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曾增灶设局大摆酒席,为何司马懿死活不肯赴宴畅饮一番?

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八年,丞相武乡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这一次出兵北伐是诸葛亮大病初愈,得闻曹魏以曹真为征西大都督,老友司马懿为副都督,奉魏明帝曹叡之命,拥大军四十万窥伺汉中,而诸葛亮是何等心气之人,岂会坐以待毙,于是决定先发制人。

两军一阵较量,魏军虽然人多,却不敌蜀军精锐强健,更兼阵法森严,不久便被蜀军击退而逃。可魏军统帅曹真百般不甘,不听司马懿劝告,苦苦与诸葛亮缠斗,屡战屡败,损兵折将,颜面尽丧,不想一病不起,不久又得到诸葛亮亲笔书信一封,展开一看尽是羞辱之词,曹真悲恨交加,病情更重,居然就这样被诸葛亮一纸文书给活活气死了。

诸葛亮得闻曹真已死,魏军暂时没了主帅,立马领兵北进,意图一鼓作气强渡渭水,打进长安,不想魏军副帅司马懿暂代军务,不令三军出战,一味坚守营寨,以待朝廷旨意。诸葛亮为了速战速决,赶紧派人往永安城尚书令李严处催促粮草,只有粮草充足,才能保证旺盛的战力,而不久之后前来交割粮草的押粮官苟安却因路上花天酒地延误了十天期限,诸葛亮向来执法严明,这样贻误军机的小吏,岂能轻饶!一声令下,诸葛亮就要将他斩首,不想这个苟安大喊自己是李尚书门下官属,李尚书也是先帝刘备的托孤大臣,既然是他的官属就应该由尚书台处治。

诸葛亮这么一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尚书令李严重一向是不主张蜀汉北伐中原的,因为李严是蜀中本地士族,他不愿意由蜀中这一州之地去负担统一全国的重任,一来没有信心,二来负担实在太重,这是明显的地方主义,但这也是蜀国弱小的现实。

诸葛亮考虑到这一点,认为李严还是不要得罪得好,就将苟安军前杖责八十军棍,命他返回永安,凭由李尚书处治。不想这个苟安却没有回李严那,而是负痛之下一路向北,投降了魏军。司马懿见蜀汉尚书令的押粮官来投诚,就像捡到了一个宝一样,其实诸葛亮与李严的嫌隙,他又怎能不知,现在正好可以利用苟安大做文章。

于是,他就命苟安潜回成都,直接散布谣言说李尚书写信给诸葛丞相,要丞相学王莽、曹操那样加九锡进爵封王,丞相答应了,就等大败魏军,班师回朝便将这件事给办了,像这样下去,丞相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后主刘禅听到这个谣言,吓得屎尿齐流,还是身边几个太监对他说赶紧把丞相给召回来,免得破魏之后,他就正好发威夺位了。

后主就这样在慌乱之下,下了一道圣旨给诸葛亮说有机密事要与他商议,请他速回成都。诸葛亮何等聪明之人,明知这是有人在背后进谗言,却还是放弃了大好形势,立马班师要回成都。

可这个时候,司马懿就认为趁孔明心慌回家的路上,全军出击追赶定能让蜀军栽个大跟头,说不定还能将孔明活捉了来。诸葛亮早料到司马懿会有此招,就对姜维等部将说道:“我军南退,司马懿必定乘势掩杀,今日起每日退走,添灶而行,尔等勿忧,自无损兵之患。”大伙儿都不明白是啥意思,就问:“昔日孙膑杀庞涓,以添兵减灶而取胜,今丞相何故增灶,难不成要请司马懿临别赴宴不成?”诸葛亮向来谨慎,只笑不答,传令教他们如此去做,诸将不再多问,只依计行事。

等到魏军在司马懿的引领下杀到蜀营,蜀营早已空空如也。司马懿又率大军追赶,却发现蜀军行进驻地的灶坑一日比一日增多,心中不免惊疑,于是就对部下说道:“孔明用兵如神,今佯装退走,却暗暗添兵增灶,引我入局,倘若追赶,必定够我吃上一壶的!这宴不能赴,不如且退,再作良图!”于是撤兵不追。

没多久,斥候来报说,蜀军未折一兵退入汉中,却也没未见蜀军有增一兵,只见日日掘坑添灶而已。司马懿听了之后,仰天长叹息道:“孔明效虞诩退羌骑之法,瞒过吾也!其谋略吾不如之!”

原来早在战国时代,齐国军师孙膑为了打败他的师兄魏国大将庞涓,就用过与诸葛亮增灶相反的计策,那是为了真正引诱魏军进入齐军的伏击圈,让魏军认为齐军因孤军深入,后勤不济导致大量非战斗减员,也就是逃兵增多,那么自然军营的灶坑就会相应减少,以此观察就能知晓对方兵力的多少,庞涓就误以为齐兵越来越少,拼了命地往孙膑布好的口袋里钻,最终陷入重重包围之中,被活活射成了一个死刺猬。而诸葛亮为了顺利退兵,居然能活学活用,反孙膑之道而为之,让魏军不敢近前一步,不得不说这真是兵法谋略的高手之作。

而在东汉安帝时期,武都太守虞诩为了平定西羌之乱,起初没有得到切确情报知晓西羌骑兵的数量是多少,后来虞诩奉旨来到武都地界,才发现羌兵比意料中的多得多,于是他也就想起了一条计策,命士兵每日增灶前行,以至羌兵有所忌惮,不敢紧追,最后安全抵达武都城中,集结了大部队才得以将羌兵尽数歼灭,这用兵手笔和诸葛亮也可谓是如出一辙。

难怪到了宋代名将岳飞读过诸葛亮兵书之后,说道:“兵法之妙,存乎一心。”也就是说兵法的妙用,完全要靠自己的领悟和临机应变,所以像司马懿与诸葛亮这样的高手过招,很难不产生惺惺相惜之心。也难怪司马懿多次打心底赞叹和佩服诸葛亮,诸葛亮也曾表明司马懿与他神交,是深知其心之人也!

话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退兵,而后主刘禅以他与李严书信之中有九锡封王之语,视为僭越方生猜忌之心。那当中果真如有关史料所说,诸葛亮确实有过自立之心吗?欲见其详,我们有待下篇再述,欢迎评论,感谢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