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了!这5句“口头禅”足以毁掉一个孩子,你说过吗?

春节期间,朋友家里来了亲戚。午饭时朋友正在准备午餐,突然听见女儿哭了起来。女儿刚刚4岁,平常乖巧可爱,很受大家喜欢。

朋友赶紧过来抱住女儿,询问缘由,可女儿反倒哭得更厉害了。这时亲戚笑着说:“没啥事,就是逗逗她。我说二叔家添了个弟弟,很可爱,让你妈妈也生一个,到时候大家就不喜欢你了。”

这种“玩笑话”,很多成年人都说过,我小时候也听到过这种话。但是我不明白的是,这种“玩笑”,趣味性在哪里?

把孩子逗哭,就是这些成年人的目的吗?甚至有时候孩子哭了,还得落下一个“这孩子太小心眼,不禁闹”的评语。孩子招谁惹谁了?

漫画家几米说过:“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有些玩笑,连成年人都受不了,遑论本身就缺乏判断能力、处于身心发展敏感时期的孩子?他们分不清哪些是玩笑,哪些是威胁,面对孩子,我们需要注意言行,不要用一些大家常用但不见得正确的“口头语”来吓唬孩子,给孩子的身心带来负担。

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大家都在用、却给孩子们造成童年阴影的口头语呢?咱们往下看👇

他怎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

小啾是个二年级小学生,由于身材瘦弱还带着一副高度近视的厚眼镜片,被同学起外号叫“四眼仔”。班里一些身材高大的男生还会时常取笑他,时间久了,小啾很烦恼。

于是,他向爸爸求助,说明了同学欺负他的始末,可爸爸却说:“他怎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啊,凡事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之后,小啾更难过了,也不愿意去上学。

时间久了小啾不仅学习成绩直线下滑,人也变得不爱交流,身边更是没有一个朋友。

一个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要么会走向极端,将自己曾经在人际关系中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报复发泄在其他人身上;要么会自卑到骨子里,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他会将一切发生的过错归结为自己的原因,将不满发泄在自己身上,自卑、懦弱、抑郁甚至自残。

“多从自身找原因”这句话没有错,但是我们不能“只从自身找原因”。身为家长,我们要告诉孩子“自省”的重要性,但是我们更需要给予孩子保护和理解,让他更有底气的面对这个世界。

你怎么这么笨?

晓丽最近特别烦恼,因为觉得自己家的孩子很笨,跟朋友诉苦的时候总说:“他怎么会那么笨啊!”

其实,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学习还是挺好的,但朋友觉得孩子可以考得更好,就时常督促他努力再努力。但事与愿违,在屡次碰壁后,孩子成绩反而下降了。孩子有不会的题问她,她张口就会说“你怎么那么笨啊!”、“你就笨死算了!”等类似的话。

这还不算,学校开家长会,其他家长跟朋友夸他家孩子又懂事儿学习又好,朋友却当着孩子的面说:“他呀,简直就要笨死了!和人家第一比还差的远着呢。”

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把梭子鱼放进水池的同时,放入很多小鱼苗,这样只要梭子鱼饿了,张开嘴巴往前一游,小鱼苗就会自动游进梭子鱼的嘴里。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科学家把梭子鱼单独罩在一个玻璃罩里。一开始,只要玻璃罩外的小鱼游动,梭子鱼就会张开嘴迎上去,随后便撞到玻璃罩上。

多次碰壁后,梭子鱼学“聪明”了,不会再游动。又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拿走了玻璃罩,让梭子鱼继续和小鱼苗在同一缸内,但备受打击的梭子鱼再也不会张开嘴游进鱼群了,而是慢慢沉入了池底,最后被饿死……

梭子鱼最后认识到自己是一只“笨鱼”,根本吃不到小鱼后,就再也不会主动进击捕食了。

一旦孩子被贴上了“我怎么这么笨”的标签,那他心里就会认定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久而久之,他就真的会成为一个“笨人”,一直“笨”下去。

再不听话就让妖怪来抓你!

欣欣今年3岁了,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爸爸妈妈决定让她独自一人睡。

父母平时工作很忙,所以哄睡任务就落到了奶奶身上。

奶奶为了让孩子快速入睡,每次都会讲一个睡前故事给她,但欣欣经常在听完一个故事后还会揪着奶奶再讲一个,奶奶为了让她快点睡觉,就告诉她:“赶快睡觉,再不听话就让妖怪来抓你!”

欣欣每次听到这句话都会吓得双眼紧闭,抓紧被角。过了一段日子,整个人都变得很容易受到惊吓,战战兢兢,吃饭时也时不时回头看。

“再不听话就让xx来抓你!”这又是一句小时候经常听到的话,用于喝止孩子做某事。

其实这种行为由来已久,早在三国时期,魏国“五子良将”之一的张辽率八百铁骑打败孙权十万大军,张辽由此成为吴国人心中恐怖至极的存在,以至于东吴的孩子哭泣时,父母会用张辽之名来吓孩子,“张辽止啼”的典故也源于此。

这种行为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奏效,但它还是建立在破坏孩子安全感的基础上,给孩子造成恐惧负压,增加孩子的精神压力。本身是并不可取的。

我这还不都是为了你!

电视剧《小欢喜》中曾生动上演了我们生活中熟知的一幕。

英子的妈妈为了让她好好学习,对她进行全方位的管控。每天都为她炖各种补品,自己也辞掉学校的铁饭碗工作,为的就是有更多时间辅助英子学习。

此外,英子妈还不让她见“不靠谱”的爸爸,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一旦发现英子有反抗苗头,她妈就声泪俱下地搬出那句“我这么做还不都是为了你!”

最终,英子承受不住母亲的施压,演变成抑郁症,闹到了要跳海的地步。

总说这句话的父母,究根结底是不想懂孩子,却总想着孩子要理解自己。

孩子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却会慢慢地生长出一颗抵触的幼苗,随着这句话的浇灌,早晚有一天,这些叛逆、抵抗的幼苗会长成满心的荆棘,阻隔在亲子之间,让彼此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你看看人家孩子!

春节假期,老家亲戚大聚会。

表哥家的大儿子已经10岁了,一群孩子在客厅里打闹,只有他安静地坐在沙发上看着大家玩,表姐闲来无事就跟他聊天。

表姐问:“你怎么不去跟大家一起玩呀?”

孩子说:“我妈不让我在外面疯玩。”

表姐又问:“你觉得你妈对你好还是你爸对你好呀?”

孩子有点不屑地说:“都那样吧,啥好不好的。”

表姐被这突如其来的回答弄得有点尴尬,但又硬着头皮接着问:“那你觉得你爸妈喜欢你,还是喜欢你哥呀?”

孩子又漫不经心地说:“他们喜欢李梓涵。”

表姐一愣,后来才问明白李梓涵是他家对门邻居的孩子,学习好、人又乖、长得也帅。家里的各类获奖证书、奖杯放了满满一展示柜,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每次看见李梓涵,他爸妈就会说:“你看看人家孩子,看看人家李梓涵?你再看看你!”

时间久了,孩子变得麻木又自卑,有几分破罐破摔、爱咋咋地的感觉。

当家长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得到什么的时候,与其指责自己的孩子不行,不如虚心请教别人家的父母,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行动起来解决问题,比口头上的指责与埋怨重要的多。

Professor点评: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于朋友、同事、陌生人,我们尚且能够谨言慎行,对于最亲密的孩子,家长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有些伤人的话不能说,更不能随意给孩子贴标签、下定义。

小孩子有着无限发展的可能,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否定和说教,就能给孩子建立一个健康成长的语言环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