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小心“胃”老先衰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顺应天时季节的变化养护脾胃准没错。
但,一年中最适宜养护脾胃的还是当下时节,春温向夏热转换的渐变过渡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行学说认为,春天属木,对应肝,养肝正当时;夏天属火,对应心,养心正当时;秋天属金,对应肺,养肺正当时;冬天属水,对应肾,养肾正当时。每个季度的最后18天属土,对应脾,养护脾胃正当时。
这期间脾胃当班,气血旺盛,是保养脾胃的重要时期,也是治疗脾胃疾病的黄金时期。
今天先来说说“胃”。
一、知识科普
胃,顶部是贲门,下部是幽门,都有防止食物倒流的功用。胃贮藏容量约2、4升,胃的内层有3500万个腺体,每天分泌3、6升胃液,主要是盐酸。盐酸的作用是激活胃内消化蛋白质和蛋白酶。胃每20秒收缩一次,将食物研磨粉碎搅拌,食物的搅拌是由上往下脉冲式,形成稠糊状,推向幽门。幽门只容许磨碎的食物一点一点地进入十二指肠,一般不超出碱性的十二指肠能够中和的量。如大量消化液一旦侵入十二指肠,就会腐蚀肠壁,这是十二指肠易发溃疡的原因。
胃处理一餐需要4小时,碳水化合物需2小时,高蛋白食物4小时,高脂肪食物6小时。情绪紧张胃加剧收缩,分泌的消化液即胃酸增加2倍,刺激破毁胃壁黏液保护层,易引起溃疡。胃只得溃疡和癌症,不得其他病。忧愁时,胃酸分泌减慢,影响消化。胃怕凉更怕热,热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反复烫伤、糜烂、修复,诱发癌变。
二、得“胃”病可能是因为你不高兴
中医将胃部不适大体分为脾胃虚寒、胃阴亏虚、食滞胃脘、气滞血瘀、脾胃湿热、肝胃郁热等。其中脾胃虚寒是较为常见的证型,主要表现为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手足不温、大便稀溏。
1、胃不适的相关穴位
胃泛酸水太渊穴,胃胀胃痛公孙穴,
消化不良厉兑穴,胃痛梁丘三里穴,
胃胀打嗝极泉穴,腹胀腹痛隐白穴,
腹胀腹泻神阙穴,腹泻按摩内关穴,
便秘左手支沟穴,胃寒肠鸣三里穴,
没有食欲太冲穴。
三里内庭穴,腹肚中妙诀。
2、胃痛:
寒症胃痛:舌苔白厚、脸白、瘦人:灸中脘、公孙、三里(止呕、恶心)。
热证胃痛:舌苔黄湿、脸红、胖人:针中脘、公孙、三里、胃输。
急性胃痛:
四种情况可引起急性胃痛:寒邪犯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肝肾虚弱引起的痉挛。
治疗方法:足三里、中脘、内关、公孙;
胃痛的厉害加梁丘;
胃热加内庭;
胃寒加上脘;
呕吐剧烈加上脘、天枢;
生气伤胃加行间;
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
慢性胃炎:
虚证居多,胃阴不足、脾胃阳虚。脾俞、胃俞、三里、中脘、章门、梁门。
脾胃阳虚多灸少针。
胃阴不足加太溪,
呕吐便血加隐白,
呕吐剧烈加公孙。
眉间有悬针,表示胃不好。
3、胃部的日常保养
情绪管理:生气伤脾胃,忧思过度伤脾胃。
搓揉腹部:每天晨醒和睡前搓揉上腹和小腹。
经常按揉:中脘穴、足三里、内庭穴、公孙穴。
饮食管理:不暴饮暴食、八分饱、热不灼唇、凉不冰牙。
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使其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作者拳照
陆印,山西省天镇县人,退休前在铁路部门工作,曾任高级政工师。
与中医结缘是因为1984年的生了一场大病,先后4次胃大出血,血色素只剩下6克,181的身高只有54公斤,非常消瘦。此后开始自学中医经络知识和习练太极拳。2010年曾系统学习中医针灸课程。
陆印是中医知识和太极拳习练的切身受益者,近年来撰写了大量的心得体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