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忽多忽少忽前忽后是怎么回事?月经周期7期的病理概况(上)
夏桂成 肖相如频道
导读:学好理论,事半功倍!今天就来学习行经期、经后初期、经后中期、经后末期容易发生的病理变化。
中医妇科学的病因及病理机制,历来均从脏腑失调、经络气血失和的角度来论述,且重在血气,以肝脾为主。
我们在多年的摸索中提出了月经周期的三大调节系统,即心-肾-子宫轴的主调作用,任督冲带为主的奇经调节作用和肝脾气血的协调作用,并把阴阳消长转化及其升降沉浮的月节律运动作为中心加以论述。
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月经周期(包括生殖节律的具体病理变化)更有意义。
在分析月经周期中某一时期的病理特点时,必须要有整体观念,因为某一时期的病理或整体阴阳消长转化与升降沉浮运动失调,既有其自身的病理特点,又离不开整体性病变。
01
行经期病理
行经期是新旧交替的时期。排除应泄之经血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其目的是推动重阳必阴的阴阳运动,因而这一时期的病理特点在于排经失调和重阳必阴失常两个方面。
一、排经失调
排经失调是行经期最为显著的病理特点。
排经失调一般有三种变化:
一是排经不及,或称排经不畅,常出现月经后期、月经量少、经期延长、痛经等;
二是排经太过,或称排经过快过甚,常出现月经先期、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等;
三是排经不协调,即排经不及与排经太过并现,忽而排经不及、月经后期量少、排经不通畅,忽而又出现排经太过,月经先期量多,临床可见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先期量少、月经后期量多等矛盾病症,且非偶见1~2次。同时,行经初、中、末时间顺序被打乱,或初期量即多,中期量反少,末期又转多。
此外,7、5,3奇数律的个体特异性亦出现紊乱,或有所延长,或有所缩短,或顺序颠倒,出现排经失调。
二、重阳失调
排经失调,转化失利,常与重阳失常有关。重阳必阴的转化是整个阴阳运动的必然。排经失常仅是局部病变,而阴阳运动中的重阳失常却是整体性病变。
重阳失常亦有三种变化:
一是重阳不足,临床上较为多见。所谓重阳不足,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阳气的不足,亦即阳没有达到“重”的水平,或者说没有达到真正的高水平;既未达重,就很难转化,或转化不利。阳不转阴,或转阴不利,排经就显得困难,自然出现排经不利。
阳主动,重阳者,其活动的力度和速度均较明显,阳的动力不强,或有较明显的内外因素影响,特别是寒凉干扰或阻碍了阳动,以致重阳必阴的转化不利,自然就会出现重阳不及的反应。
二是重阳太过,亦可能出现两种变化。
前人谓阳有余则先期而至,重阳太过常可出现火热现象,火热迫血妄行,常见月经先期、量多、崩漏等阳热有余之证。
阳有余,气不畅,火热郁滞,影响重阳必阴的转化,可出现BBT高温相延长,不能下降,排经不畅,经行量少,亦即西医所谓的“黄体萎缩不全”。
三是重阳不协调,即有时出现重阳不及,排经不畅,有时出现重阳太过,转化过甚,排经太快。如此几经反复,矛盾迭现,则病变复杂矣。
02
经后初期病理
经后初期的病理变化主要在于阴血不足、血海空虚的恢复方面。
阴者主要是癸水也。癸水的恢复主要在这一时期,而癸水与肾阴有关。
癸水之不足实际上反应肾阴的不足,而肾阴不足除了本身的阴虚外,又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即心火、肝火、肾火。
一、心火
阴虚者,肾阴癸水亏虚也。阴虚不能上济心火,则心火偏旺,旺则不能下交于肾,以致心肾不得交济,水火不能交合。
肾为阴中之阴脏,心为阴中之阳脏,心火易动,心肾之间亦不得交合。
临床上大凡夜寐过晚,烦躁过多,紧张过度,思虑忧郁者,常见心气不舒,心火偏旺,心肾不交,以致阴虚不复。前人有云:“有动乎中,必耗其精”,又谓“心烦催人老”,均说明心火妄动必将耗阴伤精,故曰“静能生水”、“静则阴生”等。
二、肝火
肝火者,肝脏之火也。肝为阴中之阳脏,性善动,易致风火,且肝者体阴而用阳,体阴不足,必致用阳有余。
