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面试教案(八)
教师面试教案(八)
高中政治《意识的作用》一课,本节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离甚远,学生不易理解,教师需通过大量与学生生活的案例进行讲解。《意识的作用》该课教学设计建议如下:(江南博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用实事求是观点看问题,提高唯物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小组展示、港珠澳大桥一例到底等情境设计,学习本框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学重点】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难点】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学习,我们知道了意识的本质,进一步明确了物质决定意识的道理。那么,意识是否是消极被动的决定于物质呢?它对我们有什么要求?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一)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8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动物的本能活动是无法与人类意识的能动活动相媲美的。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蜜蜂筑巢、蜘蛛织网等,表面看起来似乎有某种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其实不然。它们既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它们的操作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9页“专家点评”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作为人体感官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那青山绿水、姥紫婿红,那浩渺烟波、重峦叠幢,等等。透过人类意识这个“思维的眼睛”,我们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有了“思维的眼睛”,人类就可以逐步解开自然之谜和社会历史之谜。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动物没有自觉的意识,不懂得自己活动的意义,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因而,它们既不能认识世界,也不能改造世界。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0-41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名言和“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略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意识的能动作用,知道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本节课较为抽象,建议教师从不同角度探讨问题,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哲学思维训练—以具象化情境活动课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能力。
节日话题相比与其他话题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中小学整理了小学英语教案《Father's Day》,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在阅读中通过上下文学习以下词汇:dedicated,lobby,intimate,sentimental,whimsical,heartfelt;了解关于父亲节的知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快速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总结归纳信息,复述文章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
了解父亲节的起源以及父亲节的习俗等。
3.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他们乐于交流,乐于合作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父亲节的起源,学会运用相关的单词与词组。
难点:对文中重要词汇的学习,对文中的内容的复述。
【教学过程】
I. Warming-up: 5’
1. Enjoy Let’s sing!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of Father's Day( The sentences in the main scene.)
II. Presentation:10’
1. Teach the things our father use.
(a golf hat, a wallet, a belt, a tie)
2. Ss read after the tape.
3. Vs lead the reading. (Try three students)
Period 1
III. Activity: 10’
1. T describes the words and asks Ss to guess.
2. Play the game what’s missing.
T hides one of the cards and asks Ss to guess which card is missing.
Then Ss do as T does in turns.
IV. Learn the sing: 10’
1. Ss sing after the tape.
2. Group competition for the singing.
Period 2
I. Warming-up:5’
1.Let’s sing!
2.Review the words learned yesterday.
II. Presentation:10’
1.Teach the other words our father usually do.
(wash the car, walk the dog)
2.Ss read after the tape.
3.Vs lead the reading. (Try three students)
III. Activity: 10’
1.T asks some of Ss to describe the words and others guess.
2.Play the game Match it.
T speaks the word and asks Ss to point to the right word on the blackboard. Then Ss do as T does in turns.
IV. A Father's Day Present: 10’
1. T let the Ss think what will be the best present for father.
2. T deliver paper and let Ss to draw the present on the paper.
3.T let Ss to show their paper in turn.
Period 3
V. Warming-up:5’
1.Let’s sing!
2.Review the words learned last two periods.
VI. Presentation:10’
1.Teach the other praises what shall we say and what can we do for our father when it’s Father's Day with the pictures.
( take out the garbage. Wash the car together, walk the dog together,
Happy Father’s Day. Dad.)
2.Ss read after the tape.
3.Vs lead the reading. (Try three students)
VII. Activity: 10’
1.T asks some of Ss to read the text in role.
2.Play role play.
One S as the father, one as the daughter or son. Role play according to the text or even at will.
VIII. Do something for father: 10’
1. T let Ss to bring a picture of he/she with his/her father in the next period.
2. Let Ss get ready to do something for his/her father.
Period 4
IX. Warming-up:5’
1.Let’s sing!
2.Review the words learned last three periods.
X. Presentation:10’
1.T review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taught before about Father's Day.
2.Ss read after the tape.
3.Vs lead the reading. (Try three students)
XI. Activity: 10’
“I Love My Father” time!
T let Ss to show the picture of he/she with his/her father. Say something about their father in turn, and tell what did they do for their father on the father’s day. What’s father’s reaction.
英语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对于学生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等教育也不能忽视。而此节《Father's Day》一课在学习语言知识之外,还要激发他们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比较数的大小》为小学数学必学课之一,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需引起学生的注意,对此,中小学整理了该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
4.德育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
【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故事情境,唤醒经验
同学们喜欢大海吗?(出示大海图)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小松鼠和小白兔同时来到了大海边,小松鼠很有礼貌的自我介绍:你好,我今年5岁了;小白兔也礼貌的回答:你好,我今年12岁。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松鼠和小白兔比,谁的年龄大?谁的年龄小吗?
2.利用迁移,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比较小松鼠和小白兔年龄的大小,其实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较数的大小。(出示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 学习比较十位不同的两个数的大小
1.故事情境:海边的贝壳课真多啊!不一会儿,两个小家伙的篮子里就装满啦!小松鼠数了数说:“我拾了46个贝壳。”小白兔说数了数说:“我拾了38个贝壳。”小松鼠说:我拾的多。小白兔不服气了地说:我拾的多。它们争吵不休!小朋友们,你们给评评理:小松鼠和小白兔比,谁拾的贝壳多呢?
2.引导谈话:比较小松鼠和小白兔谁拾得贝壳多?其实就是比较46和38的大小。你会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班级交流)
学生的想法可能有多种:
(1) 四十几比三十几多,46比38多;
(2) 在百数表里,46在38后面,46比38多;
(3) 46比40多,38比40少,46比38多;
……
每一种想法都让学生交流,并帮助他们把意思表达清楚。我们一致认为是小松鼠拾得贝壳多。
3.我们也可以借助计数器来比较46和38的大小。
(1)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46和38。
(2)提问:十位上的4粒珠表示什么?这里的3粒珠呢?
(3)交流:46里面含有4个十,而36里面只含有3个十。其实,仅从十位上我们就可以比较出46大于36了,现在比较46和36的大小,我们只要比哪一位上的数就可以了?(十位)是的,十位上4大于3,所以46大于38。用哪个符号连接?(大于号)(板书46○38)
4.练习:49○52 28○47 63○55
5.小结:如果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不同怎么比较大小?(板书:十位不同,比十位;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二)学习比较十位相同的两个数的大小。(QQ:635233400)
1.出示“试一试”第一题。
谈话:同桌合作在计数器上拨一拨,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板书:53○56)
2.学生口答结果。提问:你是怎么比较的?说说你的方法?(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3.提问:这道题和上一道题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上一题十位不同,而这一题十位相同,个位不同。)
4.十位相同的两个数怎么比较大小?(十位不同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5.练习:46○49 78○70 36○34
小结:两个数比较大小,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三)学习位数不同的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1.出示“试一试”第二题:提问:你觉得哪个数大?为什么?(板书:100○98)
2.提问:你认为这样的题目怎样比较大小呢?
