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为何没落了?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上巳”二字由干支纪年法而来,民间以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为“上巳”。
到了汉代,就把上巳节定为一年一度用来祓禊的节日。《后汉书·礼仪志上》就有关于上巳节的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在上巳节清洁自己呢?上巳节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呢?
用沐浴祓禊来扫除晦气
相传上巳这天是黄帝的生日,也是传说中西王母的生日。每年这一天,人们都会要到水边去祭祀,并用香熏的草药来沐浴,用来扫除身体上的污垢和晦气。
周朝时,上巳节“祓除衅浴”就已形成一种制度,并有专门的巫祝掌管此事。“禊”就是清洁的意思,“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除致病因素的仪式,同时祈求福祉降临。
每年这一天,上到官吏百姓(隋唐以前,百姓是指豪强,有身份的人才有姓氏),下到黎民黔首,都穿上春装出城游玩,或到水边沐浴洗漱,用来祓除不祥,祈求来年好运。上巳节在汉代是官方主持的重要节日,拥有一整套礼仪流程。汉代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祀典·禊》中解释说,上巳节前后正值冬去春来季节交换,人容易生病,所以应该出去郊游晒晒太阳,再去水边把自己洗干净;最后用兰草扫除身体上的晦气,辞旧迎新。
魏晋时期崇尚玄学,从官方到民间一改汉代保守的风气,不仅把上巳节改到每年三月初三,繁琐的祓禊流程也被简化成洗手洗脚,还增加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目,成语曲水流觞就是来源于东晋时上巳节的一次活动。
《兰亭集序》与曲水流觞
魏晋之际,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变化。士族权贵崇尚玄学,回归山野、寄情山水成了时尚。他们厌恶一切繁文缛节,包括上巳节那套繁琐的“祓除”流程,也一并被嫌弃,原本附带在礼仪流程之外的春游却广受欢迎。上巳节慢慢就成了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春游踏青、聚会喝酒的日子。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盛极而衰被清明节吞并
月有阴晴圆缺,事有盛衰兴亡。全民狂欢让上巳节达到巅峰,也导致了它的消亡。上巳节有两大核心活动:一是祭祀、二是娱乐。上巳节在唐代强化了其娱乐功能,原本最重要的祭祀环节一再被简化,最后变得可有可无。
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理学兴起后,女子活动受到极大限制;别说在外面与陌生男子一见钟情私定终身了,就连出门都只能在少数几个节日。官方不再鼓励在节日里自由交往,上巳节的狂欢氛围也由此降温。
这又动摇了上巳节的娱乐功能。既不用祭祀,也无法娱乐,上巳节自然而然地衰落下去。另外一个原因是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三个节日太近了。过节是需要时间、精力和财力的。节日太多就成了负担。
由于清明节始终保持着祭祀功能,还兼有春游;而上巳节却丢掉了祭祀的传统。久而久之,这三个节日就开始合流,最后都被并入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