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书评 | 吴福木:诗的絮语,兼谈辛波斯卡之诗
文
吴福木
主办:香落尘外 成都市微型小说学会
“诗——
然而诗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
针对这个问题
人们提出的不确定答案不只一个。
但是我不懂,不懂
又紧抓着它不放,
仿佛抓住了救命的栏杆。”
这是当代最为迷人的诗人之一,享有“诗界莫扎特”之美誉,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作家辛波斯卡《有些人喜欢诗》中的诗句。
这样的一个诗人写下这样的感受,你有何感想?我读出了辛波斯卡对诗的敬畏,执着,深爱,以及谦卑……在她眼里,诗是“救命的栏杆”,所以“抓着不放”。换言之,诗是她的生命,是她的生命之存在方式。没有诗,就没有辛波斯卡。以诗人自居者鲜之又鲜,辛波斯卡也这样认为。因为,诗太神圣,太艺术,太高雅,太有思想。真正的诗人都是思想家,甚至是哲学家。这已被实践所证明。读辛波斯卡的诗,这种强烈的感受时时袭击着我。“哪里是诗!分明是思想的倾泻,是哲学的思考,借助诗的形式表达自己,表达对一切的看法……”
辛波斯卡?!这个名字,在我未触其诗选《万物静默如迷》之前,一无所知,漆黑一团。儿子的书桌上放着的这部诗集打破了我片刻的宁静,索性读了起来,而又进入不宁静之中……老实说,辛波斯卡的诗不好读懂,有些艰涩。说白了,不是意象攫取你,而是抽象的思想与哲思。虽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诗选,数量不多,仅77首,但篇篇惊艳,放射着思想的光芒,沉淀着哲人般的思考。正因如此,读她的诗不宜求速,倏然而过,须慢慢品之。我读完诗集,辛波斯卡的名字就如“李白”一样好记而入心了。
《纽约时报》这样评价辛波斯卡:“她的诗可能拯救不了世界,但世界将因她的作品而变得不再一样。”这样的评说与反响,是每一个诗人、作家所期待的,也是终将为之奋斗的不竭动力。诗人、作家的使命就是唤醒人们沉睡的灵魂,而使生活更充实,人生更精彩,有价值,诗意而有滋有味。辛波斯卡有一句名言:“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这既是她的理论诗语,又是她的行动遵循。你读她的诗,确有这样的感受,这也正是其诗难懂的一个有力注脚。她的诗作虽具有高度的严谨性与严肃性,但却拥有广大的读者。她的诗触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爱情的关系。她既是孤高的怀疑论者,又是慧黠的嘲讽能手,她喜欢用全新的质疑的眼光去观看事物。而不是只唱“赞美诗”,只当“留声机”。言此,并非说,她不爱国家,爱人民,爱生活,而是另一种表达,或者说更爱!这是我的理解。
对辛波斯卡诗歌谙熟者莫过于翻译者。陈黎、张芬龄指出:“在其写作生涯中,她的题材始终别具一格:微小的生物、常人忽视的物品、边缘人物、日常习惯,被遗忘的感觉。她敏于观察,往往能自日常生活汲取喜悦,以简单的语言传递深刻的思想,以小隐喻开启广大的想象空间,寓严肃于幽默、机智,是以小博大、举重若轻的语言大师。辛波斯卡用字精炼,诗风清澈、明朗,诗作优游从容、坦诚直率,沉潜之中颇具张力……她平易语言的另一面藏有犀利的刀锋,往往能够为读者划开事物表象,挖掘更深层的生命现象,为习以为常的事物提供全新的观点,教读者以陌生的眼光去看熟悉的事物。”我通过读其77首诗,对这段评说有极为真切的感受,不禁赞叹译者“点穴”之精准!辛波斯卡认为,诗人必须能够也应该自现实人生取材,没有什么主题是不富诗意的,没有任何事物是不可以入诗的。她的诗确实完全体现了她这一理念的实践。我读其诗时,就有一种疑惑:辛波斯卡笔下为什么那么多零碎的被人忽视的意象(甲虫,石头,衣服,葬礼,定时炸弹……)?她对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将诗的触角伸得既广阔又深远。对此,我完全赞同。因我体会肤浅,故而此处较多引述。请原谅我的鄙陋与浅薄。
那么,辛波斯卡的”诗的触角”又为什么“广阔而深远”呢?这与其阅读的书籍范畴极广有密切关系。她担任《文学生活》周刊编辑近30年,撰写一个“非强制阅读”的书评专栏,1967—1972年间,她评价了130本书,而文学以外的书籍占了很大比例。这么广泛的阅读触发了她多篇诗作的意念和意象。这对每一个写作者、作家来说,是一个宝贵的警示!不读,不广泛涉猎,不深入研究、思考,不升华自己的思想……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作家、真正的诗人的!我亦读亦写,然而沧海之一粟,半拉子都算不上,什么也不是!这也许是阅读给我的收获之一,认识到不足就是进步,就能进步。我只是在门口探望了一下,若进入而窥堂奥,任重而道远啊……借“香落尘外”之宝地,我已连续发布8篇“周末书评”,庆幸我也在努力,也在奔跑!