3.练习:78○100 99○100 9○100
4.引导学生小结:位数不一样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比较大。
(四)小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怎样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了吗?
2.学生交流,互相补充。
3.老师出示儿歌:两个数,比大小,数位多,数就大,数位同,比高位,高位大,数就大,高位同,比下去。(全班一起读一读)
四、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
46> 38 十位不同,比十位
53< 56 十位相同,比个位
98< 100 位数多的,它就大
《比较数的大小》为后期课程的基础,学生需掌握好该课的知识点才有利于学生在后期的学习,学生需掌握好并能运用比较数大小方法的多样化。
《落花生》一课主要从“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展开,该课文中花生引出圣衣,特整理该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吩、咐、茅、榨、榴”等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2.学习借物喻理的表达方式。
3.理解父亲的话,学习花生的品格。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写下自己的姓名并说出名字的含义。
2.教师板书作者笔名“落华生”并请学生猜想它的含义。
3.教师把“落华生”改写为“落花生”并介绍作者许地山。
设问:许地山为什么把自己的笔名叫作“落华生”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
2.同桌互读,相互指正。
3.指名串读,全班交流,说长论短。
三、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联系课后练习1)
(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尝花生 议花生)
2.根据板书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重点段,明白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2.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花生 桃子 石榴 苹果)
(1)读一读第一处议论,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同学之间讨论。
(2)学生交流。
(3)让我们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读父亲的话。
(4)父亲向我们讲花生藏而不露的品质是为了什么?出示父亲的第二句话。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父亲的话是不是说不需要外表美?
父亲的话我们明白了吗?
出示“我”的话: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理解“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怎样的人?。
(6)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五、布置作业
在现代社会中,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请课后好好讨论,整理一下,下节课我们分成两个阵营展开辩论,开展一场辩论赛。
在此次语文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字句,了解其深意,让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斜面有省力的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能应用到很多,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整理了小学科学《斜面的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数据分析,发现斜面坡度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关注身边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
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
弹簧秤、钩码、木板、木块、夹子、电池、磁带、螺丝、铅笔、纸、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题:
1.同学们好,很高兴认识你们,我们交个朋友可以吗?
2.为了表示我的诚意,我准备了一箱礼物,供大家进行科学探究,谁来帮帮老师,把这箱礼物搬到讲台上?
3.大家说还有别的更简单的方法吗?
4.学生借助木板把箱子搬上去。
5.让这位学生说说两种方法的区别。
6.教师小结:像倾斜的木板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二、斜面有什么用
1.是不是所有的斜面都可以省力呢?
2.你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进行证明?
3.在实验中力的大小可以用什么来测量?
4.(出示弹簧秤)谁能说说怎样使用弹簧秤?
5.为了方便同学们研究,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材料,请同学们看看这些材料,讨论一下你们组准备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进行研究,好不好?
6.组织学生小组内思考材料的使用方法。
7.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①用什么做斜面?怎样做?(用木板和木块搭成)
②夹子拿来做什么?(夹物体,以便提升)
③单单测量出物体在斜面上提升的力就可以证明斜面能省力吗?(不能)
④我们还必须测量出什么?(不用斜面直接提升的力,两者之间进行对比)
⑤实验只做一次够吗?为什么?
8.实验怎样做已经知道了,在做实验之前谁还能说说我们在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拉?怎样读数?
①拉动木块时要匀速、缓慢。(教师必要时可以演示)
②拉动方向需与斜面平行。
③在拉动的过程中读数,视线要与刻度一致。
9.显示实验记录表,介绍填写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10.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师进行汇总)
11.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利用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斜面能够省力,那么不同坡度斜面的省力情况是否一样呢?
2.你们认为什么样的斜面更省力?
3.接下去我们再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好不好?
4.组织学生小组交流:
①在实验中,什么条件一定要不同?
②(教师出示木块和木板)就用这木块和木板,你能搭出几种坡度不同的斜面?
③在实验中,什么条件一定要相同?
5.显示实验记录表,介绍填写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6.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7.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斜面都能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四、联系应用
1.正因为利用斜面能够省力,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做成斜面,你知道有那些吗?
2.(显示各种应用斜面原理的照片)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照片,大家看看那些地方是应用斜面能省力的原理造成的?
五、总结及延伸
1.通过今天的研究,大家有什么收获?
2.斜面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非常的广泛,我们刚才找到的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家课后有兴趣再找一找人们应用斜面原理的地方吗?好,那么大家找到之后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交流,好不好?
【板书】
斜面的作用
使用斜面能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斜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多,而最为明显的是山中盘旋着弯弯的山路,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发现斜面的作用,还需学会利用斜面。
英语学科与数理化不同,英语属于语言教育。由于英语学习是记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体,那英语的教案设计也尤为重要,整理了《Making a Difference》教案,整理如下:
【Teaching Aims】
1. Learn and master the useful words and phrases.
2. Train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3. Let the students learn from Stephen Hawking.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 Master the following 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
work on, go by, be engaged to, go on with sth. ,dream of, turn out
There is no point (in) doing sth.
2.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ext better.
3.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 How to mak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reading text better.
2. How to mak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following sentence.There didn't seem much point in working on the PhD.
Teaching Procedures :
Step I Class Opening
Greet the students and have a free talk with them.
Step II Review
Show some exercises on the PPT and then check the answers.
Check homework.
Step III New Concepts
Lead-in
Ask the students two questions, and let them think them over, then try to answer them.
2.New words
Read and repeat, make sure everyone can read the new words.
3.Listening
Play the audiotape. Let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write true or false. Then check the answers as a class.
4. Reading.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twice and fill in the blanks.
5. Language points
Explain the language points.
(1)give up意为“放弃”,与stop同义。
e.g: We will never give up our dreams.
I need to tell my father to give up smoking.
(2)make a difference 意为“有所不同,有所影响,有所作为”。
e.g: One more try may make a difference.
Do all your best, and you will make a difference!
(3)make sth. for sb.意为“为某人制作/创造某物”,也可以说成make sb sth.
e.g:Can you make some tea for me?=Can you make me some tea?
Jim’s mom made a big birthday cake for him.=Jim’s mom made him a big birthday cake.
(4)drop out of意为“退出,不参与”。
eg: His parents wanted him to drop out of school.
Do you know why those students dropped out of the college?
