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老沈阳的“打卡街区”

【老话儿说沈阳】

过大年,沈阳人现在都不爱在家呆着,串门也不爱串了,就喜欢到处溜达。哎,现在沈阳的中街、北市场都做了全新的改版,人流涌动啊。看别人的朋友圈晒这些,老冯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当年盛京、奉天时期的沈阳“老市集”。很多市集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而有一些就渐渐地消失了,有一些却改变了他们的存在方式。也可能你听我讲一讲,可以对沈阳的市集有一些深度的了解。

沈阳旧行市起于中街

沈阳最早的商业,无疑是起源于中街的,因为原本老盛京城也没有多大,那时候的中街是“前朝后市”的规划中来的,所以一些行市也多出现在中街周边。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铜行、皮行、木行、鱼行这些了。

中街的铜行胡同,大家最近可能才发现,在原来兴隆大家庭的那个中街里的大门旁边立了一个大牌楼,上边写着四个大金字“铜行胡同”。其实呀,这个铜行胡同是后来发展起来的,最早的时候是明朝沈阳城十字街里的向北那条街,也就是后来的“北通天街”。这条街一直通到“老九门”的老罕王宫才结束。十字街区的交叉位置后来才建的中心庙,这是盛京城的中心。

那铜行胡同呢,是从清朝时期就有的,这里多是做铜器、铜锣、铜盆、铜碗等等家用东西的。你比如最常用的,就是当时清朝人居大门上的铜环,那个就非常讲究了,这个铜环是不是符合你们家的地位和特点,都是非常讲究的。所以说,一个铜活儿当时可不仅仅是做一个器具那么简单,而是代表着主人的身份地位。再一套就是制作“响器”,即各种乐器,锣、铙、钹等等,这个铜行里出产的锣非常有名,人称“奉锣”,这个响器质量特好,远销东北地区甚至关内。

然后是皮行。皮行呢,一般分为皮草行和臭皮行两类。那正常的皮行呢,就是狐、貂、虎、鹿、狼、狍等等,当时是没有皮草这种说法,皮草行这个是我说的,但是当时这种上等皮子的贩卖呢,多半在西皮行,也就是在现在西中街亚玛达电器附近。而东皮行呢,就是我们所说的臭皮行。多半呢,这个皮行多以做鞋料、马鞍、挽具为主,那为什么皮行非得加一个臭字呢?因为啊,当时这个地方是城内比较积水的地方,那个时候肯定是没有下水道嘛,而且臭皮行呢还有“沤皮子”的习惯,所以中街里东皮行,那个时候门口水泡沤皮子,简直臭气熏天,所以老奉天人才管这个地方叫臭皮行胡同。但现在这个地方在哪呢,其实是现在中街路南侧,有一个叫“孙祖庙胡同”的地方。

孙祖庙胡同为什么就是臭皮行胡同呢?因为啊,传说当年孙膑被好友庞涓所害,受了刑截了肢成了残废,但是当时孙膑出行的时候是用车推着的,为了美观呢,孙膑就给自己做了一双皮靴放在原来腿的位置。所以,皮行匠人呢,就一直将孙膑作为这个行业的祖师爷,就跟木匠说鲁班是他们祖师爷一个道理。所以在盛京城的中街臭皮行胡同里,就立了一座孙祖庙来供奉孙膑。所以,后来中街这里就被叫作孙祖庙胡同了。你是不是听着比臭皮行胡同好听多了呢?

再有就是木行胡同。这个胡同现在已然不存在了。位置呢,就是当时城隍庙北侧一直到北通天街沿线。现在这块儿已经是恒隆广场和盛京龙城了。这块呢,一般都是满足城内居民打个柜子、做个床、造个椅子啦什么的,人们称之为“内行”。当然对应的还有“外行”了,外行一共有好几个,一个是在城东南角外侧,也就是现在东顺城路魁星楼路那里,还有一处是在大西门外,现在应该是大西电子市场那里,另外一处,名叫“木市”的,就在大北门外东城墙根儿那里。其实到现在,那里依然还存在着一个叫作“东行家私城”的地方,成为老木行的硕果仅存。

