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出土汉初版道德经,学者:现在读的《道德经》第一句就错了

“道,可道也,非常恒也”——长沙马王堆《道德经》甲本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是乃武功之乱世,文化之盛世。道家是诸子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于乱世而兴,秦一统后受压制,汉朝初年得到大兴,直至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因其过分推崇儒学,道家的统治地位这才慢慢被儒学所取代。此后两千多年,道家一直居于儒学之后,但纵观整个封建社会,道家影响力也是可居历史前三的学派之一。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之于道家,就如同孔子之于儒学,写就的《道德经》被后人看作是儒学当中的“四书五经”,成为道家学说的思想根源,经过后世演变,还沿伸出了我国唯一一个本土宗教——道教。相信不少读者即使没有看过《道德经》原文,但也听说过“道可道,非常道”这句经典的开篇之词。该句为全书定下了基调,昭示着古人对于万事万物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这一问题的思考,是后人无法从主观角度去更改的至理名言。
不过,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发现的汉墓之中,出土了《道德经》的西汉原本,后称甲本,却颠覆了人们对于《道德经》长久未变的看法,有学者经过研究后甚至直言,之前流行于学界的《道德经》版本,被后人大幅度修改过,并不完全正确,而且《道德经》最为经典的开篇之词并非“道可道,非常道”,而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湖南出土汉初版道德经,学者:现在读的《道德经》第一句就错了。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需要详细了解一下在甲本出土之前最为流行的那个版本。广为流传的那一版,并非老子亲手写下的原版,而是三国时期爱好老子的文学家王弼,经过私人修改之后的一版。该版一共5162字,比原本要简化不少,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他们认为王弼此行是为了让晦涩难懂的《道德经》变得相对通俗易懂,这样一来有利于老子思想在普通民众之中的传播。
王弼的出发点很好,但《道德经》一书字数本就不多,可谓是字字珠玑,经过他的修改之后,难免在某些地方与老子的本意有所出入,这也是通俗化后不可避免的损失。当然,从总体的角度来说,王弼对《道德经》的修改还算可以,大多去掉的都是一些语气词,比如前面提到的开篇之词,之所以如此修改,一方面是为了前面提到的简化,另一方面为了避汉文帝之名讳。谈到避讳,这是中国古代的特有文化,主要分为避圣人讳、避君主讳、避祖宗讳。开篇之词将老子原本的“恒”字改为了“常”字,其原因就在于汉文帝姓刘名恒,当朝天子的名字是绝对不允许出现在士人所书写的文字当中,所以才将《道德经》的“恒”以同音字“常”来代替。
除此之外,马王堆出土的甲本书,与王弼修改之后的《道德经》,在文章顺序上也有所改变。当年老子写下《道德经》之时并没有将其称之为《道德经》,它只不过是其著作的尾篇之作,名则为“道”。到了西汉时期,经学的说法逐渐流行开来,再加上《道德经》内容主要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讲“道”,一部分讲“德”,这才有了《道德经》的说法。王弼的《道德经》,“道”在前,“德”在后,而马王堆出土的原本,是“德”在前,“道”在后。专家称王弼个人是不会轻易去改变道德经篇章顺序的,这是当初西汉士人从帛书上将《道德经》抄到纸上时就把顺序给抄反了。
在古代,知识的传播主要分三种。一种是口头传播,既言传身教,主要体现在古之名师或家中父兄身上,这种传播方式主要存在于普通人身上,时效性短,容易造成知识的断层;一种以书本为依托的知识传播,主要体现在读书人身上,因为文字可以被后世不断抄写后保存,所以时效性较长,相对来说不容易变更。还有一种则是所谓的“天传”,主要见于大梦之中或者自身经历了神奇的事情,突然之间就得到了其他人需要通过长时间努力才能够掌握的大量知识,这种传播方式一般不为现代人所认可。
《道德经》就是以第二种传播方式被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尽管经过上千年的时代变更之后,我们依然能够通过文字来感受古人卓越的思想文化。
参考资料:《原本〈道德经〉认定略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