(5)in the future 在将来
Step IV Practice
Ask students to do Part 3 and Part 4 in the text book.
Step V Class Closing.
Summarize the lesson.
Homework
1.Remember the words and recite the text
2.Review the key points in this lesson
3.Finish off the exercises in Exercise Book
4.Preview the next lesson
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以两两对话形式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
本单元是七年级美术教材中第二单元《我们的卡通》的拓展部分,卡通形象的夸张造型和所被赋予的性格特点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很多学生在课间都喜欢临摹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
一、学情分析
1.从儿童时期的动画片到各种漫画故事书,长期的耳熏目染中我们的孩子对卡通漫画有着成人难以理解的钟爱;
2.孩子们也常常会利用假期、课间休息时间偷偷地临摹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对卡通人物的造型、神态、结构、动态等等专业的知识也就潜移默化地有着些许悟性。
二、学习目标
根据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大纲,将本课的学习目标设计为:
(一)知识与技能:
1.欣赏Q版卡通人物作品,认识Q版卡通人物的造型特点;
2.掌握Q版卡通人物的眼睛结构、眼神形态以及不同的情绪表现;
3.掌握Q版卡通人物头部特征以及透视关系;
4.尝试绘制和设计一个Q版卡通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围绕“欣赏-讨论-感悟—示范-体验”的教学方法,发现Q版卡通人物造型设计的一般规律;用添加、减少、夸张、变形等方式进行Q版卡通人物的创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对Q版卡通人物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提升设计意识和创造能力,抒发同伴间的真诚友情,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抓住Q版卡通人物的特点,用夸张、变行的手法尝试卡通人物的设计。
2.难点:人物动态的透视关系。
四、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范画教具
2.学具:铅笔、纸、剪刀、油画棒等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对比
1.音乐导入:电视连续剧《花千骨》的主题歌曲《千古》
2.对比分析:
①花千骨影视作品、动漫卡通、Q版卡通大pk
②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分析讨论,总结Q版卡通人物形象的特点
A头和身体以1:1为主
B夸张人物特征
C简化五官、身体、手、脚结构
E线条圆润饱满
3.设计说明:《花千骨》是目前非常流行的一部电视连续剧,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利用《花千骨》主题曲进行导入,抓住这个年龄层次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花千骨里的人物造型非常唯美,非常适合作为卡通造型的原型,特别是最近网络上有很多以《花千骨》剧中人物为原型的Q版卡通人物设计,可以作为本课时范例。
4.揭示课题:Q版卡通人物设计
Q版卡通人物的概念——“Q”是英语单词“cute”的谐音,很萌很可爱的意思。在卡通作品中,一般都是头大身体小,大多1:1比例,眼睛在头部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同时其他五官和身体都被相应地简化了,指在卡通中可爱的造型!
(二)讲授与示范
1.同学们把自己的照片拿出来,相互讨论下,能找到特征吗?
2.选取一位班级同学的照片,通过观察找出她的形象特征。
例如:笑眯眯、圆嘟嘟、小酒窝、翘辫子、手势等
3.教师现场示范:设计该生Q版卡通人物造型的步骤
A构图 B草稿 C勾线 D上色 E修饰
(三)探究与实践
1.拼贴游戏:现场让学生进行头像拼贴,更直观的感受人物的动态透视。
(1)根据眼神拼贴眼睛——让学生能感受头部的透视
(2)根据头部拼贴身体、头发——让学生感受身体的简化以及动态的协调
2.设计说明:本版块教师通过游戏互动、图片分组展示,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方式深入了解头部的透视、身体的简化以及动态协调的重要性。通过有趣的观察互动、游戏互动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我们班哪位同学和**是好朋友呀?想不想一起来合个影?(此处教师在黑板上放上一个做好的卡通镜框,把示范的女生Q版卡通人物造型贴在一处)
4.布置作业:我和小伙伴合个影,为自己或者小伙伴设计一个Q版卡通人物造型,然后把作品进行组合。
5.作业要求:
①抓住Q版人物特点,表现身体动态;
②突出个体特征,适当夸张变形;
③线条流畅自然,色彩合理搭配。
④学生创作设计,教师巡视辅导。
(四)展示与评价
1.学生作品展示
2.师生互动评价交流(学生自评、互评)
3.设计说明:通过该班学生的生活照,示范Q版卡通人物的绘制步骤,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度,利用卡通镜框的合影模式,引出本课时的德育主题:我和小伙伴合个影,抒发同伴间的真诚友情,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评价过程中要求学生依据作业标准进行自评和互评,注重学生对作品“创作”的解读与表达,鼓励学生以语言表达的方式,分享自己的体会与感受。
六、总结与拓展
Q版卡通设计渐渐走近我们的生活,因为其可爱的造型受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喜爱,老师也期待你们能积极投入创作,设计出更多更有趣的Q版卡通造型来。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对动漫卡通人物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有了一定的认知度,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发挥自己的创造设计能力。
为了帮助各位考生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小学整理的教学设计万能模板。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主学习____,学生能够____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____,学生能够____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____,学生能够____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____学生能够掌握____
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____发展/提高学生____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课主要采用:故事导入/直接导入/游戏导入/情境导入等等
(具体怎么导入,需要简单阐述)
这种方法,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引出新课题。
(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时,为了突出本节课的第一维知识与技能目标,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对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初步感知,学习完成后,会对重要生词(语文,其他科目视具体情况而定)进行讲解,具体过程如下:
(讲授第一维目标)
通过这种方法,既体现了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部分讲授完成后,开始讲解本节课的难点,也就是第二维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先进行探究学习,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总结____方法。然后,结合实例,对____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具体过程如下:
(讲授第二维目标)
通过这种方法,既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种方法,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情感。
(三)巩固练习
根据各科目自行设计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主要以基础算式为主,选做题会选用一些开放性较高,需要学生进行发散思考的问题,以满足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展示全文整体结构,突出重点,彰显文章主题。
万用模板讲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专业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法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社会能力)
A 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
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
行为动词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根据课程标准中给出的行为动词进行使用。
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
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目(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B 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
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C过程与方法是什么?
