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全勤了吗?(文末唠嗑福利)
春节过了,不知道大家看了几部春节档呢?嘉教授“全勤”先贴为敬!
2月09日(点映)
18:45《人潮汹涌》
2月12日(初一)
08:55《你好,李焕英》
11:25《唐人街探案3》
2月13日(初二)
15:45《熊出没·狂野大陆》
2月14日(初三)
12:35《新神榜·哪吒重生》
22:10《刺杀小说家》
2月16日(初五)
18:50《侍神令》
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上班都没这么努力)地追完了七部电影,有些话实在不吐不快,干脆接着节前的“观影指南”再来一篇“打脸”盘点吧。
不废话,直奔主题!
《你好,李焕英》
豆瓣:8.1分
票房:46.22亿(上映中)
一句话点评:千金不换是真心。
年前的盘点,嘉教授把这部电影放在了第二梯队,并且觉得《刺杀小说家》能迅速追上预售差距,呈现顶部一枝独秀,第二梯队平分秋色的状态。
但是现在得说,被“打脸”打得最“爽”最“狠”的,就是这一部。
大年初一早上看了这部电影,可以说为春节档开了个相当不错的头——不论是笑还是哭,都是自然而然,发乎真心的,毫无负担的。相较于总是试图摩擦底线的笑料,这部电影所有的笑点都透露出贾玲作为女性的真诚和干净。
电影里的男性角色很有趣。沈腾饰演的沈光林,作为厂长(书记)的儿子,可能确实有很多被父亲安排好的待遇。但在于追求李焕英这件事上,他没有动用权威和权力,而是很努力的通过自己的诚意,比如自制爱心毛豆,排练二人来获得好感。
陈赫饰演的“混混”冷特,做事爽快、仗义、有一点喜欢出风头。但对母亲的内疚和喜欢贾玲的羞涩,又有人物反差的弧光。
从沈光林与冷特两位男性角色身上散发出的喜剧感,朴素,得体,正直。
在电影的前半阶段,大家很容易陷入到一种思维定势。但影片并无过度刻意渲染穿越所带来的喜感,更无什么“金手指”开挂的神奇操作,各种琐碎充满生活感的笑料一点点“套路”观众,直到最后骤然开大,真是没几个人能绷得住。
基于真实经历改编的电影,所输出的情感共鸣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心境下几乎是无敌的。电影院里哭得泣不成声的观众大有人在,特别是一些就地过年的朋友,身在电影院中,伴随着最后部分的剧情和字幕,对妈妈的思念之情几乎一瞬间汹涌澎湃,难以自抑。
虽然这部电影看起来确实没那么有电影的质感,更像是一个加长版的小品。但观众喜闻乐见的,就不失为有存在的价值。
贾玲用自己的方式,击破了一直以来大家对“国产 喜剧 煽情”组合出烂片的偏见,借用豆瓣一位观众的留言,就是“真诚打动内心,没办法客观评价。”
但,票房会用真金白银评价。
《唐人街探案3》
豆瓣:5.6分
票房:42.45亿(上映中)
一句话点评:合格的商业片,失格的喜剧片,不入格的剧情片。
在春节前的观影指南里,嘉教授说了这部电影,有中国电影市场包容度最高的几大商业元素。从预售一直延续到春节假期的票房高歌猛进也证明了大家对这种成熟商业电影的“追捧”。
但也因此,当所有元素都堆砌在一部电影里的时候,就很容易顾此失彼。而对于“唐探”系列而言,它最先失去的是IP的初心——看5分钟就能推猜到结果的案件,漏洞百出的推理,强行升华的情感驱动,都让它失去了作为一部剧情片应有的逻辑内涵。
如果说剧情短板剥掉了所谓“探案”外衣,令部分老粉大失所望。那么从第一部到第三部,愈演愈烈的低俗搞笑元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更广泛观众的反感,甚至愤怒。
从头到尾充斥着对女性的轻佻,赤裸无底线的烂梗以及莫名其妙的“恶意”。医院无辜的女护士在电梯里被一群男性角色暴打,最后还要遭受托尼·贾一腿暴击,以此为笑料的场景,在社交平台上,成为全片最为观众所诟病的部分。诸如“36D”“东京热”“暴露狂”等元素,也几乎没有考虑电影的全年龄段属性。
