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画记】赵孟坚:皆入妙品,水仙为尤高(下)

四库馆臣是从年龄上作了必要的推断,由此而认定赵孟坚死后才有赵孟頫仕元之事,所以赵孟坚绝不可能知道这件身后事。以此来说明,姚桐寿的记载很不靠谱。

那么赵孟頫是否见过赵孟坚呢?这件事当然要从他们两人的关系聊起。从名字上看,两人仅差一个字,并且都以“孟”字作为排行,而在“字”上,赵孟坚字子固,而赵孟頫字子昂,更何况他们两人都是宋宗室。这样论起来,很容易让人觉得他们有着密切的亲戚关系。按照姚桐寿的所言“公从弟子昂”,他们应该是从兄弟的关系,然而前面引用的赵孟頫在赵孟坚所画水仙画上的跋语中称“今观吾宗子固所作墨花”,赵孟頫仅说赵孟坚跟他同宗,并未有从兄从弟这样的说法。

中学校门内的广场

关于两人之间的关系,蒋天格有一篇长文名为《辨赵孟坚与赵孟頫之间的关系》,蒋天格在该文中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两人的谱系:

而后蒋天格在文中称:“在这里明显的可以看出,孟坚是太祖子德昭的后裔,孟頫是太租子德芳的苗胤。从德字辈到孟字辈,分宗别派已达十一世之久,再加以世世代代的蕃衍析居,到了他们的身上,早已成为血缘悬远的疏属,较诸同堂一租的伯叔兄弟,已多出了九世的距高,要说他们是'从兄弟’,是怎么也攀扯不上的。”

赵孟坚雕像

两人的关系原来如此之远,按照中国传统的习俗,早已出了五服,难怪赵孟頫仅说他跟赵孟坚是“同宗”。那么赵孟頫是否见过赵孟坚呢?对此蒋天格又在其文中作出了仔细地推导,赵孟坚跟赵孟頫的父亲赵与訔有着密切交往,然而目前却查不到赵孟頫与之交往的记录。而蒋天格在引用了赵孟頫所书《赵孟坚水墨双钩水仙长卷跋》之后,又称:“孟坚是画水仙的名家,如二人素有交往,何以孟頫'自少好水仙,日数十纸,皆不能臻其极’而不请教于孟坚?”

稻草马

以上是从事理上作出的推断,而在年龄上,赵孟坚要比赵孟頫大55岁。赵孟坚去世时,赵孟頫的年龄也就在十岁左右,所以他们即使见过面,也不可能有那样的对话,这也更加印证了姚桐寿在《乐郊私语》中的所言,是不可能存在的事实。

绘画之外,赵孟坚在书法方面也做过深入的探讨,他的书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其所作的《论书法》一文。关于该文的整体概念,李巍在《赵孟坚“宗唐”说的书法美学意义探讨》一文中称:“《论书法》虽然只是一篇独立的论文,但综观之,却可分为书家论、用笔论和书体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交错在整篇文章中,却反映了同一个观点,也就是赵孟坚书法思想的核心,即是'宗唐尚法’。这个观点,在宋代书坛总体'尚意’的风气笼罩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另类。”

规模较大的一所中学

如前所言,赵孟坚落水时,无视自身安全也要保护《兰亭序》,虽然那不是真迹仅是拓本,即便如此,他也视若拱璧,这说明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是何等之膜拜。然而赵孟坚在《论书法》中开篇即称:

学唐不如学晋,人皆能言之。夫岂知晋不易学,学唐尚不失规矩,学晋不从唐入,多见其不知量也。仅能欹斜,虽欲媚而不媚,翻成画虎之犬耳,何也?书字当立间架墙壁,则不骫骳。思陵书法未尝不圆熟,要之于间架墙壁处不著工夫,此理可为识者道。

不知是哪位古人

赵孟坚认为晋代书法乃是一座高峰,要学到其中精髓并不容易,所以要想学得晋人笔法,必须从唐人入手,如果跨过唐代直入晋朝,很可能变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犬。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他认为唐人书法法度严谨,经过这样的训练,使人能够掌握字的间架结构。赵孟坚的这个说法,有些类似后世强调的学书法必须先学正楷,而后再到行草,否则的话,写出的字无法立得住。既然要学唐,应当摹写哪些人的笔法呢?赵孟坚明确地称:“'于楷何从?曰仅有三焉:《化度》《九成》《庙堂》’。”

