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214章)

736年6月清晨,天地清朗,凉风习习,正是一天中最好的时光。
在微弱的曙光中,长安城仿佛一头巨兽,在雄浑悠长的晨鼓声中渐渐醒来,被分割得棋格般规整的一百多处里坊,几乎在同一时间打开大门。放眼看去,牵着骆驼的胡人、佩着长剑的士子、拉着各色货物的贩夫走卒、叫卖胡饼的小商小贩,如流水般齐齐涌入这座举世无双的雄城。
这一天,随千万人流涌入长安城的,还有一个名叫安禄山的胡人。
自古以来,战场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735年秋天,张守珪刚因平定契丹有功而被李隆基封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736年初夏,他麾下的平卢将军安禄山,却仗恃自己勇敢,轻敌冒进,在讨伐契丹时被敌人击败,唐军损失惨重。张守珪自知失于管教、御下无方,便将安禄山押送进京,听凭朝廷处置。
说起来,安禄山遇见张守珪,还是因祸得福。早在732年,张守珪任幽州节度使时,安禄山偷羊被抓,张守珪下令乱棍打死,不料安禄山高声喊叫说“大人难道不想消灭蕃族吗?为什么要打死我?”,张守珪见他长得壮实且口气不小,就先放了他,下令他跟同乡史思明一起抓活俘虏。安禄山果然有些能耐,每次外出,都能不辱使命,从未空手而归,在军中渐渐以骁勇出名。张守珪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不仅把安禄山提拔为部将,还收他为义子,安禄山可谓时来运转。
不过,这次安禄山讨伐契丹失利,致使朝廷蒙羞,罪该当死,张守珪自知保不了安禄山,便只好主动将他捉拿押送到长安。
几年前,安禄山曾进京拜见过张九龄。张九龄颇有识人之道,明察秋毫,见微知著,和安禄山聊过几句后,曾不无忧心地对当时担任侍中的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
张九龄的忧心,不是没有道理。一则,从张守珪对安禄山的看重和他过往的军功看,安禄山是个心思缜密、有勇有谋之人,必将不断建立军功;二则,安禄山深谙人情世故,擅长讨好上司,这将使他的升官速度远超常人;三则,大唐实行募兵制,安禄山极易在军中结成牢不可破的小团体,而他将是自然而然的领袖。因此,张九龄断定他日后必会犯上作乱。
此次适逢安禄山干犯军法,押送进京,于是,张九龄毫不犹豫地向李隆基上奏道:“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也就是说,为严肃军纪,必须将安禄山斩首。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李隆基看了奏章后,却不以为然地说了一句:“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
张九龄无法,继续上奏道:“安禄山违抗军令,按照军法,不可不死。而且此人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按照典章判决,以绝后患。”
但是,李隆基还是赦免了安禄山,放他回到张守珪麾下,以平民身份代理现职,说是给他一个戴罪立功、将功补过的机会。
当张九龄摇头叹气时,李林甫却啧啧暗喜,皮笑肉不笑地对武玉娘说:“说起来,安禄山这浑小子,倒是有些运气!若不是皇上对张九龄憋了一口气,摆明了要和张九龄对着干,安禄山的脑袋说不定早就搬家咯!”
“你是说,皇上赦免安禄山,是因为皇上不待见张九龄,所以不准奏?”武玉娘原本对这些个朝堂之事并无兴致,这些年来,为了帮助李林甫一步一步往上攀升,才特意留意了些许。
“你想想,张九龄先是拒绝武惠妃派人送去的厚礼,接着反对寿王李瑁的大婚地点,后来又反对皇上提拔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为宰相……这桩桩件件,哪一件是让皇上痛快的?皇上贵为天子,哪有动辄受制于人的道理?如果我猜的没错,皇上忍张九龄已经很久了,张九龄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
“你说的自然有些道理,不过,我倒是听惠妃说起,别看安禄山是个胖子,但他却有个绝活,很是讨皇上喜欢呢!皇上此次饶安禄山不死,说不定也和这个绝活有关。”
“哦?什么绝活?男人的绝活么,无非就是……”李林甫斜睨了武玉娘一眼,随手搂过她的腰肢,在她身上窸窸窣窣摸了起来。
“哎呀,都年过半百的人了,还成日家这么心急忙慌的!”武玉娘拍开了李林甫的手,嗔了他一眼,顾自说了下去,“安禄山是地道胡人,跳得一身好胡旋舞,听说他可以连续转上百来个圈,双脚不离开小圆毯一步,你说够不够绝?”说着,用手在空中比划了一个圆形,啧啧称奇道。
“哼,管他绝不绝呢!安禄山的脑袋是搬是留,关我甚事?我关心的,只是张九龄何时可以卷铺盖走人!还有么,就是我的玉娘咯……”说着,便将玉娘紧紧压在了身下。(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张九龄、王忠嗣、杨国忠都说安禄山要谋反,为何唐玄宗就是不听?