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这是以前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为重点
从学科知识系统而言,重点是指那些与前面知识联系紧密,对后续学习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技能。
从文化教育功能而言,重点是指那些对学生有深远教育意义和功能的内容,主要是指对学生终身受益的学科思想、精神和方法;
从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言,重点是指学生学习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得到帮助解决的疑难问题。
何为难点
教学难点(简称为难点)是指那些太抽象、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的、过程太复杂的、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方法。
三、教学方式
1、情景导入法
2、自学导入法
3、任务驱动法
4、探究式学习法
5、小组协作讨论法
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四、教学设备用具:
××机房或××实验室、教材、事先准备的材料
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有两个操作要求: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2、过程(解决重难点、目标实现、学习活动)
3、归纳
4、作业
1.课前探究部分
课前探究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
2.导入新课部分
导入新课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3.师生互动部分
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此外,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4.课堂总结部分
课堂总结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5.课后作业部分
课后作业部分的写作要求:每节课设计10道单项选择题(选择题突出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1道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突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道问答题(问答题突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评价能力。)
六、板书
板书设计内容主要是课文中重点的事物、特点(重点词语)、教学内容内在结构、内容的补充等。形式多样,有文字板书、图画板书和综合板书,这里为了吸引考官眼球,建议选用图画板书或者综合板书。
设计意图模板:板书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的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明确课文中心、拓展思路、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写作整洁、思路清晰的良好习惯,巩固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更能突出本节课的主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学设计能够为教师架构教学流程,能够对教学流程有良好的整体把控!
“因为快乐,所以学习”,在教学中,多让学生主动参与,多联系学生感兴趣的事,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初中数学篇目《有序数对》教材教法时,系要考虑这一方面。
一、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有序数对的意义。
2.能用有序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序数对确定位置,让学生感受二维空间观,发展符号感及抽象思维能力。
2.体会具体-抽象-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意识。
2.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及应用于实践的应用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
2.难点:对有序数对中的有序的理解。
三、教学思路
本节课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而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从“找朋友”开始,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意料之中”的失败,很自然引入了新课“数对”,然后又通过让学生经历用数对寻找位置的过程并观察数对的特点,进一步说明今天所学习的“数对”是“有序数对”,加深学生对有序的理解,突破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1.(上课前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多媒体出示课本第42页图片,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入学习。)
图片是建国50周年的庆典活动中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上壮观的背景图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每个人根据图案的设计要求,按排号列号站在一个确定的位置上,然后随着指挥员的信号,他们举起不同颜色的花束,比如第10排第25列的同学举红花,第28排第30列的同学举黄花,这样就组成了这么壮观的场景。然后导入新课:
2.这类似于用“第几排第几列”来确定同学的位置,在数学中通常是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那么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我们就可以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也可以把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这一章,我们就将要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
(二)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1.活动1:学生游戏“找朋友”:让每个学生观察自己的好朋友在本班教室的位置,再试着想办法如何说出他的位置。
2.再让大家想像如何才能找到别班好朋友的座位这一活动,来引导学生总结需用排数、列数两个数据按规定来表示才能确定。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会从具体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师:像刚才的第3列第2排可以表示一个位置,我们说成(3,2),所以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六章第1节6 .1.1 数对。(板书: 6 .1 .1 数对)
2.活动2:比一比“看哪组最快”,引出今天所学的数对是“有序的数对”。
(1)按照刚才所学的方法,试说说其它同学的位置如何表示
(2)一组同学说出某个同学的数对位置,再请别的同学说出是哪个同学坐在这个位置上,比比谁又对又快。然后总结:
有序数对:把有顺序的两个数a和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
记作:(a, b)
注意有序数对(4,2)与(2,4)的区别。
(三)活动3: 练一练(下发学案)
1.如果用(1,3)表示第1列第3排,请用彩笔把以下位置的圆圈涂上颜色。(1,6),(2,6),(3,5),(4,4),(5,2),(6,2),(7,4)]
2.书后练习
3.讲评练习
(四)活动4:议一议:请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用有序数对表示一个位置的例子。
如学生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可以适当提示。如电影院的座位、象棋盘、围棋盘、课间操的队列、地理课上学的用经纬线表示一个点等,通过寻找实际背景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五)活动5:用有序数对写出几种从甲处到乙处的路线。
甲处表示2街与5巷的十字路口,乙处表示5街与2巷的十字路口,如果用(2,5)表示甲处的位置,那么“(2,5)→(3,5) →(4,5) →(5,5) →(5,4) →(5,3) →(5,2)”表示从甲处到乙处的一种路线,请您用有序数对写出几种从甲处到乙处的路线。
通过新颖有趣的练习调动学生进一步参与活动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见解。
《灰雀》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了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三只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
一、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二、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1.学习目标: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过程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情感目标:
(1)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四、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板书:灰雀。 师:我们来和这只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指导书空“雀”。
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的去读一读吧。
4.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婉转、面包渣、诚实”,。
3.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师适时指导。
4.生自由读,以小组为单位赛读课文,互相评价,帮助。
5.分角色朗读课文。
6.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那几个自让段是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情的?那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设计意图:养成读书自学的好习惯。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让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让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读,体会灰雀的可爱。借助多媒体,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列宁喜欢灰雀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出示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
4.齐读课文第一自让段。
5.就是这样惹人喜爱的灰雀,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积累文中的词语。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分组出示“渣、胸、脯、惜、低、诚” “郊,步,或,散,敢,者”
2.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记住这字的。
3.指导书写。第一组强调左窄右宽,第二组强调“或、步、者”。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作业讲评。
6.设计意图:养成正确,规范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作业
1.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2.书写生字并组词。
3.设计意图:巩固字词的学习。
六、板书设计:
本课的教学可以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物体的重力是由万有引力产生的,在物理学上,万有引力是指具物体之间加速靠近的趋势,是自然界的四大基本相互作用之一。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考试大纲,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
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象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已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关系”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象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2.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橡皮、笔袋、笔、笔记本、手表、钥匙、实验报告册
2.教师:课件、小黑板、弹簧测力计、天平、钩码、重垂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组织学生鼓掌,通过分析手掌感觉痛的原因来复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接着组织学生向上抛橡皮,通过分析橡皮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来复习“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提问:“同学们能告诉老师是什么力使橡皮向下运动的吗?”,在学生的回答中自然引出新课。
(二)学习重力的由来
1.播放课件(介绍万有引力的视频资料),学习万有引力,由“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引导学生理解两个物体间的引力是相互的,即彼此吸引且力的大小相同,从而使学生轻松体会“地球吸引人,人也吸引地球”等类似现象。
2.组织学生阅读教材55页,学习重力。师生共同计论得出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三)探究重力的大小
1.分析重力作用效果,提问:“力的作用效果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由学生回答“力的三要素”,自然过渡到重力的三要素,指出首先探讨重力的大小。
2.组织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想重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把学生认为可能的因素板书在小黑板上,根据公式合并一些猜想类型。说明:“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我们今天就先选择一个因素来探究,就选刚学习过的质量吧!”
