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概论复习纲要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和基础技术

1.广播电视定义:一般认为,通过无线电波、线缆系统(电缆、光纤及将来可能发展的其他传输介质)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有规律地传播含有节目内容的视频、音频信号,上述机构、传输的内容以及传播过程本身,可统称为广播系统。

广播电视的信息载体是无线电波或导缆。

2.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①语言的形成和使用

②文字的创制和运用

③印刷术的发明

④无线电的发明和应用

⑤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3.1895年,俄罗斯科学家亚历山大·波波夫与意大利发明家马可尼,几乎在同时分别独立制成了最早的不用导线传递电磁信号的设备——无线电收发报机

4.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费森登与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发明家李·德弗雷斯特。

5.威斯汀豪斯公司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广播电台,呼号KDKA。

6.1884年,德国 保罗·尼普科夫发明了机械性的无线电图扫描盘——“尼普科夫圆盘”(把图像分解成小像素由无线电传出去,为电视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7.苏格兰科学家贝尔德是“电视之父”。

8.美国是最早开始电视实验广播的国家

9.英国最早正是播出黑白电视的国家

10.1902年,奥地利 芬·伯兰克提出彩色电视图像的发射和接收原理——三基色原理

11.美国是第一个播出彩色电视的国家

12.在发射传输广播电视信号时使用的无线电波频率范围分别称为广播波段和电视频道。

13.3种彩色电视制式:N制(美日韩菲)、P制(帕尔制、大陆、港澳)、S制(色康制,法苏、非洲大部)

第二章 大陆广播电视的发展

1.我国第一座广播电台由美国记者奥斯邦与一位旅日华侨合作建立的。

2.1923年1月23日,“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正式开始播音。

3.1927年3月19日,新新公司无线电台被认为是我国国民自己兴办的第一座民间商业性质的广播电台。

4.果党民营广播电台主要以下三种类型:1.商业性,娱乐节目为主2.教育性3.宗教性

5.1940年12月30日,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立

6.1949年,新华广播电台改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7.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的发展:

首先,广播事业基础建设高速发展(基建)

其次,广播电台从一家综合台到多个频率(经济、音乐、都市之声等),广播频率专业化改革与国际接轨,遍及全国。(专业化)

再次,广播的传播手段从单一到多远,广播节目形态愈加丰富且趋向类型化、专业化。(节目类型多样)

最后,广播“受众本位”理念逐渐明晰,服务意识提高。(听众至上)

8.1958.5.1大陆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播黑白电视节目。

9.试播一个月后,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诞生了。

10.1978.5.1北京电视台改名中国中央电视台,是我国国家电视台。

11.中国电视发展:

首先,电视广播的传播规模扩大。(四级混合覆盖(广)、总播出时间增加(久))

其次,电视制作条件和传播手段进步(制播条件改善)

再次,播出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

最后,广播电视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本地电视台迅速增加。

第三章 港澳台广播电视的发展

1.1928香港地区第一个广播电台

2.1957 丽的呼声公司,香港本地第一家电视台,全球华人地区第一个电视台

3.1967 香港第二家电视台,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无线播出方式,香港人称之“无线台”

4.TVB下设有翡翠台(粤语)和明珠台(英语)

5.亚洲电视有限公司(ATV)前身为“丽的电视”,下设本港台(粤语)和国际台(英语)。

6.82年,澳门电台是澳门地区最早的无线电广播电台。

7.62年,台视(TTV),是台湾第一家正式播出的电视台

8.69年,中视(CTV),第二家电视台

9.71年,华视(CTS),第三家。这三家称为无线三台、老三台

10.97年,民视(FTV),第四家,第一家纯民间资本电台

11.98年,公视(PTS),第五家,之前都是商营,这个定位是全民共有的媒体。

第四章 世界广播电视的体制与发展

1.1933广播普及后强化政治传播,罗斯福“炉边谈话”——广播史上的里程碑。(鼓励人们相信政府、相信银行)