还有就是鱼行。这个行市在小东门内大街,也就是现在新一城这一片地方。当时盛京城的鱼行胡同,那是一处最重要的行业集市,供应盛京城内所有人的水产消费。所以当时鱼行不仅仅是一个胡同,还分为鱼行头条胡同、鱼行二条胡同、鱼行三条胡同、鱼行四条胡同,现在就应该都是新一城所在的位置。如果大家记得当年的小东批发市场,那个范围基本就是鱼行的范围。所以吧,大家可别把中街建的“头条胡同”太当一回事儿,其实那个头条胡同应该叫“贾记头条胡同”,当然也是有二条胡同和三条胡同的,就是因为当时那个胡同通向中街的地方有一个贾记的旧商铺,所以才叫贾记头条胡同,当时中街附近的胡同都是以街面上这家买卖店铺的名称来定的,与之相似的还有“老天合胡同”“中和福胡同”。那其实木行胡同也是分为头条、二条的。所以,头条胡同有很多,只是贾记那个在中街街里罢了。

果行胡同。这个得重点提一下,其实这个地方就在现在新一城往南正对的地方,人说那不是叫纸行吗?也对,也不对。因为纸行是南边那半段儿,北边这半段儿呢,其实叫果行胡同。这个胡同,在当时是季节性的市场,主要出售各种秋果,每年农历八月十一开市,中秋之后即告休市,经营时间只有十几天。

更多市集,其实在皇城外

当年盛京的集市,比较多的是在城东。最有名的其实是瓜行。之所以称之为“行”,其实只是夏秋季节售卖时令新鲜瓜果的地方,出售者多是近郊的农民,以马车装载其货物,所以,设在城外,流动商贩则到此批购之后到城内沿街贩卖。

还有一种叫焦炸市。在大东门外南侧及大坝 门外东侧,即城东南的皇城根儿,以售卖煤炭为主。当时城内生火做饭,冬季生炉子用炭,都会到这里来买煤。大家注意到没,这个地方其实就是现在大东副食外加朝阳一校的位置,所以这些所谓的市场是有传承的。朝阳一校之所以在那儿,其实是因为文庙在那里,之后朝阳一建校之后校门开在南边,正常应该是在城内开门的,因为当时南面是有城墙的嘛。那这个焦炸市当时是在城墙外边的,就是所谓的东南门脸。

另一个叫柴草市。柴草当时的城区居民做饭取暖的主要燃料,消费量极大,所以各城区都有此类市场,以满足需求。又因为其属于易燃物,所以都设于方城之外相对空旷地方。一处在小南门外碧霞宫前,也即是现在小南五爱市场娘娘庙巷那里;另一处在小东门外天齐庙前,另外几处分别在大西门外、小西关外、大北门外、小北门外路西。这里边最著名的就是天齐庙的柴草市场了。现在位于沈阳造币厂后身的,东边城街静安一巷。这里其实是清朝时期沈阳规模最大的柴草市场。因为其规模太大,所以周边市街的用途以受到了影响,比如此市集往北,就设有官办的军马草料仓库,当时名为“草仓胡同”。由于后来城市改造,道路拓宽,所以,草仓胡同也就改称为“草仓路”了。

1906年开始,沈阳设立奉天商埠地,沈阳南市场、北市场相继建设,并于上世纪20年代达到极盛。那奉天时期的旧商业市集当时就一片遍开花的的景象,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

现在的沈阳,很多地方还是保留着当年市和行的痕迹,很多业态,其实在经营上都是有一些传承的。不论是不是当时属于站前的商业广场,亦或是当年的庙会发展而来,都有一些基本的发展规律可循的。比如,很多市集商业街里边,都会有电影院、戏院等演出场所,而且这些演出场所都被当年的名角以占据,每年的演出人次相当巨大,即便在当时的北京天津都比不了老沈阳当时的人气。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诸如澡堂、饭馆、茶楼、酒肆,都可以极大地延长人们逗留的时间,更何况还有理发、修脚、旧物市场、花鸟市场穿插其间,才使大家对于当时市集的依赖度达到空间的程度。

现在国内有很多市集和商业区,已经采取一种演出单位回到老茶馆,演出机构主打商业街人气的方式来做大商业氛围,现在以德云社为主的相声机构已然占据了北京的很多商街、市集。除此之外,一些附加行业,比如北京前面的蜡像馆,也都极大延长了人们的逗留时间。反观沈阳从去年夏天发展起来的一些夜市和市集,并没有文化演出作支撑,而只是一些小吃街,这只是有商业街其表,无有其实罢了。这里只不过小小建言一句哈,希望老沈阳的市集,更多吸取往时和别处的经验,回归沈阳遍地市集的原滋原味和繁闹景象。

那,麻烦你在评论里说一说,沈阳现有的商业街和市集,你,最近逛了多少处呢?又拢共逗留了多长时间呢?

就在这旮,读懂沈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