3.课前把学生分成了两个大组,一个大组提供的器材是弹簧测力计、钩码;另一个大组提供的是天平、弹簧测力计,以及学生自备的手表、钥匙、笔记本等。
4.组织学生根据桌上提供的器材,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各实验小组,适时点拨。
5.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作出G — m图象。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评估,提炼出结论。然后再以大组为单位进行小组间交流,进一步归纳出结论。每个大组派代表上投影台展示结果(数据、图象,得出的关系)。最后师生共同得出G = mg的表达式,并利用此公式进行口头练习。
(四)认识重力的方向
1.通过播放课件,学习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指出“竖直是与水平面垂直”,让学生讨论教材57页的“想想议议”得出“向下”是指向地心。
2.组织学生用重垂线检测桌面是否水平,桌腿是否竖直,由此使学生充分理解重力的方向。
(五)理解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1.通过播放课件学习重心,了解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2.由课件拓展知识——重心降低可以增加稳度。
(六)交流小结
请学生自由发言,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师可以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引导),还想知道什么?
五、板书设计
最后,要提醒考生们: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但不一定是指向地心的(只有在赤道和两极指向地心)。
踩雨这首歌天真浪漫,童趣怏然,歌曲描绘了夏天孩子们在雨中嬉戏的情景 ,表达了他们夏季踩雨时的愉快心情。
一、教材分析
1.歌曲描绘了夏天孩子们在雨中嬉戏的情景 ,表达了他们夏季踩雨时的愉快心情。
2.歌曲为带引子、尾声的二段体结构,4/4拍子,宫调式。引子部分1—4小节生动形象的模仿夏季初雨的声响,营造了一个细雨蒙蒙的意境。第一乐段5-12小节,由4个乐句组成,节奏明快、活泼,运用重复模进的手法展现了孩子们在雨中愉快嬉戏的场景。
3.第二乐段节奏舒缓、旋律连贯抒情,表现了孩子们在雨中尽情享受踩雨的快乐,抒发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尾声再现引子的旋律,使全曲首尾呼应,进一步抒发了踩雨的快乐。歌曲表现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二、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音乐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1.学习目标:理念与“雨中乐”为 总情境。以“雨”,的音乐形象为线索 ,先通过“听雨”的环节 让学生感受电子琴上模仿的“雷”、“电”的音乐形象;
2.过程目标:其次通过“戏雨 ”的环节使学生在音乐游戏中培养旋律流畅感;再通过“看雨 ”的环节让学生感知歌曲的音乐形象;
3.情感目标:最后在“踩雨”的环节中让学生在“玩”中熟悉音乐的节奏、旋律,以便更好的学唱歌曲《踩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用轻快、明亮的声音学会演唱《踩雨》,体会雨中嬉戏的乐趣。积极参加音乐游戏,培养学生的旋律流畅感。
2.难点: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钢琴、电子琴、打击乐器、竖笛。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练习
1.在《电闪雷鸣波尔卡》的音乐中让学生进入音乐情绪感受雷鸣、电闪。
2.带着打击乐器走近音乐新视听-快快乐乐敲一敲;快快乐乐吹一吹。
(二)听雨
1.听一听、辨一辨、说一说。老师在电子琴上模仿电闪雷鸣、雨滴等声音,学生发挥想象踊跃发言。
2.听赏《春雨沙沙》,边听边想歌中的雨声是用什么声音来模仿的?(人声:沙沙沙……)
导入新课:春雨是柔和的、夏天的雨是怎样的呢?(老师再一次的在电子琴上巧妙的弹出夏天的雨声、青蛙、小溪等等)
3.学生听着《踩雨》想象踩雨的心情
(三)戏雨
1.听着音乐把在雨中的表现及心情表现出来。
2.听音乐进行情景表演。并且学生评价。
(四)看雨
1.师言:刚才同学们的情景表演很好,老师想把雨中乐用唱的形式表现。听老师范唱 。
2.学生用动作形容雨落下的顽皮。(滴、敲、打)
3.默唱:边听边想,从情绪、速度、力度音色来表现夏雨 的顽皮。“踩呀踩呀踩呀踩呀踩”由弱到强。
(五)踩雨
1.看课件轻声唱。
2.边唱边自由的“踩雨”
3.齐唱。
4.即兴表演,师生评价。加进打击乐器。
5.分领唱齐唱、跳、打击乐器把踩雨的欢乐表现出来。
6.竖笛吹奏“踩雨”。老师范奏、学生唱指法。
7.旋转舞台大表演,师生同乐去〈踩雨〉,乐在心中。
(六)小结
同学们夏季踩雨很快乐。春、夏秋冬有这各自不同的性格,同学们还可以找一找赞美四季的歌曲。
六、教学反思
1.通过“听雨”的环节让学生感受电子琴上模仿的“雷”“电”的音乐形象;“戏雨”的环节使学生在音乐游戏中培养了旋律流畅感;在感受音乐中“看雨”,让学生感知歌曲描绘的音乐形象,在“踩雨”的过程中即兴表演“玩”中长智。
2.老师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和同学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优美的笛声,节奏鲜明的打击乐突出了一个“美”字,整节音乐课的教学线条流畅,欢乐无穷,真正让雨点洒进了学生的心田。
本节课以“雨”的音乐形象为线索,通过“听雨——戏雨——看雨——踩雨”四个教学环节进行设计,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学中“玩”,“玩”中长智的灵活教学方法。
复分解反应是重要的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之一,同时它也是酸、碱、盐相互反应的核心内容。通过总结《复分解反应》教案,有利于考生从更高的宏观角度把握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规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并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的条件;
2.能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复分解反应是否能够进行;
3.能够正确的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能从微观的角度,即离子之间的互换反应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本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具体复分解反应的探究,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以问题解决过程为线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重视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感受概念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2.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增长知识,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的条件。
2.难点:对复分解反应能否进行的判断和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材分析
1.复分解反应掌握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高一物质分离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学生离子方程式书写技能的学习。
2.培养学生从离子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在初中阶段是对酸、碱、盐相互反应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更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物质间反应的推理的能力,使学生能认识和体会到掌握化学规律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1.本节课通过PPT展示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引入课题《复分解反应》。
200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于10月5日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这三位科学家分别是法国法国石油学院的伊夫·肖万(Yves Chauvin)、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Robert H. Grubbs )和加利福尼亚州加州理工学院理查德·施罗克(Richard R.Schrock)。
2.提出问题:什么是复分解反应?
