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豸山是座神兽山
张雪根
苏州古镇浒墅关有座神兽山,名叫白豸山。白豸山的“豸”,古音读作“宅”和“石”,今普通话读作zhai。“豸”与“宅”两字的古今音还是一致的,而“豸”和“石”古音读音相同,但普通话读音就大相径庭了。因为古时“豸”与“石”同音,所以白豸山又名白石山。东汉《越绝书》:“白石山,故为胥女山,春申君初封吴,过,更名为白石。”明《姑苏志》:“白石山,在浒墅北。”明《长洲县志》:“白豸山,在浒墅北。”宋《地理图》:“白豸山,前临长荡,北迩漕湖。白豸,俗讹为白石。”
以上古籍至少释放两个信息。第一,白豸山又名白石山,一说是春申君封吴后官方有意更名的,另一说是俗讹为白石,是民间误以为白石山的。第二,民间误以为白石山是因为读音相同,也是顺其自然之故。自古以来,山水地名,官方可以因某种原因用权力更名,民间也可以因多种传说赋予新的称谓,例如,虎丘山又称海涌山。但天荒地老的白豸山,要不是“豸”“石”读音相同,是不可能称之讹为的。
白豸山是座神兽山,白豸是白色的神兽。“豸”在古代有两种读音,不同的读音有不同的指代和意义。
其一,读如“丝”,通常指无脚的虫,泛指虫类。较早的《尔雅》: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到了东汉的《说文解字》,有了新的内容。《说文解字》卷九下:“'豸’,兽,长脊,行豸豸然,欲有司杀行。凡豸之属皆从豸。池尔切,司杀读若伺候之伺。”意思很明白,豸当时也指长脊的野兽,像虫那样,趴下后显得特别长,一副伺机厮杀的形状。这里指那类杀戮性的野兽。景阳冈上的那只老虎就被称为“大虫”。指代这一类,豸的读音还如“丝”。在后来的语言发展中,包括传统性极强的吴方言中,威武的狮虎就不属于虫豸一类了。虫豸依然是虫类,而且更多地含有了贬义。鲁迅《战士和苍蝇》:“你们这帮虫豸们。”苏州话中,轻度的骂人:“你个虫豸,忒不争气了。”而骂阴险奸刁之徒为“恶虫豸”,太讨人厌,被人称作“白豸臭”。也有一部分苏州人受普通话影响已读为白zhi臭了。
其二,读如“宅”。通假“廌”时,念同古音“宅”,今普通话读zhai。在康熙字典等老出版物中,均有“豸”与“廌”通假,读音宅买切。廌,《说文解字》卷一0上注解为:“解廌,兽也。似山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象形,从豸省,凡廌之属皆从廌。宅买切。”注解说明,豸为獬廌,兽也。它的形象特性本领与作用,表述得特别具体生动,这在惜字如金的《说文解字》中是非常可贵的,透露出作者许慎对獬廌的喜爱和敬重。这也再次表明了,在古代传说中,豸,即獬豸,也称獬廌,是一种笃忠执着、公正诚信、明辨是非、善识忠奸、疾恶如仇的神兽。獬豸不仅是司法公正的象征,还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物。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推崇。相传楚文王曾获一獬豸,按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被称獬豸冠。楚国官员于是上行下效成为时尚。后来,獬豸冠被拥作法冠,执法官也被称为獬豸。春秋战国以后,廌加上水和去,组成一个“灋”字,有了明确的法律的含义。加上水和去,强调了法律必须公正去不平。后来,为了便于书写和记忆的需要,省去“廌”而简化为现在的法律之“法”字。由上可见,白豸山不仅是座神兽山,还是一座象征意义高大上的吉祥山。
“豸”在与“廌”通假指代獬豸时,读音宅买切。所谓切,就是表明用的是反切的注音方法。反切是传统的注音方法,传为汉末经师所创,在识字正音上起过良好的作用。从它产生后直到注音字母出世前的一千几百年间,反切一直是注音的主要工具。反切是用两个字来给一个字注音,依照旧时直行书写的款式,习惯上把注音的上一个字叫反切上字,下一个字叫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叫被反切字。根据上字定声下字定韵的原则,相拼得出被反切字的读音。例如欢,呼官切。用“呼”字的声母和“官”字的韵母相拼得出“欢”字的读音。宅买切,就是用“宅”字的声母与“买”字的韵母相拼,得出“豸”字的读音。我们可以体会到,豸的古时读音就跟当时的宅和石是相同的。在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被反切字与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之间的读音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今天的普通话拼音来读,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很多。古代獬豸的豸与宅、石同音,今天的普通话中的读音,豸与宅还是同音,都念zhai,但石的读音就不一样了。
白豸山有座姐妹山,名叫冠豸山,位于福建省连城县。自古以来,山名中的“豸”,读为“宅”,豸同样与獬豸有关,因而拥有特有的冠豸山文化。123平方公里的美丽风景加上冠豸山文化,使之成为国家级风景区。但在2011年前所有新中国建立后出版的字词典中,豸被单独注音为zhi,注释为没有脚的虫子,失去了固有的显示獬豸形象的另一读音zhai。冠豸山的“豸”从此被游客、机关部门及广播电视播音误读为zhi。为维护冠豸山文化形象,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连城县人民政府,福建省民政厅、教育厅和省文字工作委员会先后单独或联合向国家对口部门报送请示,请求为冠豸山“豸”字定音正名,加注地名冠豸山中“豸”字读音为zhai。2006年1月,国家民政部、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批复,同意将福建省冠豸山的山名定为冠zhai山,纠正为固有的古读音。
白豸山的獬豸文化元素是浒墅关山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价值弥足珍贵,需要传承光大。但白豸山这座神兽山与当年冠豸山的遭遇如出一辙。现今当地的很多宣传介绍白豸山的语音报道中,白豸山被误读成了白zhi山。人们喜爱的獬豸被变成了虫豸,无意中丑化了神兽山高大美好吉祥的形象。在祖国山水文化中,有些山水地名的误读是不要紧的,例如,白豸山因为古音豸石同音而误读为白石山,被称为又名,别名。因为它无损白豸山的形象。有的还会利用或编造误读的故事来扩大影响,充实文化,例如,浒墅关因旗遮三点水而被乾隆误读为许墅关的传说家喻户晓,经久不衰。说明一个道理,山水地名传说与山水文化的普及,一定要符合几个条件或特点,即在百姓发明,官方认可,简单易懂,喜闻乐见基础上的约定俗成。
把白豸山的豸读成虫豸的zhi,把高大上的獬豸神兽涂成无脚的虫,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致,无须多怪。但这样的误读,是无意的污名化,不得不纠。
现在,白豸山已建成白豸山运动公园,若能重塑以獬豸形象为标志的法治文化,丰富其内涵,使之成为苏州地区独特的法治与运动相得益彰的文化公园,则为浒墅关文化名片再添浓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