(江苏南京,当时称江宁府)为东都,不时进行巡幸,以免重蹈死守汴京而被一网打尽的覆辙。以黄潛善、汪伯彦为代表的大多数官员,则主张退避江南,建都建康:“建康实古都,外连江淮,内控湖海,负山带海,为东南要会之地。
起初高宗接受了李纲的建议,命人在南阳修城池,缮宫室,输钱谷以实之,并下诏说:“朕权时之宜,以防金人秋高气寒再来犯界。朕将亲督六师以援京城及河北,河东诸路,与之决战”。抗金态度似乎很坚决。但看到多数朝臣主张迁都建康,黄、汪两人更是晓之以理(逃命为头等大事,),便趁机改变主意。李纲罢相后,南逃阻力大为减小,张邦昌,王时雍等人刚被处死,高宗惧怕金人的报复,决定难逃。于是建炎元年(1127年)九月二十日,他下诏道:“有敢妄议惑众沮巡幸者,许告而罪之,不告者斩”。然后起驾南逃。
当先朝嫔御、母后戚里和各地汇聚的赋税财宝浩浩荡荡到达扬州时,北方传来徐州失守,金兵进击江淮的消息。二月初二,听说金兵已到,正在淫乐的高宗直接吓成残废,在五六个人陪同下,乘马逃至瓜洲,乘小船渡江,抵达镇江府。这一吓,高宗失去了生育能力。这一跑,大批物资赋税财宝尽为金人所得,九庙神主也丢了。
高宗在镇江并没停留,而是连夜逃往丹阳,继而常州、平江府(今苏州),又脱去甲胄、皇袍,经秀州逃到杭州。这一天是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十三日。这是高宗第一次停留杭州。
经过半年劫掠征战,金军盆满钵满人马俱困,加之长江南北阴雨连绵道路泥泞,步骑皆难以行进,遂于建炎三年二月下旬从江淮撤兵。
金兵北撤,给了高宗喘息之机,他对内则升杭州为临安府,归拢残部,还巡视了建康等地,对外则派人乞和。朝堂上各派人马就议和备战之策、觅地定都之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驻跸的话题被重新提起。
四、建康与武昌
在巡视停留建康时,群臣的定都意见主要分三种:
1、以张浚、马扩为首倡,提议要驻跸武昌(今属湖北),若军情紧急可以退居巴蜀,长久来看也便于经营中原。宰相吕颐浩、武将张俊、辛企宗都支持这一计划。
2、以武将韩世忠为代表,主张就留在建康迎战金兵,因为一旦前往武昌,就意味着放弃了东南地区。
3、以江南士大夫为代表,主张前往吴越、浙东,也就是南渡避敌,保小家优先。
高宗此时在建康与杭州都驻跸过,体验过了,他还在斟酌。然而武昌之议遭到的反对太多,他们认为:武昌漕运难继,必定粮饷不足;一旦南宋朝廷离开江南,江北的流寇必然会骚扰江南,华丽江南旦夕难保;湖北的地理位置也不利于防守,即便退守四川,也支持不了多久。归纳来看,这些意见以假象吓阻为主。荆楚大地、天府之国,自然条件当然非常好,但是享乐条件肯定不如运河沿途的淮扬苏杭。
于是高宗声称自己要选择建康方案,下诏称“朕欲定居建康,不复移跸”,征询群臣的意见。不过高宗此说恐怕只是为了标举恢复大义,不见得真想长期留在建康。口是心非、出尔反尔是宋朝皇帝比较普遍的性格特点,这也是史界评论宋皇懦弱苟且的一个原因。
下一个排除在建康和吴越之间产生。高宗在两地都驻跸过了,奔走过体验过了,他心里犹豫不决。这时,御史中丞张守做了一个切中痛点的分析,他说:“若为中原计,而幸敌不至,则用防淮之策;若为宗社计,而出于万全,则用过江之策。”这也是个“你代表谁说话”的问题,宋朝皇帝喜欢以“官家”自解,皇家就是官方,就是家天下。天下太平都好理解,现在是战乱,要图存,你是先保家还是先保天下!驻跸地之争的本质就是:你高宗以中原领土为重,还是以赵宋宗庙为重。选前者——突前——建康,选后者——退后——吴越。
这里还有一个隐蔽的因素,正史里没有记载,《台临钱氏宗谱》里有一语带到,虽然细微但不可忽视,就是秦鲁国大长公主“回家”了。
