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
       老友刘公送一块石头给我,说是从深山老林里寻回的,如此一块重石带回来真不容易。我深表感谢,这股深情使我不能言表。
        然,我于石头的眼光又是如此之浅薄,又深感惶恐和不安,怕坏了刘公的好意,也怕对不起在深山隐居千万年,来到尘世的这块石头。他不放心,反复对我进行解说,其耐心于我感动:石头大约开始玉化,是一块即将玉化的石头。对像我这样于石头没有经验的人可以把玩,也可以不用深究,玩玩而已。石头我并没有看出有什么异样,与老家猪圈垫墙脚的石头没有什么区别,与采石厂的石头或在旅游景点,看到从山上冲下来的山石大同小异,但刘公却不以为然。

        他反复强调石头一定用水养,放在一个盆里或某种造型的的钵里,在水里,这块石头就会灵动起来,他还不厌其烦地给我示范。果然,不知是我的感觉由于他的诱导,还是真的,那块石头在水盆里,果然好像有些意思。黄里透出玉化的光泽和通透,水波使其更加有灵性,像有一股流动的生命,随着水波在荡漾、漫延。刘公笑着说:如何?看看,多漂亮!我唯唯诺诺,不能应答,生怕答错,以显我之愚钝,也怕玷污了玉石的高贵灵魂。
     但有一点,刘公却使我很有启发:养!
      养,什么都要养。有些东西不是说一蹴而就,也不是可以速成的,就须有一个熏陶、渐行、浸润和修炼的过程。文化要养、艺术要养、人品要养、素质要养、修养要养。

        我们中华文化几千年的传承,不是一朝一夕成就的。几千年来,从甲骨文至今,随你什么语言、什么腔调、什么民族、什么写法,但文字始终就是那个文字,篆隶楷草行,都是从甲骨文延续下来。
        一个社会,随着开放,经济越来越强大,百姓也越来越富裕。然而人们的内在涵养如何呢?就要靠不断地教化、涵养、沉淀和积累,即教育、感染、宣传、阅读和言传身教,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慢慢地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具备高素质的群体。如果经济尽管很富裕,没有人喜欢读书、没有人喜欢艺术、没有人喜欢遵守交通秩序,那么,这样的城市,也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一群行尸走肉,犹如鬼城。就如那块玉石,没有养的过程,就会干枯,就会毛里毛糙,只不过是一块用来砌墙的石块。
     上周去某集市,看到沿街商店门前摆放很多崖柏,的确漂亮。很多人同行的人以为自己喜欢艺术、也很懂艺术。除我之外,大都是有钱人,有钱人就要做有钱人的事:显摆或装逼。于是大家互不相让,都纷纷下手,买了许多自心为很艺术的崖柏。我悄悄拍下这些崖柏,用微信把这些相片传给专家Li先生,请他鉴赏一下,并进行鉴定一番。他悄悄告诉我,这些都是柴火料!我愕然,吓得差点把屁挣出来,赶紧躲到一旁,生怕我的表情露出马脚。

其实有钱与一个人的艺术的鉴赏力和个人的内在素质也同样需要一个养的过程,不是有钱就有艺术的鉴赏能力,就能成为周伯通,什么都懂。

        有些人天文地理、文学诗词、古今中外,无所不通。其实那只能让人贻笑大方,任何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术业有专攻,即便术业也只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养,否则,只能前功尽弃、一知半解。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也要慢慢地养。市民素质要慢慢地提升,文化修养要慢慢地积累,如果通过一次突击性检查就能将城市文明提升、把人们素质提高,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养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无论对于国家、地区、部门和个体,还是各个不同领域,都要通过养才能达到圆润、高贵无瑕的境界。正如一个优雅的女人,不是说有钱,或者门户高大就能变得优雅。那些穿着光鲜、穿金戴银的暴发户,不是优雅,而是鄙陋,粗俗不堪。
      李清照、宋庆龄、杨绛、张爱玲等等一些优秀的女性,她们如此地优雅,几乎优雅得让人不能仰视,她们都是通过文学、阅读、修养、哲学、家教的滋养,才使她们变成为如此地使人心醉而痴迷。
       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需要耐心的培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滋润。只有在不断地滋润和在“养”的过程中,才会培育一个精美绝伦的境界。
         我们千年不绝的文化、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江南的小桥流水、北方的粗犷豪放,都是人文、地理、环境和整个民族的阳光雨露和养分滋养出来的特色和传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