肾阴与肝木有着密切的关系。前人所称乙癸同源者,不仅指阴血互生,而且包含母子互养。肾水不能涵养肝木则肝火易动,肝火旺则肾阴癸水更难恢复。
所以,不能忽略肝火伤损肾阴癸水的一面。
三、肾火
肾火者,常称之为相火,大多属于阴虚火旺的范围,一般医书上所说的阴虚相火旺多属于此。
阴愈虚,火愈旺,反过来说,火愈旺,阴愈虚。性质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但凡属阴虚火旺者,均可出现肾阴虚相火偏旺的证候。
与阴虚有关的是血海亏虚,冲任血海者,子宫内膜也。
由于血的特性依赖于肝,肝藏血,其阴血是血海的源泉,所以肝血肝阴的不足亦将影响到血海(包括胞脉胞络),即子宫内膜之成长充盈。
血气相连,肝脏者,体阴而用阳也,体阴不足,用阳不及,常多伴有气郁不舒的病变。
并且,肝阴肝血之所以供应血海,促进血海充盈者,必藉气的功能也。气机不畅,势必郁滞,可致血海亦即子宫内膜之充盈不足。
另外,有手术或感染外邪直达子宫,损伤颇重,并夹有瘀滞者,血海充盈更为难也。
03
经后中期病理
经后中期虽较经后初期略短,但已有带下,并开始出现阴长阳消的变化,因此其病理变化亦在于阴长失常,阳消不利。
一、阴长运动失常
阴长运动主要是指天癸阴水的滋长运动。
临床上其病理变化有三种:
一是阴长运动不及,即癸阴不足,较为多见。
表现为带下少,时间延长;或有带下,但维持1~2天后迅速减少或缺如,亦即由中期又返回初期,阴长运动倒退;或呈间歇性运动,即带下1天有1天无,时间亦延长。
二是阴长太过,即癸阴有余,反而影响阴长运动的正常进行,甚则停滞不前,表现为带下较多,质黏稠,但不呈锦丝状。
三是阴长运动不协调,即癸水之阴忽而不足,忽而有余,不足与有余相互交替或间断出现,见带下忽多忽少,时断时续;
或一个月的经后中期缩短,表现为阴长有余,热甚化火,迫经妄行,见月经先期,但经后中期延长,带下时断时续,以致经行不及,月经后期,从而影响生育。
二、阳消不利
阳消以保证阴长,故而在阴长不及的病例中有相当一部分与阳消不利有关,即阴虚是由阳虚所致。
阳虚不仅不能很好的充阴,而且还将对阴长运动推动不利,使阴长运动很难进入到末期。
如阳消太过,动态剧增,阴长太快,阴盛阳动,必将出现火旺,表现为经后期缩短,经前期亦缩短,形成月经先期、量多,甚则崩漏等疾患。
另有一种阳消不及与阳消太过并存的病变,即一个月表现为阳消不及,见月经后期,经量偏少,另一个月表现为阳消太过,阴盛化火,见月经先期,经量偏多,或在一个月内出现忽而带下多,质黏稠,忽而又带下缺如,即经后初期与经后中期交替出现,而见经后期延长,但又阴长过甚的状态。此种情况临床上较为少见。
04
经后末期病理
经后末期是经后期最短的时期,也是经后期运动最明显、变化最多的时期。
经后末期与经间排卵期密切相关,亦是阴长阳消变化最活跃的时期。
该时期带下较多,且质地较黏稠,可能已有少量锦丝状带下,其病理变化在于阴长运动的太过与不及,以及阳消阳长的失常。
一、阴长运动的不及与太过
由于经后末期阳长运动明显,降中有升,以降为主,降升十分活跃,如果活跃太过,以致转变为以升为主,则带下反有所减少,即使勉强地进入经间排卵期,亦可能导致经间排卵期出血或排卵障碍等病变;或者由于动态加强,反致带下明显减少,大大延长经后末期的时间。
如果阴长不及,到了经后末期,本该动态明显,反而带下增多不著,质地亦稍黏,亦将延长经后末期,不能很快地进入经间排卵期;或由于动态减弱明显,带下反而减少,以致返回到经后中期,甚则突然带下缺如,返回到经后初期。
二、阳消阳长的失常
由于经后末期阴长运动趋剧,所以阳不仅是消,长亦十分重要。阳消者,是为保证阴长。
阴长不及或太过的病理变化,有相当一部分与阳消阳长的失常有关。
阳消在经后末期非常重要,阳消不及将导致阴长不及。阳消的同时又有阳长,特别是经后末期,不仅需要有大量的阳消来保证阴长近高水平,而且阴长之动亦需阳助之,并为重阴转阳做准备,所以阳长不及是阴长不及的重要原因。
如阳消太过,不仅使阳的亏耗太过,亦必耗阴,是以阴虚火旺,出现经后末期波动性大的病变,是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
05
经间排卵期病理
月经期中哪一期对于怀孕最关键?多囊卵巢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