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讲座】(14)钟鼎文与鸟虫书
汉字形体的演变(二):金文
大盂鼎(西周)
金文是指商、周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古人称铜为“吉金”而得名。也称“钟鼎文”、“铭文”、“彝器款识”。
称“钟鼎文”,是因为先秦青铜器分为礼器、乐器、食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等种类,其中最重要的是礼器和乐器。礼器多成鼎形,乐器多成钟形,故“钟鼎”便成了青铜器的代称,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就统称“钟鼎文”。
“铭”指刻铸在金属器物上的文字,故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铜器铭文”,简称“铭文”。后书刻在石碑及器物上的文字亦称为“铭文”。
“彝”是古代青铜祭器的总称,“款”是刻的意思,“识”是记的意思,所以刻有铭文的青铜器也称“彝器款识”。
同甲骨文的命运不同,金文在历史上很早就有发现,宋代已有著录,称为“金石学”。近代随着考古的大规模发掘,出土的青铜器日益增多,目前已出土的刻有铭文的青铜器约5000件(以周代为主)。
铭文出现于商代晚期,较早的铭文只有几个字,大都是族徽图像、人名等,如商王文丁为了祭祀其母亲戊所铸造的“司母戊鼎”,仅在鼎腹铸有“司母戊”三个金文。西周以后,青铜器多铭文,且多几百字的长篇,如:周康王时期的《盂鼎》(也称《大盂鼎》),刻有“铭文”19行291字;周厉王时期的《散氏盘》(又称《散盘》或《先人盘》),刻有铭文19行350字;周宣王时期的《毛公鼎》,刻有铭文32行497字;春秋时期的《齐侯钟》,刻有铭文492字等。
铭文的内容大略分五类:
(1)器名;
(2)祭祀;
(3)王之册命、训诫、赏赐;
(4)战争大事;
(5)疆、田界事。
现收录的金文有3000多字,其中2000多字已可识。
金文的形体和结构同甲骨文非常相近,所不同的是:
(1)由于“六书”原理随殷商覆亡而散佚,古周代金文的形体开始背离“六书”,且愈晚愈甚。
(2)直观表意的象形、会意结构形态减弱,便于书写的符号形态增强,形声字大量增加;
(3)趋向定型化,形旁意通而混用的逐渐减少,偏旁部首的位置有了较多的固定。
(4)由于金文是器物文饰的有机部分,由刻铸而成,作者多精细加工,故笔划粗壮、圆转,字体较为匀称;也正是由于多了一道工匠加工的程序,所以有的金文讹变得很无理。
到了东周以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力政,青铜器可以随意铸造,字形又多有变化。南方吴、楚、闽、越等地的文字常加些类似鸟虫的装饰,即所谓鸟虫书、缪篆。同时还有各种器物上的款刻,如印玺文、货币文、陶文、帛书、简书及兵器款刻等,多潦草不甚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