我们共同回忆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学生活动:思考并书写化学方程式 HCl + NaOH = NaCl + H2O
学生讨论交流:分析以上化学方程式的特点。
4.学生回答:
(1)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化合物
(2)各成分互相交换
(3)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4)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
5.教师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分析复分解反应的特点:(1)化合物(2)相交换(3)价不变
(二)设计探究,归纳条件
1.教师提出问题:是否化合物之间都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2.过渡:我们通过所提供的仪器和药品一起来进行探究。
3.学生活动: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和药品,请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判断复分解反应的发生。(1)药品:稀硫酸、硝酸钡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钾溶液
(2)仪器:试管、试管架、药匙、镊子
(3)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过程,并记录实验现象。
4.学生讨论:在怎样的条件下,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5.学生归纳:有气体,沉淀或有水生成,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三)演示过程,认识本质
1.提出问题:能否从微观的角度说明,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本质是什么?
2.使用flash动画展示离子间反应的微观过程。
3.学生活动:观察图片,以离子的形式写出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过程。
4.教师归纳:复分解反应是在溶液中发生的离子间的互换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或水都会使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减小。
5.学生活动:对照书后附录《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20℃)》构建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特殊离子网络。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提出问题:你能归纳出初中化学中常见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吗?
提示:复分解反应是发生在化合物之间的反应,可以从化合物的类别入手归纳。
2.学生活动: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板书设计
提醒各位考生,在设计本课教案时,可以从情境入手,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药品进行探究实验,从实验中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新文化运动为上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也为中学历史的重要篇目之一,对此,中小学整理了该课教案如下: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就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特别是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伟大的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了最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二、授课
(一)《新青年》的诞生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教师:出示三段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引起了中国社会哪些方面的变化?
演示袁世凯祭天图片,学生回答: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状况如何?教师归纳,课件显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探究问题一: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有相当的偶然性”,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结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产物,新文化运动也是1915年中国经济、政治、思想诸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产物。
演示图片、材料,学生讨论、思考: 20世纪初的中国最需要什么?教师归纳总结。
探究问题二:新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课件出示:《青年杂志》、《新青年》封面、有关人物图片、北京大学图片等。学生介绍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资料。
探究问题三: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二)“德先生和赛先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节选。
解释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含义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课件出示陈烈女殉夫的故事,引导学生结合语文课所学《祥林嫂》、《狂人日记》等课文,理解封建礼教对人性的伤害。
解释新道德和旧道德的含义,思考: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把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课件出示陈独秀提倡文学革命的号召,学生回答为什么要进行文学革命。
课件出示: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代表作,理解文学革命的意义。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新发展——宣传马克思主义
探究问题四: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回答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课件出示材料,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三)思想界的空前解放
1.进步性
2.局限性
课件演示2007年祭孔大典和袁世凯祭孔场面,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思考讨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发扬新文化运动主将的精神?
教师归纳总结,号召学习先进人物的可贵品质。
在中学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需注意趣味性的同时,更要重视历史知识的逻辑性、规律性,也要求历史学习能与现实相结合。
在数学课程中《秒的认识》重点为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1分的时间观念。 而老师需设计一些体验活动,让同学们更好的认识秒。整理了该课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各位考生备考教师资格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场景吗?(课件出示主题图,其中的钟面时刻为11:59)。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
师生一起倒计时:15,14,13,…,1。
师: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秒)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单位秒?学生可能会举例:火箭发射、跑步比赛等。
二、自主探索,学习1分=60秒
1、探索计量“秒”的工具。师:像“秒”这样小的单位又该怎样计量呢?这里有一个钟表店(课件出示),你认为哪些钟表是可以计量“秒”?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广泛发表意见。可能会有以下的发现:
(1)电子表(或钟)。
(2)有秒针的钟表。
(3)秒表。
2、学习1分=60秒。
师:电子钟表、秒表以及有秒针的钟表都可以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现在请大家拨一拨你手上的钟面,你有什么发现?(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就提示:分针走1格,秒针走多少?秒针走1圈,分针走多少?)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在反馈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秒针和分针的运行关系,即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1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3、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要求学生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三、体验1分钟有多长。
1、建立1分钟的观念。
师: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我们来仔细地看一看。教师接通钟面的电源,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师: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现在给你们1分钟时间,要求第1、2、3大组同学从做口算、画画、写一段话中任意选一件做,第4组的同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反馈。教师强调:尽管1分钟很短,但好好利用它可以做许多事情。
2、联系实际,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师:你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请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成绩记录下来。比一比,谁跑得最快?
3、初步了解钟表历史。
师:如果没有这些钟表,我们又有什么办法知道时间在1分、1秒地过去呢?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播放课件,出示一些古代计时的工具。
师:有兴趣的同学再去找一些资料,下次开一个新闻发布会。
四、课堂小结
小结后,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反馈。
师:回家后好好验证一下,也可以请爸爸妈妈帮你记录时间,测试一下同学们估计得怎样?
