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的三个大坑,你掉进去了几个

每个终身学习者到一定阶段,都会面临怎样管好知识的问题。可传统的知识管理中,「管理」一词容易误导,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管理」一词的三个释义:

  1. 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

  2. 保管和料理

  3. 照管,约束

依这个解释,管理知识就像图书馆管理员,定好分类,摆上书架,将资料贴上标签,放上书架码放整齐就完事。

可在今天,这样管理知识显然不够,图书馆管理员能帮我们找到一本汽车修理的书,但是他知道怎样修汽车吗?

如果不把知识打碎重构,一直操作现成的知识,我们就是一个知识搬运工,知识收藏者,知识爱好者。

典型知识爱好者容易掉进三个坑:

  • 只收集知识,不加工

  • 知识元件孤立无关联

  • 各过程知识堆在一起

下面我逐个解释下,你看看自己有没有掉进这些坑中:

1号坑:只收集,不加工知识

这是最大的一个坑,掉进去的人数也最多。他们碰到认为有用的各种信息,就像松鼠一样条件反射式收集——存到私有的地方才安心。

勤奋一点的还会参考各种标准,定期分类整理,码放的整整齐齐。

但是,知识和实物不同,保存不等于拥有。在没有搜索引擎的年代,收集是有价值的。可今天,我们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信息触手可及,只将公有知识保存,意义不大。

如果非要保存,也应该按照使用场景,你的关心程度分类整理,而不是用什么国际标准来归类。

不建议保存的另一个原因是:私有工具中的知识不会自动更新,还不如用的时候直接在互联网上找,结果准确,效率也高。

2号坑:知识元件孤立无联系

2号坑是给爱思考的人准备的。他们爱学习,也喜欢做笔记,会将想法记下来——比如书的空白处,自己的日记本里,不同学科也用不同的笔记本来记,可能还会用各种颜色的笔来区分重点,2号选手还经常复习他们的记下来的知识。

但由于各类信息以不同形式散落在各处,知识相互没有关联。掉进2号坑的选手有自己的想法,以零星片段呈现,很难形成结构与体系。

3号坑:各过程知识放在一起

3号坑是为知识管理的高阶玩家准备的。他们好不容易跳出了前两个坑,却掉进了这个更深的坑。

这几年出现了一些大而全的知识管理类工具,想包打知识管理全类型,全流程,我对这种瑞士军刀的理念持很大怀疑。理由如下:

我们说单纯管理知识价值有限,脑力工作者的核心在于知识使用和知识创造。那么就不仅要管理知识,更要加工处理知识。

用一个信息工厂模型来说明这个过程。先有原始信息输入,经过工厂加工后输出更有价值的信息。

这个过程涉及三类知识形式:

1.知识原料:可能是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视频,都是原料。

2.知识元件:知识原料经过处理后变成子配件,比如以卡片形式存储,后面我们叫它元件。

3.成品:元件拼装为成品。

上面三类知识功能和适用场景不同。成品可以跟人分享,交流,元件对你有用,对他人价值并不大。

如果将这些不同过程的知识放在一个工具中,虽能通过文件夹,标签等方式区分。但提取并不方便。搜索关键词会一起冒出来,增加了取用成本。

将不同状态的材料堆在一处,实体工厂不会出现,哪怕空间再小,也会通过各种办法隔离开来。因此很少见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都堆在一起的库房。堆在一起的很可能是废品库。

但在虚拟世界中,我们经常忽视这条基本原理。将收集到的图片,文章,视频和自己正在写的,已经写完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工具中。

我不否认通过一些方式可以筛选,就像在一间单身公寓中,是可以实现吃,住,工作等分离的。

但在虚拟世界中,开辟一个新的空间成本很低,将原料,元件,成品存放在不同工具中会是更好的选择。

单身公寓虽然也能生活,但有一个可分层,功能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别墅难道就不香吗?

这一点,我支持 Unix 哲学:

让一个程序只做好一件事

好,既然知道了这三个坑,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就是要避开这些坑。

下篇我会谈谈怎样用卡片方法避开这三个坑。也欢迎加入我的知识星球,用卡片方法将自己的知识体系化。

相关文章:

减少错误,逆向思考的工作方法

卡片盒项目的自述文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