静凳湖

看来他认为欧阳询的《化度寺》和《九成宫醴泉铭》以及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乃是学习书法的最好临本。为什么只点到这三通碑帖呢?赵孟坚的解释如下:

三书之法,在平正恬淡,分间布白,行笔停匀、且如横画必两头均平,不可如俗书左低右昂,搭手从左原过,此在《八诀》所谓'千里阵云’者也。起笔既成冗类,如凿如锥,则有泛冗。锥,则尖既不尖,又必带冗,斯为妙绝。及至书到右方住处,捺笔不可向下,须扔起向上,于下如绳,直其左方,主笔之竖,亦结笔在右,穿心竖笔是也;捺笔直下到立笔处微捺使锋左向,如画之右肩突出,锋在上;竖笔突出,则锋在左也。又于十字处,如'中’字、'牛’字、'年’字,凡是一横一直中停者,皆当著心凝然,正直平均,不可使一高一低,一斜一欹,少涉世俗。守此法既牢,则凡施之间架,自然平均,便不俗气。

墙上的刻石

可见在书法方面,赵孟坚有着自己的体会与观念,而他在诗文创作方面,也同样有着较高的成就。四库馆臣在赵孟坚《彝斋文编》提要中写道:“今从《永乐大典》摭拾补缀,厘为四卷。大都清远绝俗,类其为人。剩璧零珪,风流未泯,亦足与书画并传不朽云。”

碑廊

四库馆臣对赵孟坚诗文的水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赵所作诗文的水平不在他的书法和绘画之下。对于诗文创作,虽然赵孟坚没有写出像《论书法》那样的专文,然而他却作过一首《诗谈》,阐述自己的理念:

吾嗤彼云士,努力事诗妍。竞日搜枯肠,抽黄对白闲。尔何无达观,跼促自缚缠。不见渊明陶,有诗累百篇。要以写我心,出语如流泉。采菊见南山,得句于悠然。少陵动感慨,忠义胆所宣。有时心境夷,亦复轻翩翩。纤纤白云闲,无心游日边。风石激而奇,奔迸生云烟。讵以天然态,而事斧凿镌。陶尔一觞酒,警尔心地偏。少焉明月上,高挂西山巅。听我曳杖歌,金石声撼天。

感觉像狗

赵孟坚的这首《诗谈》直接表达了自己的创作观,从总体上看,他欣赏陶渊明那样的自然诗风,认为太过雕琢的诗句并不高明。而他的这个观念,也正符合了其达观的人生姿态。关于赵孟坚的生平履历,赵孟坚在《甲辰岁朝把笔》中有着如下一段自述:“四十五番见除夕,稍知惭愧此之日,小时辛苦习科场,惟恐一官身未得。二十七岁方历忝,又阅八年初实历。又阅十年满两任,汲汲皇皇望通籍。”

按照《宋史翼》的记载,赵孟坚以父荫登宝庆二年进士,而后过了八年,朝廷才给他安排了一个很低的职务,命他去任湖州掾,他在此任上干了两届,而后入转运司幕,46岁时方得以升迁为诸暨县令,而后他觉得天下将乱,于是辞职返乡,隐居在广陈镇。

草龙头

2012年的最后一天,我来到了嘉兴市。在范笑我先生的带领下,我在嘉兴周边跑了一天,其中的寻访目标就有赵孟坚的遗迹,赵孟坚墓位于浙江省嘉兴平湖市广陈镇北辇字圩。

打车来到广陈中学,正赶上学校放学,大量的学生涌出,接待我们的徐仁达老师已经站在了门口。跟他寒暄期间,我瞥见校园内立着一座雕像,远远看上去是古人的模样,我向徐老师请教哪是谁,他说是赵孟坚。这真是意外收获,我本是来此地找赵孟坚的墓,并不知道他有座雕像在这个学校内,我马上跑过去拍照,徐老师告诉我学校内不但有赵孟坚的墓,还有一个专门的纪念公园,他坚持带我到后面去观看。

校名

在学校的后院内,有一个十几亩大小的公园,虽然修建的说不上精美,却有些古意。徐老师介绍说,这个公园的名字就叫赵孟坚纪念园,园子的中间是一个水池,池旁的一个太湖石上刻着“净凳湖”,我觉得这个“净凳”可能就是出自姚桐寿《乐郊私语》中的那个故事。

