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家笔下无错字?
不知从何时起,在书法圈经常听到一些“奇谈高论”, “书家笔下无错字”便是其中之一。乍一听似乎有一定道理,但仔细琢磨又感觉这些所谓的“大道理”其实大谬不然,如不加以厘清,久而久之,谬论流传,误人不浅。
“书家笔下无错字”,虽说有一定的“戏言”成分在里面,但其负面影响却不容小觑,因为此说不仅是在误导初学者和广大书法受众,给书法界造成理论上的混乱,而且还会成为某些“错字书法家”敷衍塞责,以此掩盖自己书法文字功力不足的托词。
在书法创作中,我们理解的“书家笔下无错字”通常是指异体字、通假字及在特殊语境和“笔墨游戏”中缺笔少画或增加笔画之类的作品中的字。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明就里,受其误导,往往成为一些书家为其错字辩解的振振有词的理由。
大家知道,把字写对、写正确是一个书家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在写对、写规范的基础上写得再美观一些,然后再去追求一些个性化的东西。如果一件书法作品,即便笔法再到位、章法再讲究,甚至整幅作品从运笔行气到布局谋篇都无可挑剔,如果出现错字、别字,或者用字不规范等等“硬伤”,就会成为整幅作品的瑕疵与“污点”,自然会成为人们诟病的对象和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果是参加一些正规的展览、比赛,当然会被毫不留情地拿下。
的确,书法中的错别字就如同我们吃饭一样,设若一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米饭,如果吃出石子或虫子来,不仅咯牙,严重点甚至会引起反胃……如果某个书法家经常写一手“漂亮的错别字”,一幅作品错字频现,有时还错得五花八门,不仅有损个人的书写形象,讲严重点还会有损书法界的文化形象。
因此“书家笔下无错字”,既不能作为书者写字不规范或临摹不到位的理论依据;也不能作为观者评判书法作品的客观依据,它只是特定环境下特定书者的特定行为,对一个严谨的书写者而言实不足为凭。
眼下,写错别字或者说是用字不规范已然成为常态,日常展览不说,甚至是一些权威性的大展,错别字也是随处可见,简直到了“无错不成展”的地步!书法界文墨分离、技艺脱节已是非常普遍也是非常严重的现象。错字、别字、繁简混用更是触目可见、俯拾即是。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书写者的错误也往往被无限放大,文字功已成为书法界相当一部分人亟待补上的“短板”,本来一幅非常精彩的书法作品,却因为一两处“硬伤”而被淘汰出局。因小失大,岂不令人扼腕叹息?!字写不规范,不仅会影响整幅作品的“神釆”,而且还会影响到中国文字的“纯洁性”。如果任其以讹传讹,谬种流传,误导受众,自然不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更惶论“以书载道”“以文化人”乎。
最近网上热传“中国书法·年展”的面试题,去年是繁简字的运用,今年是找错别字,此前公示进入面试考核的114人,最终通过面试的只有101人。这个结果多少让人有些跌眼镜,笔者看了一下,实在说考题难度并不算大,本来是中学生应该解决的问题,到今天却成了书法界这些成天舞文弄墨者亟需解决的头号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