2.广播电视的发展关系:

首先,广播电视的发展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和发展水平(世界要有技术)

其次,广播电视的发展还依赖于国家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国家经济文化)

再次,社会对信息的需求程度也直接促进了广播电视的发展程度(信息需求)

第四,广播电视的发展依赖于巨额的广告营销收入(资金保障)

3.各国对广播电视管理比印刷媒体管理和控制更加严格原因:

首先,办报只用私人投资,但广播电视会占用公共资源——无线电频率资源,要专门机构管理。(公共资源)

其次,无线电频率资源有限。(有限)

最后,广播电视媒体生动形象的传播特点,传播效果更好,影响面更广。

4.3种管理体制:商业广播电视、公营广播电视、国营广播电视体制

国营:广播电视机构属全体国民所有,通常由政府直接来建立、管理、控制,代表官方立场。作用: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受众。经费来于政府拨款、小部分也靠广告收益。中苏朝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是这种模式。美国的“美国之音”、“自由亚洲之声”、“马蒂之声”(对古巴)属于美国国营机构。

公营:国家委托或特许公共机构负责运营管理,经费源于广播电视执照费(大头),或政府捐助或民间捐款和广告等其他。强调公共服务,承担为公众传播新闻、提供文化和娱乐节目的责任。英国广播公司(BBC)、日本放送协会(NHK)、德国电视二台(ZDF)

商业:由财团或个人所有与经营,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经费靠商业广告、销售节目和其他经营性收入,政府只是通过法律法规来管理。美国的美国广播公司(ABC)、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日本的日本电视台(NTV)、东京广播公司(TBS)、朝日广播公司(ANB)、富士电视台(Fuji TV);香港的电视广播公司(TVB)、亚视(ATV);东南亚的卫星电视(Star TV)。

5.节目管理方式包括:①事前限制(许可证制度、节目审查) ②事后惩罚(事先不审查,播出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惩罚,这种要比较完善和明确的法规)

③强制近用(政府用法令强制媒体播出特定节目,如政令发布、公益广告)

6.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各地模式

美国模式:美国大多数广播电视公司都是财团拥有和运营的,联邦通讯委员会(FCC)通过一系列条款对广播电视进行管理。商业性机构基本特点有:

①以赢利为最终目标

②以收视率为制作、播出的直接目标

③以迎合受众为节目制作基本原则

④垄断竞争是行业运作的基本模式

联邦通讯委员会(FCC)的管理和控制两大原则:

①反垄断原则:对财团拥有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总量、执照的审核、节目、广告等具有相应限制条款

②公正原则:至少在形式上保证新闻时政节目的公平性,最著名的是“公正准则”,以确保不同意见都能在广播电视上发表。

为了平衡商业型广播可能出现媚俗的现象,还有公营型广播电视机构,如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儿童节目《芝麻街》由它委托制作。

西欧/日本模式:

公营、商业广播电视共同发展的双轨制

从实践来看,公营型广播电视和商业型广播电视节目相互补充,通常技能满足受众多元化节目的需求,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能避免在过度竞争的商业环境下容易产生节目低俗化的倾向。

中国模式:

国有属性不变,引入商业运营机制。

和纯粹国营体制相比,有以下特点:

①广播电视业广告、节目出售等商业经营收入在广播电视业开始占据重要地位

②节目制作部分以市场导向来执行,但仍主要承担党和政府喉舌的作用

③广播电视机构之间出现激烈竞争,“优胜劣汰”或“优胜劣并”情况尚不可能出现。

97年,国务院颁布《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肯定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宣传工作、事业建设、行政管理”的“三位一体”的广播电视体制。《条例》明确规定我国广播电视台主要由党和政府授权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设立,禁止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设立广播电视台,禁止外商独资经营、中外合资经营的广播电视台,以确保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

第五章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和社会功能(大题)