秦鲁国大长公主是宋仁宗的小女儿,嫁给吴越国王钱镠的六世孙钱景臻为妻。靖康之难时,皇族的女性都被金国掳走了,只有大长公主没有。可能因为仁宗的仁慈和钱氏的积德给予她福报,也可能因为她一贯低调,安居钱氏内府,皇族女性只有她幸存。所以突然间,她成了宗室的代表,各方面都不得不关注她的看法。当她的车驾出现在街头,总有许多年长的老百姓扶着车辕落泪和祝福。
按辈分,大长公主是高宗的姑太奶奶,年龄也极长。而宋朝历代皇帝都宣称以孝治国,所以高宗应该也是重视她的意见的。《台临钱氏宗谱》里一语带到:高宗登位,与有力也。靖康之难不久,钱景臻就去世了,举家南迁时,他的棺椁暂时寄存在丹徒。大长公主领着一大家子绕行安徽、湖南、江西、广东,回到浙江绍兴。她回到吴越,就是回家了。因为“钱氏有德于斯民甚厚”(《表忠观》文),吴越百姓对她非常尊重。150年前,钱氏纳土归宋,吴越百姓“但知易姓而不知易国”,她的到来就像亲人回家,很是提振了民众的精神面貌,也正面影响百姓更加接纳高宗和带来的部属。其情其景于时局无补,但是对高宗心理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最后吴越方案获得通过。宰相吕颐浩说:“且战且避,但奉陛下于万全之地。”事后的历史走向也验证了这个悲观但务实的决定,建康没能抵挡住金兵。同年十一月,金兵果然南侵,驻守建康的宰相杜充竟直接投降了金军。高宗既惊吓又庆幸,在逃避入海的漂泊岁月里,应该也很郁闷吧。
宋金在“且战且避且议和”的拉扯中度过寒冬。当次年开春,江南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骑兵们遥想着草长鹰飞的草原故乡,也实在因为江南沟汊纵横、道路狭窄而无所作为,只好在江南一番烧杀劫掠以后退回北方。高宗惊魂初定,建都事项又被提上日程。
五、定都杭州
这时的选择项是杭州还是越州(绍兴)。
杭州、越州都是吴越故地。高宗在流窜中也匆忙地升越州为绍兴府了,但总体城市规模、城防形制、战略贮备、生活便利都跟杭州没法比。高宗及群臣自思已经放弃了淮河,也放弃过长江,再放弃钱塘江那就太过于不堪了。况且杭州背倚钱塘江,一旦有事转身就是天堑城河,在战略上也更为有利。所以高宗把绍兴称为东府,把杭州作为都城,一如吴越国钱氏的规划。高宗安排大长公主等宗室人员在绍兴安家,他自己在杭州营造皇宫,搭建朝堂,像模像样地做起皇帝来。
为什么定都杭州,苦难的历程已经说明原因。
1、金国凶悍宋军孱弱,这是客观原因。宗社至上,保命要紧,这是主观原因。
2、江南地形迂曲,杭州城防稳固,运河漕运便利,这是地利。吴越经济富庶,社会稳定,民心可用,这是人和。
3、吴越故都生活优越,社会和谐贮备丰厚,这是历史因素。退有东南腹地浩瀚大海,进可恢复江淮对接中原,这是现实条件。
随着宋、金形势的缓和,临安府的治理和营建以及北方移民的大量涌入,受到战争冲击的城市经济迅速获得恢复和发展,南北士大夫经过这里数年的生活,也渐渐爱上了这个山清水秀的美丽城市。此时反对以临安为都城的声浪渐趋平息,于是临安府便成了南宋永久的“行在所,自此不复迁都矣。”
吴越国978年五月“纳土归宋”距南宋高宗赵构定都杭州150余年。透过高宗和朝臣百姓在保命、养命、逃命的苦难历程中,各方深思熟虑而采取的三组理由不难看出,吴越国留下的社会文化遗存给了后朝多大的福利便利!进而引出一个难以否定的结论:南宋定都杭州依靠的是吴越国治国理政所奠定的扎实基础,并由此接续和保持了吴越文化的发展势头,更加推动了吴越文化的上升,在半壁江山的背景上独具光芒,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