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自信的人生无需比较
人类总是倾向于拿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更有许多研究诸如“比较文学”、“比较哲学”、“比较教育”等。将“比较”视为认识事物的好方法,这类比较有益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适当的比较的确是有益的,它使人能够发现自己与比较对象的差距,从而能够激发自己的斗志。但是,生活中,我们都无法避免陷入“比较”与“被比较”的尴尬境地。比如自己主动去跟别人比较,“她比我漂亮”“她比我优秀”。还有一种比较,叫做别人家的孩子——小时候,父母就会经常对我们说这些话:你看隔壁谁,多么听话,学习成绩多么好。作为从小被比到大的我,能够深刻体会这种比较带来的烦恼,对此感到深恶痛绝。人各有志,道不相同,既然不同,何来比较,没有可比性的比较,只会徒增烦恼。很多时候,人都倾向于拿对方的优点和自己的不完美作对比,和高人比较,使自己自卑;和下人比较,使自己骄傲自满。因而一些比较,使人感到沮丧和痛苦,催生自卑心理。非暴力沟通专家马歇尔·卢森堡在他的《非暴力沟通》中就曾说过:“与别人比较,是悲惨生活的开始。很多人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失去了自信和生活的勇气,甚至生出“羡慕嫉妒恨”。由此可见,比较很容易暴露其弊端,成为使人心灵动荡不安的罪魁祸首。人类的文明很有趣,慢慢发展下来,你会发现,人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使自己有信心,但前提是要有一个比较成熟、比较丰富的文化支持。譬如说我虽然很矮,可是我在另一方面很高大,可能是在心灵方面或者精神方面,或者有某一方面特殊的技能。我很期盼有这样的社会、这样的文化出现,让每一个人有他自己不同的价值。我们的社会的确已经在走向多元。举例来说,现在有很多地方都要求“无障碍空间”的设计。我小时候哪里有这种便利,残废就残废嘛。可是我们现在也不用这样的称呼了,因为他并没有废。这不只是一个名称的改变,而是人们重新思考过去所做的判断。不把人制化,才能让人身上的其他元素有机会被发现,从而使他建立自信。我们的社会正慢慢地往这个方向发展,但同时有一些干扰,例如重商主义、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又会让多元趋向单一。单一化之后,就会出现这样的声音:“考上大学有什么用,明星接一个广告就有数百万入口袋,那才实在。”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定位,有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这个观念在欧洲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他们长期以来重视生命的价值,所以,他们的自信不是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己。一九九〇年二月,央视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主持人,当时的杨澜还是个大学生,而且并不是特别漂亮,在第六次试镜时只是在“被考虑范围内”。杨澜得知后,反问导演:“为什么非要找一个漂亮的女主持人,是不是一出场就是给男主持人作陪衬的?女性也可以很有头脑,如果能够有这个机会的话,我就希望做一个聪明的主持人。”“我不是很漂亮,但我很有气质。”毕业后,杨澜就正式成为了央视节目的主持人。你看,当一个人可以做到不去跟别人比较,更不介意他人的比较,那她就有了足够的自信和智慧。因为她深知,美好自在心中,而不是在别人的言语里。“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记得多年前,央视新闻做了一档节目:你幸福吗?主持人采访了不同职业和身份的普通人,答案无一例外都是:幸福啊!人的幸福感和家庭、金钱、职业、地位有很大关系,但每个人对幸福和快乐的感知力是不一样的。我想,他们的幸福是发自内心的,是自我感知到的。现实生活中,常常也不乏有人明明是外人的羡慕对象,但是他自己却不以为然;有的人深得外人同情,可他自己却常常怡然自乐。倘若拿一个穷人和富人相比,我想那个穷人未必就是不幸福的一方。当你对生活满怀热情,住在哪里心情都会好;当你身材凹凸有致,无论身着服饰昂贵与否都能凸显你的气质;当你内心足够笃定,也就自信到无需比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自信的人生不需要比较,宛如那冬日之梅,不与百花争艳,笑看寒风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