1.大众传媒的特点

首先,通常由媒介机构组织运作,需要大量受过专业训练的从业者

其次,受众人数多,而且具有异质性和匿名性

再次,传播的信息内容具有公开性,传播迅速,但不具有耐久性(时效性强)

2.广播电视的特点

①传播对象的广泛性

②传播速度迅速及时

③丰富的视听语言作为传播信号,具有直观性和感染力(效果好)

④接收方式的随意性和伴随性(不用太专注、可以多线程)

⑤线性传播,顺序接收,具有强烈的现场视听感受(面对面交流的感觉)

⑥转瞬即逝,难以保留(瞬时传播)

3.广播新闻传播特点

①传播突破时空限制

②抗灾害能力强(无线电波介质)

③普及率高,群众性强(多线程、文化要求低、不用钱)

④(弱点)线性顺序播出,接受选择性差、瞬时传播造成信息浪费

4.电视新闻传播特点

①信息损耗小,真实可信(有画面为证,就是原生材料)

②受众参与性强、形象生动(心理参与,身临其境)

③(弱点)选择性差、瞬时传播、电视图像的浅显性和多义性(某个画面是万精油)

5.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①具有传递信息、检测环境的功能(天气预报)

②具有连接、协调、整合社会的功能(凝聚共识)

③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过程的重要基本元素(政治辩论、舆论监督)(政治)

④娱乐功能(文化)

⑤庞大的产业,有经济功能(经济)

⑥服务功能(市场信息、天气预报)

第六章 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声音与画面

1.传播符号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印刷:文字语言;画面造型语言、版面语言

广播:抽象(要学习才会的、如汉语、英语)音响语言(现场语言、演播室语言);

具象(不经过学习也可以的理解,如BGM的情绪、语气)音响语言(人为、自然音响、音乐)、编排语言

电视:抽象音响语言(现场语言、播音语言),文字语言(画内文字、屏幕文字)

画面造型语言(图像图片);具象音响语言(人为、自然音响、音乐),编排语言

2.电视画面的特性

①画面的连续性

②画面的再现性(再现拍摄现场)

③画面的选择性(剪辑表达思想)

④画面的多义性(单个镜头不能表达准确意思)

3.广播电视的符号种类

语言

声音语言:现场录制或直播的声音(同期声)、后期制作录制的声音(解说词

、旁白、画外音)

文字语言:画内文字(拍到的文字)、屏幕文字(字幕)

画面

画面是电视最重要的特殊的传播符号。是电视节目的基本构成单位,一个画面叫做一个镜头,摄影机从开机拍摄到停止拍摄所记录的一段连续不间断的画面。也是在进行画面剪辑时,在编辑机上从入点在出点这两个编辑点之间选择一旦不间断的连续画面。

台标作用:

①频道选择提示和防止非法复制的作用

②作为频道的独特标志,是宣传电视台形象的重要手段

台标的4种形式

①文字式(直接用文字标明)

②字母组合式(CCTV)

③汉字式(四川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山东电视台)

④图案式(湖南台、浙江台)

音乐音响

(选择)音响是除了语言、音乐以外的其他声音,也称“音效”

4.电视声音语言分为旁白和对白两大类

5.广播电视新闻的3种语言形态:

①新闻播音语言:(新闻台主持人),表达样式有三种,播报式(新闻30分)、宣读式(重大新闻、公告)、讲述式(早安北京)

②新闻报道语言:(记者在前方发来的报道)

③新闻实况语言: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新闻采访活动现场、演播室直播现场

6.广播电视的音响

(选择)音响可分为实况音响(同期声,再现事实,身临其境)和后期制作配音的音响效果(渲染气氛,体现主人公心情)

7.广播电视的音乐

音乐分为:音乐节目、节目音乐、实况音乐

节目音乐:标识音乐(新闻联播开头)、间奏乐(广播小过渡)、节目补白(上个节目和下个节目之间)、节目配乐

8.画面是影视作品的最小单元

9.电视画面的造型特点:电视画幅的固定性、运动性、蒙太奇(多个镜头的组接能产生单个镜头所不具备的含义)

