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指归-梦呓之二
第二章、为道日损。为学日进
老子说:为道日损。为学日进。说的是,修道,就要慢慢减少自己的所知、所欲。而治学,则要慢慢累积自己的知识。
这本来是老子讲“修道”与“治学”正相反,“修道”是要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的。所以老子还说“要'虚其心,实其腹’”。
我们修习“医道”,和老子修“道”不完全相同,这两者,又有联系,有相通之处。所以,我们都要顾及的。
不虚心、不足以证道。
不学习、不足以广知。
第三章、医道、医技
什么是“医道”?说实话,我说不清。老子论道,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其实,医道也是这样的,确实说不清楚。至少,我说不清楚。
这本来就是一个可以心知,却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东西。只有当“医技”的学习和掌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心中就能隐隐看到“医道”的影子。知者自知。不知者,不必勉强的。
什么是“医技”?
医技,是用来诊病、治病的医学手段。其包含极广、门类众多。
医技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累积的“积沙成塔”的过程。通过一点一滴的累及,来达到医学技能的一个高度。
和医道学习的不同,对“医技”的学习,上手是很快的。尤其是在名师的指点下,初起的进步是十分明显的。但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当到达一定高度后,想要再突破,就很难了。
而学习“医道”,则完全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初起学习,一年两年往往看不到多少起色。但当实力到达一定高度后,每一次理论研究的突破,都会带来自身医技的一个层面上的整体提升。而且,在后期研究和突破中,一定程度上,其突破和提升,也是越来越容易的。
所以,
“医技”的学习,是一个先易后难的修习模式。
“医道”的学习,是一个先难后易的修习模式。
我们目前主流的学习方式,都是以“医技”为主的。由于种种制约,极少有学者能有能力达到问“道”的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到底哪些因素制约了当前中医的进展呢?
请看下篇——脱节的中医理论
第四章、脱节的中医理论
第一节、中医发展的两个阶段
中医,在其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上古医道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上经》《下经》《阴阳》《真意》等上古医经流传,是“医道”繁盛的时期,一直延续到扁鹊、仓公时代。
那是一个大医辈出的时期。
那是一个医道通天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汉唐中医阶段。
从汉朝到大唐,医道逐渐衰落,但还是传下来了一些医经。
如今能看到的《难经》《甲乙经》《太素》《素问》《灵枢》等,都只是那些上古医经残缺的遗存了。尽管是残存的,但其中所内涵的医道,也不是今人能够望其项背的。
第三个阶段,是明清以来至今。这是一个医技横行的时代。医家基本走的是“医技”的路子。虽然也尽量依据《内经》为理论基础,但穷其一生也是难以望“道”的。
因为,从明代开始,大量“儒医”的涌入,并且把持了医政、主导了医学的理论诠释,用儒家思想理论去阐释脱胎于道家的中医理论,直接导致中医的理论体系严重走偏。
当时,儒医繁盛的程度,是令人咋舌的。如今很多相关的谚语都很说明问题。
例如:
儒改医,一早气。(“一早气”,是一种方言。即“一个早上时间”的意思。)
儒改医,笼中捉鸡。(言其简单到手到擒来的地步了。)
这样,在明代时“儒医”繁盛、并占据到管理体系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大量的儒医,用儒家思想,去体会、理解、注释本属于道家的医学经典,并且成为医学界的学术主流,成为官方医学的规范。
在传承上,清代又完全继承了明代的医学思想,然后到民国、近代、当代,都是沿着这个路子“偏”下来的。这种畸形的传承,必然造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结果——曲解,对经典理论的曲解。很多道家的理论,是儒家思想无法理解的。勉强去解说,只能似是而非,自欺欺人。
第二节、一字之失,差之千里
不过,凭心而论,这些儒医其实也没有“偏离”中医的“核心理论”多少。
两者相差的,其实也就只有一个字——“气”。“气”,是中医的基础。是中医的“核心概念”。这个字理解错了,那就必然会导致在整个医学理论架构上认识的错误,也直接导致了今天中医的发展“向前找不到出路,回头找不到家”的局面。这一个字的错解,还直接导致了儒医们对另外一个字的错解。
这个字就是——“风”。而“风”字的错解,又直接导致明清至今,整个中医辨证、治疗的理论残损大半。直接导致这个阶段的中医理论体系,与以《内经》为参照的第一个阶段理论体系彻底脱节了。
那么,“气”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呢?请看下节。
第三节、“气”是什么?
开篇再强调一下,道家所说的“气”,不是儒家理学所说的“气”,不要再混淆了。道家的理论,就要用道家的理论去理解、去阐释,不要自以为是地张冠李戴。
气,在《内经》中论述的十分广泛,并且把她细化成各种不同的“气”,如:宗气、营气、卫气、胃气、五脏气、六腑气、经络之气、精气、神气等等等等。
那么,“气”,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非常庞杂。下面尽量说说,能说多少是多少吧。
(由于篇幅的限制,大家最好同时参看附录中《论“道”与“气”的关系》一文,这样相对更容易理解一些,深入一些。)
先简单来说,“气”,是一种基本物质。
有多“基本”呢?