《秒的人数》为三年级学段的课程,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理解能力也有限,因此抽象的数学知识需要老师使之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化、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温度计,是测温仪器的总称,可以准确的判断和测量温度。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等的现象为设计的依据。在整理这课教案时,充分梳理了相关知识点及相关实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了解并记住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2.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温度计的使用。
2.教学难点:理解温度计的概念。
三、教学突破
让学生通过自制温度计,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通过分析学生在测量热水温度活动中的不妥之处,总结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再通过让学生测冷水温度的活动巩固学生对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烧杯、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玻璃小瓶、口服液瓶、吸管,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组织学生感觉今天的气温,然后播放天气预报进行评估,再组织学生 做教材76页想想做做的实验,并谈谈两只手对温水的感觉。
2.由这两项活动让学生体会人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不是绝对可靠的,因此需要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进行量度物体的冷热程度,这就是“温度”。
3.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二)学习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1.组织学生根据课桌上的器材——小玻璃瓶(口服液瓶)、吸管、冷水自制温度计,并用它来分辨课桌上三杯水温度的高低。
2.评估学生自制的温度计,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冷水、小玻璃瓶与吸管制作的温度计存在缺陷——可视性不强,提出改进方案。
3.引导学生通过用自制温度计测量水温,理解常用的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三)学习温度计的构造
组织学生对自制温度计与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构造进行类比(此时发给学生实验室用温度计与体温计),从而认识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构造。
(四)学习摄氏温度
1.由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上标注的字母“C”,引出摄氏温度的规定(通过播放视频资料介绍),然后师生共同回忆视频内容并板书摄氏温度的规定,由此加深对摄氏温度的理解。
2.由课件显示人体的正常体温、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组织学生进行读数练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7页的小资料,同时巩固摄氏温度的读数。
3.再次播放天气预报,让学生评估气象播报员对气温的播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记忆,并培养他们敢于质疑,不“迷信”的科学态度。
(五)学习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组织学生对热水的温度进行估计,然后进行测量。由于未规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学生会出现一些错误的使用方法,教师此时加强巡视,从学生的实验活动中找出不妥之处,师生共同反思这次测量活动,从而讨论总结出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使用前观察量程和分度值,估计被测温度的高低,选择合适的温计(由课件辅助练习量程、分度值的观察)。
2.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没于被测量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由反思自已的测量方法与思考教材的“想想议议”,师生共同讨论得出)。
3.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由回顾实验现象,师生共同得出)。
4.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由反思实验活动与阅读教材第78页想想议议的图片,师生讨论得出)。
在师生共同总结出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后,组织学生估计并测量冷水温度,由此巩固学生对温度计正确使用方法的掌握。
(六)学习体温计
通过课件显示用实验室温度计测量人体体温的图片,提问“这种做法对吗?”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播放视频资料,学习体温计的相关知识。
(七)拓展、总结、交流
由课件显示本节课所涉及到的温度计,通过课件进行适当的练习。再播放视频——介绍几种新型的温度计,以此拓展学生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之情。
请学生自由发言,本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六、板书设计
在上这节物理课时,教师可以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加以引导,最后提出思考题:为什么体温计的玻璃管做成棱柱形?以此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纸绳贴画》是中班的教学内容,在上这课之前幼儿已经学会了很多制作花的方法,对于剪、贴、折的技能都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相较上学期来说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对称剪、四折剪等方面。所以,在设计教案时,可以这样写: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感受制作的快乐,懂得利用废旧物。
2.过程目标:知道制作花的方式有很多种,能够利用各种材料制作花并装饰在纸盒上。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制作贴花,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用纸绳贴画。
2.难点:注意画面布局的整体性。
三、活动准备
教师制作的纸绳贴画一幅(装饰在废旧纸盒上)、废旧纸盒、纸绳、纸杯、纸盘、各色纸、剪刀、胶水、双面胶、铅笔、油画棒。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回忆以前做花的方法,说说制作的方法。
(二)新授“纸绳花”。
1.欣赏范画,说明其特点。
2.讲解制作方法。
(三)幼儿分组制作,教师指导。
对于之前制作花的方法,幼儿还是记忆犹新,而且有点跃跃欲试的感觉,出示了范画后,很多孩子一眼就看出是用纸绳做的,是把它“绕”上去的。
(四)作品评价。
纸杯花、纸盘花、折郁金香、扇子花、卷花、层叠花。
五、活动反思
对于之前制作花的方法,幼儿还是记忆犹新,而且有点跃跃欲试的感觉,在老师说出要教他们一种新的方法时,兴趣更浓了,都在猜测着是什么方法,出示了范画后,很多孩子一眼就看出是用纸绳做的,是把它“绕”上去的,我发现,孩子们的观察真的很仔细。
认为,学习《纸绳贴画》这一课是很有意义的,孩子们做起来很认真、作品也很丰富,颜色的选用非常好。
培养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因此,在整理教案时,充分考虑了这一点。
一、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塑料套圈有很多有趣的玩法。
2.能力目标:能够按照游戏规则要求和小伙伴配合共进行塑料套圈的探索游戏。
3.情感目标:对套圈游戏感兴趣,感受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之前看过大班幼儿玩圈的场景。
2.物质准备:事先布置好场地,塑料圈每人1个。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热身环节
教师带领幼儿伴随音乐做热身律动操,帮助幼儿进行体育活动开始之前的热身。
(二)基本部分
1.回忆大班幼儿的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出示一个塑料圈提问:孩子们,这是什么玩具?你们玩过呼啦圈吗?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哥哥姐姐玩套圈。
2.套圈练习,初步探索。
(1)幼儿自由探索套圈的方法
师:孩子们,今天我想请你们每人拿一个圈套一套,然后告诉我什么样的套圈方法是最快又省力的?(幼儿自由练习套圈)
(2)组织幼儿讨论:什么样的套圈方法是最快又省力的?
幼儿自由发言,并请幼儿示范自己的套圈方法。
(3)教师总结幼儿发言并示范正确套圈的方法
在套圈时,需要注意:人站在圈外,然后蹲下身,双手手心朝上握住呼啦圈,将圈翻过来迅速地从头顶套下去。
(4)幼儿再次按正确的方法练习套圈。
3.游戏练习,巩固所学。
开展游戏--“小兔子套圈”。教师示范讲解游戏的玩法: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三组站在起跑线后,当教师发出“开始”的口令时:每队第一位幼儿学小兔子快速地跳到第一个呼啦圈处,蹲下身,然后双手手心朝上握住圈,接着翻圈迅速地从头顶套下去,再跑到第二个圈以同样的方法将圈从头顶上套下,然后迅速地跑回来拍下一个幼儿的手,然后站到队伍,被拍到手的幼儿以同样的方法游戏。游戏依次进行,最后看哪一组最快就为胜。
(三)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高人走与矮人走。
师:孩子们,好累呀,现在我们来学“高人走与矮人走”放松一下吧。
2.师:孩子们,现在我们把呼啦圈当汽车方向盘,跟随我开着车子回教室去吧。(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扮司机开车回到教室)
四、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回到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更多的套圈游戏,可以更好的增加幼儿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塑料套圈》是中班的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带领幼儿做游戏使幼儿对塑料套圈感兴趣,同时感受游戏的快乐。
通过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之后,学生已能准确地从条形统计图中去观察和收集数据,并会作简单的分析、归纳,回答相关的一些问题。建议在《平均数》的教学在学生掌握、比较多组统计图数据的基础上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谈话导入。
1.请学生说说统计表及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谈话:上学期期末考试,四(1)和四(2)班进行了一场数学小竞赛,最后四(2)班得了第一名。这两个班的人数和每人考的分数都不一样,怎么就知道哪个班考得好呢?老师们是怎么算的呢?(这个过程中可能有学生回答到用“平均分”来计算的。如果提到“平均分”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及时板书“平均”两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引入两班考试的事例让学生想到“平均分”的概念,为后面平均数的学习作铺垫。】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例3情景图,解说图意。
2.课件出示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提问:谁套得最准?同样方法出示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并提问。
3.同时出示两组统计图。
提问:这是男女生的比赛成绩统计图,男生和女谁套得准一些呢?