10.电视画面的造型元素:景别、拍摄角度、运动

景别指的是被摄体在影像画面中所占的范围大小,也叫成像面积,由摄影机和被摄体的距离和镜头焦距决定的。分五种:

远景(超常规视点)、全景(交代镜头)、中景(叙事镜头,现实感最强)、近景(人物表情、性格、心理)、特写(超常规视点)

11.声画组合

声音的作用:有利于增强真实性,突出现场感;增强表现力;渲染气氛,表现心理;使画面连接顺畅自然;补充出画面不能表达的内容

两种组合:

声画合一,增强真实感和可信度。

声画对位,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增加表现力。(一个人说话,镜头看另一个人的反应)

第七章 广播电视节目类型、市场和编排

1.基本类型:新闻类、文艺娱乐类、教育服务类

2.编排特点:(节目→栏目化→频率/频道专业化)

①板块式节目编排集中,时间长度基本固定

②板块式节目子栏目内容相互关联

③板块式节目内容具有多元性、多向性的特点(一个大主题反映多个侧面)

3.板块式节目的内容模式:

①内容集约式,多数受众在某一时段希望获得的信息和普遍感兴趣的内容集中统一编排。(清晨短新闻、天气、交通)

②对象集约式,专为节目的受众群开设的板块节目。(中午戏曲、下午动画片)

③混合模式,一般以时段作为标志,内容多方面,介于内容集约和对象集约之间。

4.广播电视频道/频率专业化:满足市场和受众的特定需要(中央电视台下设财经、新闻、体育、农业频道等)

5.广播电视的(编排)类型化构成策略(对于商业广播电视而言)

①连续稳定的受众流。(编的一系列节目始终吸引受众,构成延绵不断的受众流,不让受众有换台的机会。)

②板块式集中编排法。“捆绑策略”,把性质相近和受众相同的节目编在相邻的时段,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节目板块,持续两个小时以上。“沿袭效应”。

③“吊床式”编排法。收视率高—低—高,两边是强势的节目,观众会驻留,把中间的节目收视率带起来。但中间不能太拉胯,不然带不动。

④节目导入法,强化一个时段的开始节目对后面节目的影响力。(开场节目好,后面跟着好。)

⑤“帐篷式”编排法。收视率低—高—低,用中间强势的节目拉高两边节目收视率。(提前等、流连忘返)

⑥无缝过渡策略,防止两档节目之间留下明显“缺口”,不给机会换台。

第八章 广播电视新闻的类别与变化

1.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的特点:

①社会化趋势,反映社会。

②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地位专门化确立。(焦点访谈)

③由记者直接主持栏目代替了播音员客串主持的传统模式(《东方时空》的白岩松,记者型主持人)

④一改过去单纯注重新闻报道内容而忽视栏目自身视觉、听觉形象设计的局面

2.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的传播优势:

①栏目化有利于广播电视在新闻传播上保持竞争优势和地位

②栏目化有利于发挥广播电视新闻各种文化功能(教育审美教化)

③有利于适应不同层次和爱好的受众的需要

④有利于广播电视新闻整体水平的提高

3.现场直播:①节目播出的实时直播(主持人在演播室直播)②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现场记者的实时直播报道和采访)

4.民生新闻的本质特征:民生内容、平民视角、民主的价值取向(融入在新闻内容的选择、编排、播报方式之中)

5.民生新闻崛起的原因

①首先,社会大环境决定了民生的受关注程度,民生新闻也因此成为热点。政治上以人为本的理念、民主权利意识成为广泛共识。

②其次,新闻传媒价值观的改变。以传者为中心转向“受众本位”。

③第三,公民社会的建设要求媒体成为民众利益的代言人。

④最后,民生新闻是地方广播电视新闻应对新闻竞争的必然选择(干不过中央台)