“气”是组成万物的基本成分。“气”是组成天地的基本成分。
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由“气”组成的。
这里要着重指出来的是:
组成天地的“气”,和组成万物的“气”,并不是相同的物质。但是它们却又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1、两者是“母子关系”。
即:组成万物的“气”,又是由组成天地之“气”所组成的。
一般来说,组成天地的“气”,要单纯一些。但是,组成“天”和组成“地”的“气”,也是不同的。
组成天的是“清阳之气”。清阳之气的特点,一是“清”,一是“轻”。
组成地的是“浊阴之气”。浊阴之气的特点,一是“浊”,二是“重”。
注意啊,
“清阳之气”,并不是“纯阳之气”;
“浊阴之气”,也不是“纯阴之气”。
天地间,没有纯粹的“纯阳”的物质,也没有“纯阴”的物质。一旦物质生成,便随之也具备了阴阳的两重属性。
所谓的“清阳之气”中,有没有“阴气”?有的。不过比重很小罢了。
所谓的“浊阴之气”中,有没有“阳气”?也是有的。不过是比重很小罢了。
正是因为如此,才形成了“天地”两种比较特殊的物质。天是阳气的大本营,地是阴气的大本营。
天气中又由于阴气的降,地气中由于阳气的升,天地之阴阳二气,又有一些重新融汇,组合成新的生成万物基础的“气”。
这种组成万物的“气”,也是“阴气”和“阳气”融合的一种融合体。万物之所以有不同形态、属性,是因为组成每个不同个体的“阴阳”二气排列方式、清浊程度不同而已。
所以,通俗地说,组成天地的“气”,和组成万物的“气”,这两者之间,是“母子”关系。虽然大家还都叫做“气”,但此“气”非彼“气”,可别混淆了。
2、两者是“兄弟关系”。
前一种“母子关系”还好理解,这个“兄弟关系”这又怎么说呢?原来,先天真一之气(即“先天真气”)在“一生二”的过程中,直接生成的是纯和的阴气和阳气。这两种阴阳之气,一方面相互有融合的趋势,一方面又有排斥的趋势。这就是“二生三”的模式了。
在既融合又排斥的过程中,
一支清轻之气升而为天,
一支重浊之气凝而为地,
一支阴阳融合之气重返了“先天一气”,
一支阴阳融合之气则因为不同的排列组合形式,开始生成万物了。
从这里开始生成的,组成天地之“气”,和组成万物之“气”又是“兄弟关系”,是并列的。
呵呵,绕昏了没?我是尽量去阐述清楚了,不知道能不能听明白。
第四节、“气”是什么(二)?
上文啰嗦了这么多,才讨论了“天地之气”与“万物生成之气”两个概念。
下面来谈谈人体之“气”的生化来源。人,生在天地间,当然属于“万物”了。是万物,当然也是由“阴阳”二气所组成的。这不就是佛家常说的“人我众生本无分别”吗?拆分到极限,我和顽石、草、木,似乎还真没什么分别的。
不过就是,人得五行之气全,而草木金石各得五行之气偏。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就可以借草木金石之“偏气”来调节我们自身的气机了。这,便是用“药”了。
人立天地之间,自然与天地之气相通。
所以,道家修行方法中,有证“天人合一”的法门。这个就不多说了。
《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可见天地之气,还是与人气相通的。
《内经》说“阳出上窍,阴出下窍。”也有人作“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我是不赞成的。“阳出上窍”,这是人气通天啊。“阴出下窍”这是人气通地啊。搞什么“清阳出上窍”?我们知道,任何物质都有阴阳的两重属性的。阳气作为一种物质,自然也不当例外,也有“阴阳清浊”,也就是所谓的“阳中之阳”“阳中之阴”啊。“阳中之阳”固然清轻,那自然是“清阳出上窍”么;那么,敢问“阳中之阴”,即“阳中浊者之气”又将何往?
所以,文中“清”“浊”二字,必是后有好事者加入的。做学问不是“作文”,修辞最好少加。就用“阳出上窍,阴出下窍”,言简意赅,后人理解也会少生枝节。
哦,扯远了。这里要讨论的是“气”的来源和生成的。
《内经》说: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这便是人体内“气”的生化来源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迅速的过程,大家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吧。
第五节、“风”是什么?
“风”是什么?所谓的“风”,是指天地之间,四正四隅应四时所生之“气”的流动。这个“风”,很容易和自然界的“风”混淆。要注意区分。
自然界的“风”,仅仅是空气流动而已。例如蒲扇轻摇,空气也就流动生成了“风”。显然这个“风”,不是作为“六淫之首”的那个坏蛋头子的“风”。
但是,这种“风”,又是可以混杂在自然界流动的“风”中。形象的去理解吧,这种叫做“风”的东西,是一种生成于“气”的非常精微的物质,并且可以随着“自然风”的流动而流动。另外,由于这种“风”的生成和壮大,也可以引发空气的流动而形成“自然风”。
用“色素和水流”来类比吧。色素可以浸染水流,并和水流一同流动。但色素,不是水流。
欲阅览更多医道宗的文章,敬请访问百草居论坛www.baicao99.com,搜索作者——医道宗源。
欢迎对本公众号内文章作非商业用途转发,但不得删改后转发,若有发现,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文章版权归医道宗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