而给与电影致命一击的,则是广告植入和部分角色的强行联动。生硬的体验带给观众的尴尬,大概是能在电影院当场把春节档所有电影票钱抠出来的程度吧。
当然,吐槽归吐槽,电影依然有值得关注和肯定的部分。其展现出的强大的电影工业实力和成熟的商业运作体系,构筑出的世界观和丰富延展性,成就了中国首部具有“宇宙观”的超级IP诞生。逐步探索形成的“异国风情 探案”风格,也有着独树一帜的鲜明特色。
单就本部而言,亮点还在于一系列国外实力派演员加盟带来的新鲜感。从第二部就开始出现的日本侦探野田昊的扮演者妻夫木聪曾数度获得日本影帝。长泽雅美是无数人心中的初恋女神。至于登上微博热搜的染谷将太,凭借坠落的那场戏,圈粉无数。更别提三浦友和,铃木保奈美这两位在国人心中颇有分量的老牌日本明星,以及泰国动作明星托尼·贾的加入。豪华卡司精湛演技的碰撞,是本片最大的享受。
电影在迅速高开之后,目前呈现出了票房疲态。豆瓣评分也一路降到了5.6,口碑基本处于崩了的状态。
在嘉教授看来,这个系列肯定有继续开发下去的巨大价值,但同时,第三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透支”了未来的票房。如果下一部不能夯实剧本,挽回口碑,那么这个IP将不可避免的跌落神坛,惨淡收场。
《刺杀小说家》
豆瓣:7.0分
票房:8.46亿(上映中)
一句话点评:人有多大胆,脑洞多大产。
这部电影比《唐人街探案3》口碑更加两极分化,喜欢的人夸它神乎其神,不喜欢的说它实在空洞离谱。
因为曾经读过原著,所以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还要从书和电影本身两个维度来说。
双雪涛的原著是个短篇,对白短,故事也短,大面积的心理活动描述,意识流风格叙事对普通观众很不友好。电影在剧情上,最大程度突出了原著人物存在的意义,也让故事更加有烟火气。
比如雷佳音是一个发疯般寻找孩子的父亲(忽略了原作里提到的心心念念要去北极看熊的隐喻),他同时是小说世界的红甲及部分黑甲(原作里神秘的红衣人),还有小橘子在双世界之于男主的存在意义,路空文“弑神”在现实与虚幻中的互相映射。
在小说创作的虚幻世界里,有异都的魔幻,白瀚坊大战的宏大与狂暴,更具象化的反派赤发鬼,也有了让少年空文一路克服阻碍,杀入京城的过程可视化程度更高的“黑甲”。
估计不少观众在看到郭京飞是领衔主演的时候有点懵逼,毕竟全程没露脸。但实际上黑甲不仅配音是由郭老师完成的,所有动作戏也是亲自上阵。(如果有人看到老僧就认出来了,敬你是飞哥真爱粉)。
黑甲亦正亦邪,大杀四方,与少年空文奇情共生,怎么带感怎么来。尤其是血洗暴徒乱民的那场戏,又秀了一把路阳在武侠电影类型上的天赋和审美,可以说是全片最好看的部分之一。
从电影品质层面来说,特效部分的出色表现完全没有让已经抱有期待的观众失望,甚至还有颇多惊喜。在后期放出的制作花絮里也说了这部电影的特效是完全由中国本土团队完成的,能到达如此高度,令人倍感兴奋和欣慰。
该夸的要夸,夸完了,就要说说缺点了。在嘉教授看来,影片最大的问题是割裂,故事在严肃与肤浅之间,文艺与商业之间反复横跳,导致的结果就是缝合的不适感贼强。这种割裂感无法通过剪辑技术消解,因为它是真真正正存在于影片本质上的矛盾。
是商业电影与文艺电影的天然对立。
于是在结尾一通乱来,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娱乐目的过强的博君一笑,“笔给你,你自己写”的自暴自弃,实在谈不上幽默有趣。
不过不管怎么说,路阳有勇气挑战改编这部小说,本身就赢了。比起影片本身的瑕疵,或许导致票房不尽如人意的更直接因素是档期和观众对影片的期许偏差吧。
但不论如何,当结尾定帧打出“小说家宇宙”的时候,嘉教授还是很兴奋的。希望路阳能从这次尝试里琢磨出更好的叙事方式,真真正正地造出一个品质牛逼,脑洞无限的IP。
《熊出没·狂野大陆》
豆瓣:6.6分
票房:5.43亿(上映中)
一句话点评:是“熊”也是“牛”。
有人说,今年春节档没干过熊大熊二光头强,那就输了。有趣的是,作为一个衡量“标准”,它的票房排名还真就不偏不倚的正好在第四。