下面,我把几首诗中的诗句试着解读,分享给亲爱的读者。
《旅行挽歌》:“全都是我的,但无一为我所有,无一为记忆所有,只有在注视时属于我。”而今“驴友”遍地,动辄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你也有几多感慨:景色真美,但不属于你,你还要回到朝夕处之的“原地”……既要旅行,更要经营自己!
《与石头交流》:“你或许有机会结识我,但你永远无法彻底了解我。
你面对的是我的外表,
我的内在背离你。”很明显,因物语而生哲思。你真正地了解他人吗?你融入他人了吗?他人的真正想法、思想又是怎样的呢?
《一百个笑声》:“……甚至不够好笑,无法让空虚发出笑声。”“空虚”者能“发出笑声”吗?即使能“发出笑声”,又是怎样的笑声呢?睿智的你想到了吧……辛波斯卡的诗就是有这样的穿透力!
《梦之赞》:“我很高兴在濒临死亡时总能及时醒来。”我也不时有这样的“梦”,亦真亦幻,惊悚,疑惧,醒来方为轻松。你有这样的梦吗?
《颂扬自我贬损》:“秃鹰从不认为自己该受到惩罚。黑豹不会懂得良心谴责的含意。食人鱼从不怀疑它们攻击的正当性。响尾蛇毫不保留地认同自己。”你不得不佩服诗人这种严肃的批判精神!这种隐喻、象征不是凭空,来自生活,来自大地。你是否联想到了我们这个星球上的某些人或国家?
《我们祖先短暂的一生》:“人生,无论有多长,始终短暂,短暂让你来不及添加任何东西。”越是年长的人,读这样的诗句,感受越深。生命苦短,惟有珍惜,惟有奋斗……“每一天都要好好度过!”我时时问自己……
以上为我选取的一些诗的“片言只语”。读诗,品诗,必须善于汲取精华,并有所感悟,烛照自己……
最后,我把我喜爱的一首诗(《三个最奇怪的词》)全录于下:
当我说”未来”这个词,
第一音方出即成过去。
当我说“寂静”这个词,
我打破了它。
当我说“无”这个词,
我在无中生有。
我不想写出我的解读,因为,这样的诗“意会之美”胜过一切,我想到了《兰亭集序》对人生的喟叹,想到了很多……我只想说,辛波斯卡简直神奇,把人司空见惯而欲表达又表达不出的感受、思想用最精简最耐咀嚼最有张力的语言表达出来!
受辛波斯卡的浸染,我也写了几首小诗。为省篇幅,仅录一首《第三只手》:
有的人有第三只手
专门伸向善良的人
这分明错了
你的对象应该是
也有第三只手的人
而且
正想与你较量的人
要警惕
这只隐形的手
是不是也有点辛波斯卡的味道?向名家学习,总能提高自己!我相信。
2021年岁首,诗之讨论复推于“风口浪尖”。究竟什么样的诗是好诗?什么样的诗人堪称真正的诗人?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回答,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媚俗?粗俗?纯粹?高雅?……很难有固定之绳墨。互相诋毁,互相吹捧,“捧喝”与“棒喝”都不足取。诗,距离大众也许比较远,但是,诗无处不在,生活中不能没有诗,人生不能没有诗意。诗的风格多样化,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应该追求的。但无论怎样,都要有诗的色彩,诗的味道,诗的意义,诗的价值,诗的美感。孔子“兴观群怨”不能丢!以诗人自居是很危险的,寡有诗意也是很可怜的。诗是崇高的,是不可亵渎的。诗也是大众的,时时浸润人们的心灵。”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我们都应该欢迎。然怕的是二者的距离越来越远,如雾里看花,捉摸不定。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不惟愿成为诗人,但我们要有欣赏诗的眼光。
我诗之絮语,即此而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