    公元755年,身兼大唐边关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打着诛杀奸臣杨国忠的旗号,在范阳起兵,兵锋剑指长安. 据说安禄山起兵快要打来的时候,唐玄宗还不知情,跟自己的美人杨贵妃在华清池享受生活.在经过多次确认后, ...

  • 他说安禄山长有反骨,该剁了,唐玄宗不听,否则杨贵妃不必死

    <唐语林>中记载一事,读之感叹,杨玉环,本来不必死啊! 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反,陷洛阳.王师败绩,关门不守.车驾幸蜀,次马嵬驿,六军不发,赐贵妃死,然后驾发.行至骆谷,上登高平,马上谓力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237章)

    当崔希逸向王维吐露这件不敢和外人道的心事后,心里好受了许多.王维也感动于崔希逸对他的信任,两人惺惺相惜.一见如故. 河西节度使管辖范围很大,下设赤水军.健康军.玉门军.张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等.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199章)

    第199章 烫手山芋 这天,当武玉娘蹙眉告诉李林甫,张九龄拒收紫竹席,武惠妃很生气时,李林甫哈哈大笑道:"这很意外么?我早就知道会是如此!" 武玉娘一脸不解道:"既然你早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191章)

    第191章 侍郎拜相 咸宜公主的婚事定了后,735年春天,武惠妃开始操心李瑁的婚事. 这日,李林甫让武玉娘进宫捎话给武惠妃,为了彰显寿王的地位,寿王所娶的女子宜出自崔.卢.郑.李.王等世家大族,李林甫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3章)

    "仙芝--"莲儿似醒非醒,口中一直叫着仙芝的名字. 屋中放了两盆燃得正旺的炭火,王维往盛着热水的铜盆里浸了浸手,直到手上完全热乎了,才小心翼翼地往莲儿额头上摸了摸,两天了,烧依然没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2章)

    风追着风,云堆着云,四野凄沧,草木含悲. 莲儿做了一个梦,一个很长很长.似乎没有尽头的梦. 梦连着梦,梦套着梦,梦醒了还是梦.有些梦倏忽即逝,有些梦萦绕不去,一个接着一个,如一条时而舒缓.时而湍急.时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1章)

    当李隆基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后,他才突然意识到,要找一个能接替他们驻守潼关.剿灭叛军的大将,并非易事. 思来想去,李隆基决定让曾经的两镇节度使.西平郡王.突厥老将哥舒翰出马!哥舒翰出生于699年,此时的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0章)

    高仙芝并不知道,洛阳城破后,封常清写好了表文待罪,苦于一直没有机会送呈皇上.临刑前,他交给边令诚,请他务必送呈皇上. 边令诚不以为然,随手扔到了一边.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后,他在军中无聊,让陌刀手把封常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09章)

    高仙芝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他能想到的是,皇上会因为他和封常清退守潼关而发怒,但他没有想到的是,皇上会因此要他们以死赎罪! 在这个过程中,有个人一直在李隆基身边煽风点火.火上浇油,他就是和高仙芝有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07章)

    潼关守住了,长安暂时安全了!然而,高仙芝却隐隐感到不安. 在他决定将5万大军撤回潼关时,一个念头在他脑中一闪而过:不经一战就放弃陕郡,皇上会怎么看他?他如何向皇上交代? 但是,当时危在旦夕的情形容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