很多人对“熊出没”这种儿童向动画电影票房没什么概念。实际上,这个系列一贯卖得不错。系列电影中,票房最低的是2014年首部《熊出没之夺宝熊兵》,2.5亿的票房即使放在今年春节档,都不算最差的。随着电影品质和内容收获口碑,随后年年春节年年见也成了“熊出没”系列的一大标签,观众的认知和观影习惯也随之养成。
与其他动画制作公司突飞猛进追求极致的野心不同,“熊出没”系列一直低调保持着原本的合家欢电影路线。品质和剧情温和稳定提升。就以今年这部为例,影片设定上很具有想象力,营造出的另外一个世界不仅能够带给小朋友很多趣味观影体验,同时也从成年视角提出了思考。
毕竟,这个IP的完整受众群体,如果单纯从第一部大电影开始算,七年之久不少人已经步入青年。观众逐步有了独立成熟的思想,故事也要照顾小朋友的简单快乐。
这一部剧情的相对平衡完成度尚可。虽然从部分笑点来看,大人看了肯定觉得幼稚甚至尴尬,但影片的视效弥补了一部分剧情对成年人的“不友好”,与时俱进的制作提升,足够表达团队的创作诚意和对观众的尊重。
在史上厮杀最惨烈的春节档,《熊出没·狂野大陆》依然拿到了5亿 票房。盘面很稳定。但可预见的是,以后每年的春节档,都不会比今年轻松。看似底盘稳的“熊”,能不能长“牛”,挑战比任何其他电影都大。
《新神榜:哪吒重生》
豆瓣:7.3分
票房:3.74亿(上映中)
一句话点评:没有拍滥的IP,只有拍烂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票房,有点惨,但似乎并不在意料之外。从春节前释出的点映口碑来看,跟正式上映后的评价几乎一样——特效不错,故事不行。
从《白蛇·缘起》到《新神榜:哪吒重生》,讲不好故事几乎成了追光动画追逐巅峰之路上绕不开的阻碍。作为一部更趋向于成人观众的动画电影,在故事上拖后腿,特效也挽救不回。
在嘉教授看来,这部电影的问题,并非不够有创意。相反,从电影设定和追光试图打造新“封神榜”宇宙的野心来看,团队很有想法。把故事背景挪到现代,也可以融入更多有想象力和贴近时下文化氛围的元素。
但不管人物如何改,背景如何变,从传统故事衍生而来的IP,如果只是围绕着传统陈旧的观念去讲故事,不提炼出与时俱进的观点,那说到底是换汤不换药,这才是电影最大的症结所在。
除了剧本立意的陈旧,让故事不够好看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气氛”不足。很多场景欠缺了出色的音效和配乐,情绪渲染力度不够。观众预先脑内的高潮没来,自然感觉不痛快。哪怕特效比起《白蛇·缘起》有了质的提高,但与之匹配的其他“技术支持”却没有到位,不得不说是很大的遗憾。
另外还必须想说的是,追光对女性角色的单一审美,千篇一律辨识度极低的脸和角色过于工具人属性,都是不可忽略的短板。
不能迅速累积口碑发酵,在春节档被挤压忽略也是必然。从观影效果来说,IMAX是最佳选择,但事实上,前有巨无霸《唐人街探案3》,后有口碑不俗来势汹汹的《刺杀小说家》,不论从观众基础还是从影片类型,这部电影都不具备争夺IMAX排片的优势,丧失了最能打的影片特效加持,只能在春节档最黄金的观影区间,充当陪跑的角色。
估计移到暑期档,可能会更游刃有余一些。
影片最后的彩蛋一口气放出了追光接下来的三部作品预告,分别是《封神榜》、《白蛇2:青蛇劫起》和《杨戬》,虽然这部开篇之作不够霸道,但嘉教授在内心还是期待这支有实力打造一流特效水准的动画团队之后的作品,当然,也更希望,能把故事再讲好一点,有趣一点,有种一点。
《人潮汹涌》
豆瓣:7.1分
票房:3.99亿(上映中)
一句话点评:人潮汹涌,好难遇见你。
没场次。没场次。没场次。
这是春节上映之后,嘉教授听到的关于这部电影最多的反馈。开头提到今年春节档看片子,是“起早贪黑”,有些“起早”是因为过于火爆抢不到黄金场电影票,有些“贪黑”则是因为白天没排片,只能看夜场。即使有刘德华和肖央两位国民级票房重仓演员坐阵,《人潮汹涌》也依旧是被虐得最惨的那一个,以致于又出现了导演“求排片”上热搜的情况。
实话实说,这部电影是好看的。在故事上并不是那么曲高和寡,该有的笑点和泪点,导演都没手软,彩蛋拉满,玩梗很亲民而且比大部分其他影片的同类元素更高级更有趣,但在春节档期这种特殊气氛之下,预先向观众输出的定位上,却出现了问题。