湖的尽头建了一个二三十米长的碑廊,里面新刻的碑介绍着赵孟坚的一些事迹,可惜刊刻的字迹太浅,拍照出来后完全看不清楚内容。而我感兴趣的是:校门口赵孟坚雕像旁曾有两个用稻草制作的像骏马奔飞样的物体。徐老师介绍说这是他们学校的获奖作品,本校的最大特色是稻草艺术,就是用稻草来扎制各种形象。他说以前人们也不理解,认为这些东西太过简陋,到2008年参加了上海双年展获奖后,很多领导和家长就买账了。

雪花井

回到校门口,我再细看这两件用稻草制作的艺术品,其中黑色的似乎有点像马,而黄色的那匹我总觉得有点像狗,在对面的一个棚子内,还摆放着一只未完工的龙头,这个看上去倒有几分像。

封闭了起来

谈到了赵孟坚跟井的关系

徐老师带我们来到镇上的粮站,这个粮站位于振广西路87号,粮站的院内有一口井,井口用钢管焊成支架围了起来,旁边有平湖市文保单位牌,写明这口井名叫“雪花井”,徐老师介绍称,这个粮站原本是赵孟坚家的花园,现在仅余这口井了。

赵孟坚宅今况

一部分改建成了檀香厂

这一带都是赵孟坚故居旧址

粮站的一部分现已改成了檀香厂,院子中摆着很多晾晒檀香的支架,但架上是空的,我看不到用雪花井里的古水做出来的檀香是什么模样。

文保牌上写着“赵氏墓”

宛在水中央

从粮站出来,徐老师又带我等先去看赵孟坚墓,墓在镇外的一片水塘的对面,车停在大楼边,我注意到路边的里程牌写着:独广线X109-14,县道竟如此的宽广,这跟江西比起来要好得太多,站在路边远远看到河塘边的土堆前有一个文保牌,上面写着“赵氏墓”,徐老师解释称,这是赵孟坚家族的墓地,而赵孟坚本人的墓则在河塘的对岸。

沿着这条路四处寻找登岛的路径

旁边这家人门前也堆着很多稻草

河塘不大,占地约四五亩,然而四周全是烂泥塘,想穿过去是件不太容易的事,徐老师带着我踏进这泥泞不堪的地埂上,边走边向前探看,以便寻得通往赵孟坚墓的道路。可是走了两个来回,始终跟那块墓地隔水相望,无奈又重新退回到大道上,我在心里默默地唱起了一句童安格的歌:“从终点又回到起点。”

古碑碑座

徐老师冷静地站在路边观察一番,而后果断带着我们走到了普照寺的侧墙旁。普照寺的侧墙与这片沼泽地隔着一道围墙,而围墙的外沿有仅能容一只脚宽的硬埂地。于是我们就用双手扶着墙,然后一点一点的往前蹭,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登上了“宛在水中央的那块小高地”。

赵孟坚墓文保牌

这个小高地占地约三四亩大小,徐老师称,整个高地就是赵孟坚墓。在小高地的另一旁看到了平湖县的文保牌,写明这是赵孟坚墓,在这个墓丘之上,一半的面积长满着翠竹,另一半则种着不知名的菜,余外看不到其它的碑刻。

赵孟坚墓顶的一半变成了菜地

紧闭的大门

看完墓地,送徐老师回平湖市,在路上他给我一份宣传材料,内容是介绍稻草艺术的,这是一份复印件,可能是复印次数太多,上面的文字模糊不清,很多字都走了形,他给我讲述着学校开办稻草艺术课的全过程,他说自己现在是学校的美术教师,就负责上稻草艺术课,在他教的学生中,有一位家长是小有名气的农民诗人,徐老师请他写了50首稻草艺术诗,诗作发表后,稻草艺术在外面就有了些影响,徐老师又找当地的书法家,把这一万二千多字的稻草诗用小楷写了出来。他说这位书法家名叫许士中,字体是学的弘一大师。范笑我兄称他也认识这位许士中,徐仁达老师接着说,就是因为请了这位书法家写成小楷之后,反而在出版方面遇到了问题,因为这位书法家在当地小有名气,出成书之后,别人认的是他的书法,反而把关于稻草艺术的内容给掩盖过去了。徐老师谈到自己的稻草艺术时也是眉飞色舞,他说自己想搞一个发明,那就是用稻草做毛笔,同时用稻草烧成灰后做成墨,再加上用稻草造的纸,三样合在一起就成了纯粹的稻草艺术,我很是佩服他的想象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