第九章 深度报道和全新闻频率/频道

1.1980年世界上第一个24小时播出的电视全新闻频道CNN开播。

第十章 广播电视谈话节目

1.谈话节目的种类:

①新闻时政、公共事务和社会生活谈话节目

②社会名流、文体明星访谈节目

③情感、人际关系、心理自助类谈话节目(鲁豫有约)

④其他专门话题类谈话节目(财经、交通、科技等)

2.主要特征

①私人谈话的内容,通过广播电视扩展到公共谈话领域,是首要特征

②受众深入参与

③谈话过程有自发性和不确定性(意外冲突、悬疑效果)

制作成本低、对主持人(控场能力、知识范围)素质要求高。

社会功能:

①促进了新的媒介文化形态和社会公众新的文化价值分享方式的形成

②拓展了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空间

③充当社会“减压阀”,有利于社会稳定

④搭建共同情感家园,维持情感认同

第十一章 文艺娱乐节目

1.游戏节目走红原因:

①真实竞技,过程的变幻莫测和结局的不可预知

②打破了大人物、大明星垄断镜头的格局,为普通人展示才华提供机会

③体现出公平的观念(人人平等,谁都可以获奖)

核心是竞技与模仿(游戏不是自己发明创造的)

有益智和博彩双重成分

2.真人秀:结合了虚构和非虚构节目的形式和特征,在表现手法上借鉴了纪录片的伴随式记录方式,全方位、近距离拍摄和刻画参与者内心活动,在结构上通过规定情境和预定的游戏规则来强化戏剧冲突,使得节目过程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

7个基本元素:

人物、悬念、竞争、游戏规则、时空情景、现场记录、艺术加工(采访、造型、画面、对过程干预)

7个种类:

室内真人秀“老大哥”

野外生存类“幸存者”

表演选秀类“中国达人秀”

竞技类“城市之间”

身份互换类“变形记”

婚恋类“非诚勿扰”

其他,如美容、装修、宠物

3.广播剧和电视剧:

1924年BBC播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广播剧《危险》

1933年中国第一部广播剧剧本《恐怖的回忆》,取材于1932年一·二八上海轰炸,4月由一家私营广播电台播出

电视剧按叙事结构可分为单本剧(每季只有几集)、连续剧、系列剧(有稳定的中心任务,每一集一个独立的故事,如柯南)

中国第一部电视剧是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期间播出的单本剧《一口菜饼子》

第一部连续剧是80年,王扶林导演的九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

1990年,第一部长篇室内电视剧《渴望》,创造了中国电视剧收视率的巅峰,弘扬了主流价值,甚至导致全国犯罪率下降。

1998年《还珠格格》,引发一系列戏说历史、宫廷题材的火爆,第一次在大陆有了“偶像”概念。

4.体育赛事转播权:

①新闻报道权(赛事新闻),所使用的比赛画面在3分钟以内,无需购买转播权,超过要购买;

②比赛集锦的节目版权(以体育赛事为主体内容的板块节目),超过15分钟就要买转播权;

③赛事的广播电视直播、录播的转播权

第十五章 广播电视受众研究

视听率:某一时段收看(收听)某一节目的人数占观众(听众)总人数的百分比。

视听率的基本测量方法:

①系统性回忆,主要用与广播。第二天随机抽取听众回忆前一天听的广播节目内容和情景。

②同步访问,为避免上一项方法出现记忆偏差问题,要求受访者回答接到电话时他们正在听的节目。

③日记卡,按照随机原则选取被访者在调查公司的卡片上记录下自己听广播或看电视的时间、频率频道、节目内容等

④人员测量仪,使用电子仪器监视样本家中电视机的活动,用电话线传输数据。

两个听众和观众调查机构:

AC尼尔森公司、尼尔森媒介研究,提供视听率调查、市场调研和分析服务。美国本土最大的收视率数据、广告信息的提供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