【设计意图:先单个出示统计图是为了巩固旧知识,突然同时出现两组统计图并抛出问题是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引起他们对新知识的重视和思考】
4.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对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归纳,质疑。直到学生说出“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为止,这其中老师可以用前面讲到的“平均分”概念进行引导。
5.适时提问:如何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由讨论会发现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科学。“平均分”的概念会给学生很好的启发。】
6.学生尝试在统计图中通过移动长方块来达到大家都一样的结果。教师巡视引导,并发现方法得当的学生。
7.请学生发言,畅谈自己的方法及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既让学生动了手也动了脑,再加上老师的适时引导,他们会通过移动方块和计算找到最恰当和最简便的方法来找到“平均数”,新知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8.师总结: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法和计算法得到“平均数”。引入“平均数”概念,并告知学生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并可对多组数据进行综合比较。
三、拓展延伸,巩固学习
动手分一分
1.将学生5人一组进行分组。让每组学生把十八枝小棒按5、6、7根的要求分别放到三个小纸盒内。
2.动手分一分,使每个纸盒内的小棒根数相同。看哪组最快最准地完成任务。
3.让分得好的小组发言总结。
动手算一算
1.师问:刚才大家很快就分好了,如果现在是180根小棒按不同的根数插入三个纸盒内再分一样多会怎样?
2.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利用刚才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师对两种方法再进行比较,并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练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计算“平均数”的方便和重要,也巩固了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
四、归纳总结
1.通过今天的分一分,算一算,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现在谁来说一说四(1)班和四(2)的“平均分”是怎么回事?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男生女生
6 9 7 6=28(个)10 4 7 5 4=30(个)
28÷4=7(个)30÷5=6(个)
平均数:7平均数:6
在此次课程中可鼓励学生通过动手观察,从而掌握平均数。
《中国建筑艺术》是初中美术课本的内容,通过赏析中国不同时期的建筑,让同学们能够正确理解中国建筑艺术作品的内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国不同时期、不同材质功能的建筑的欣赏,感受中国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赏析,提高鉴赏建筑美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对各种建筑形式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特征,正确理解中国建筑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感受建筑的艺术美。
(2)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中国建筑的艺术特色。
2.难点:理解中国建筑的艺术内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情境设置法、组织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cat这个单词,并将它添画成小猫,接着跟随小猫cat搭乘探索号航班走进新课《生活的舞台--中国建筑艺术》。
(二)新课讲授
1.了解建筑艺术
(1)小猫cat提出问题:什么是建筑?同学结合课前预习总结出建筑艺术的定义。
(2)教师接着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们都见过哪些建筑?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建筑艺术的分类:宫廷、陵墓、庙观、民居、军事、水利、园林等不同种类。
2.赏析长城
第一站:秦朝。请同学作小导游起来介绍长城。引导学生从它的历史、布局规划、材质、功能、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赏析。
3.小组讨论
第二站:山西。
(1)对比山西应县木塔和巴黎圣母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它们在布局规划、材质、功能、价值等方面有什么区别?
(2)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应县木塔是在一个寺院里由承租的院落组成,以木结构为主,向四方延伸有很深的檐,色彩以朱红色为主;巴黎圣母院是单个建筑,以石材为主,向上延伸,石雕作为主要的装饰。
(三)课堂练习
1.展示福建土楼、黟县宏村、北京四合院,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民居建筑运用今天所学习的赏析方法从他的布局规划、材质、功能还有价值等方面写一篇200字的小短文。
2.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赏析角度。
(四)展示评价
1.自评、互评、师评。
2.教师总结评议。
(五)小结拓展
传承中华文化,布置家庭作业:预习皇宫的中轴线、博爱之钟。
五、板书设计
中国建筑艺术
1.建筑艺术的分类:宫廷、陵墓、庙观、民居、军事、水利、园林
2.鉴赏方法:历史
布局规划
材质
功能
价值
认为,在设计美术试讲教案时,可以提前了解相关内容的发展历史,如此课,提前了解中国建筑艺术历史发展历程是很有必要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一次亲切的回忆。本单元的重点是学习默读,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整理该课的教案设计,希望对参加语文教师资格证的考生有帮助!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3.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4.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一提到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冷峻,但是打开先生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完全不一样的少年鲁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先生回忆儿时生活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浏览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技巧提示: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窥察文章的“窗口”,它们或概括文章内容,或点明行文线索,或暗示写作顺序,或强化文章主旨,等等。我们要善于抓住文题所透露的丰富信息来指导阅读。
内容明确:“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1~8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百草园的生活;10~24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第9自然段为过渡段。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百草园这部分。
三、问题探究。
1、主问题:对于百草园作者文中是这么写的: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朗读指导:“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轻读“似乎确凿",淡化“现在"的回忆,重读“乐园",强化“那时"的感受。
百草园真的只有些荒草吗,没有。默读课文2-8段,说一说它都带给我那些快乐?
2、学生读、圈、议第一部分,
这里可以欣赏绚丽多姿的景物,这里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
这里可以捉弄会喷雾的斑蝥。
在这里可以听虫儿动听的鸣叫。——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们弹琴。
可以拔何首乌,朗读指导:读出期待后又失望。
可以采摘美味的野果子——覆盆子。朗读指导:又酸又甜后吧唧一下嘴,再慢慢道出最后一句。
冬天的百草园,可以在那拍雪人,塑雪罗汉,雪地捕鸟。
穿插:这么多有趣的活动,这么多各具特点的景物,作者是如何把它们统一在一个段落里的,却让我们不觉得杂乱,反而觉得井然有序的呢?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一段,“不必说”“也不必说"要轻读,这是“抑"的部分,它们所引领的部分在朗读时语速稍缓,语调柔和,要体现作者回忆时的喜爱赞叹之情,同时给读者回味遐想的余地;“单是”“短短”“无限”要重读,这是作者描绘的重点,带强调意味,它引领的内容要通过甜美的语气和略带夸张而多变的语调,表现出儿童或惊喜或羡慕或有情或失望的情趣。
美女蛇的故事,让学生绘声绘色进行想象性朗读表演,体会作者玄妙的记述中表现出的儿童神奇欢乐的心理及对百草园热爱迷恋的感情。
雪地捕鸟:圈读
小结:泰戈尔说过,孩子的眼睛里能找得到天堂。正是因为孩子天真无邪对世界充满好奇而又富有想象力,所以他们总能发现大人发现不了的事物,总能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乐趣。即便一个蔓草丛生的园子,也能成为嬉戏玩耍探索的乐园。
四、告别“百草园”,告别心灵伊甸园
然而正当我尽情地享受百草园给我带来的快乐时,离别却突然降临。
齐读第9自然段,感受作者不舍之情。朗读指导:几个也许要读出惶恐悔恨,ade几句更是情不自禁慌不择言地脱口而出自己熟悉的外来语,不舍之情喷涌而出。
读到这,结合老师给的背景,你觉得鲁迅不舍得仅仅是蟋蟀们,木莲们吗?他的ade还和什么告别呢?
和无忧无虑的时光告别,和童真童趣告别,和纯朴美好的心灵伊甸园告别。
五、总结:童年虽已远离,童年的生活铭刻在记忆里却始终活鲜鲜的,充满着温情和灵气。
在此次语文课中,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