比如主海报,最常露出的是上面两款。刘德华肖央一上一下夹在金色的片名里,不明所以,也看不出风格,只有为了档期硬凹出的大红底色,试图跟喜庆沾点关系。另外一款,则是三个主角三个动物的对应,逼格满分(说是话剧海报也没毛病),影迷可以买账,但拖家带口在过年图一乐的普通观众们就更云中雾里了。
在信息分发快速海量的时代,无法让观众第一眼就抓住影片可取之处,是商业的失败。想必片方后知后觉意识到了问题所在,立刻更换了这两款更“俗”的海报,但未免亡羊补牢,大势难改。
饶晓志是好导演,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庸俗。《无名之辈》的逆袭是好创作的胜利,《人潮汹涌》依旧有好故事的底色,或许也正是因此,反而给片方带来些 “不切实际”的懈怠和跑偏。
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这部电影终于艰难冒出了头。有不错的口碑,有渐渐增加的排片(10%左右,差不多是春节期间的3倍),可汹涌的人潮,没了。牛年的开始,狂热退去,“慢牛”是否依旧在路上呢?冷暖自知吧。
《侍神令》
豆瓣:5.9分
票房:2.49亿(上映中)
一句话点评:一张票看两部电影。
如同春节前的预料,这部电影最终也没能挽回嘉教授的忧心忡忡。东方奇幻风格和IP不再受到追捧并不是主因,令观众不爽和不满的是,这部电影所表现出的创作者的故步自封和自以为是。
角色大部分来自于游戏人物灵感,还原度不错,值得肯定。但在其他场景上,观感与6年前《捉妖记》不能说是完全相似,简直就是一模一样。古早的审美让原本就略显陈旧的题材和IP更加雪上加霜,对观众而言没有任何吸引力加持。
认真讲,《侍神令》特效是花了钱的,细节做得很好。但最终呈现的效果,却完败给郭敬明的《晴雅集》,审美能力的退化和差距令人惋惜。
当然不少观众表示我就是冲着陈坤周迅去的行了吧,那么恭喜你,被套路踩进了第二个大坑。全片看下来,周公子戏份少得可怜,角色单薄得让人无话可说,与之对应的则是在此前猛烈宣传声浪之中悄无声息的另外一位领衔主演屈楚萧,以及主演沈月,都担负着非常重要的戏份。
难怪有观众看完之后愤怒的表示这部电影有“欺诈”嫌疑,最后逼得片方出来发声明辟谣,说陈坤是“唯一”男主,当然观众也并不那么买账, 最终演变成了损害票房的负面事件。
当然,如果屈楚萧和沈月演得很好,那么大概对于观众而言也不失为获得一份惊喜。但问题是,两人确实“技不如人”。如果说陈坤周迅是在演一部有质感有深度的电影,那这两位直接把影片档次拉低到了粗制滥造网大水准,对故事线的破坏和夸张的表演完全对不起与他们配戏的每一个用钱堆出来的数码角色。
毫不夸张地说,即使陈坤和屈楚萧处在同一个画面,都能让观众自动一分为二,感觉在看两部影片。这份独特感受,算不算“值回”票价呢?
《侍神令》在口碑不尽如人意,排片垫底,票房低迷的状况下,无疑成为了春节档最大输家。但嘉教授不心疼它,反而心疼千千万万对游戏和IP充满热爱的玩家与观众。《侍神令》给所有创作者敲响警钟,大家都心甘情愿为了自己心中的神圣美好买单,但凡是打着情怀旗号,折损真心的作品,一定会被爱它的人所抛弃。
春节过去了,春节档的热度还在延续。不管是《唐人街探案3》刷新单日票房记录,还是大盘6天超越100亿,又或是《你好,李焕英》票房逆袭登顶,昂首阔步挺进中国票房前五……都见证了牛年电影市场井喷式的开门红。而出现在这个春节档期的七部电影,从类型题材的多元,到影片制作水准的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春节档的准入门槛和观众评判标准。相信未来,我们会在春节看到越来越多优质的好电影。
最后,用一句全国人民都同意的话作为结束:春节档或许不一定好看,但春晚是真的难看!
来唠唠你的春节档呗~留言随机抽取5位朋友送出电影周边!下周一(3月1号)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