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高清监控告诉你:受不受排挤,和父母关系重大

文 | 慕课君

来源 | 飞慕课

什么样的孩子

容易受到排挤

这估计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了。

一般来说,两种小孩不被待见,一种是比较强势的,另外一种是比较内向自卑。

有一部片子,叫《小孩的神秘生活》,清晰记录了一群幼儿园小朋友的相处,也揭示了这个问题。

里面有个孩子,叫许家润,性格是比较安静的。

他来到教室,一个全新的环境,看到大家其乐融融地打成一片,于是他找个地方坐下。

很快,一个小男孩岳昊便冲他大喊:有人!有人!出去!

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许家润的尴尬,他选择听不见,硬着头皮坐着。

后面,一个小女孩回来,他才知道,这个位置是要留给她的。

很快几个小朋友玩成一片,唯独许家润一个人杵在中间,很不自在。

很快,他起身往教室外走。

走到外面,眼泪止不住就下来了:我想找我姥姥了。

后面他多次想融入集体,结果都融不进去,没有人注意到他。

其他小朋友被问及喜不喜欢许家润时,都得出了否定的答案。

再讲一个很外向的孩子岳昊,就是叫许家润出去的那个,他同样也遭遇了人际关系的危机。

岳昊的问题很明显,喜欢动手解决问题。

这种孩子虽然不容易吃亏,但更容易被排斥。

对于同组的人,不耐烦了,便一把把人推开。

比赛输了,对于赢那一组的小朋友,直接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上去。

所以小朋友们渐渐地,很讨厌和岳昊玩。

这两种孩子,在生活中很常见吧。

作为家长,看到自己孩子不受待见,肯定很难受。

而对于孩子,如果交不到朋友的话,一方面他会感觉到自己很孤单。

同时一旦发生冲突的时候,他甚至找不到人可以去帮助他,在外面根本没有归属感,这样的孩子也容易不自信,更拒绝社交。

你对孩子的态度

决定了孩子的社交结果

虽然每个孩子天生有自己的社交属性,但关键还是看家长怎么教,平时和孩子怎么相处。

孩子在从小跟父母互动的过程当中,他无时无刻都在学习,最开始也是和父母学的待人接物。

比如孩子被你打得在哭,在你打他哭的过程当中,他跟你学会了一件事,就是打人最有效,谁有权利谁就有效。

或者你把他关在门外,你说妈妈不管你了,把门一关,他孤单的在那哭,这时候他又学会了一件事,他说生气的时候人就要翻脸。

有一句话我非常认同: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孩子和整个世界关系的投射。

比如岳昊,喜欢打人解决问题。

我不知道他的父母生气时会不会打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和父母相处时,肯定也打过人,甚至打父母,这个行为被默许了,他才会和别人相处时也频繁地打人。

在采访中,岳昊妈妈的笑容,也证实了这一点。

再看许家润,节目中他父母没有出现过,目前是姥姥带着。

很多被老人带的孩子,其实都有社交焦虑。

许家润不是父母亲自带的,就很容易产生被抛弃感,对关系失望,变得敏感自卑,为了避免再次被关系伤害,他们可能会封闭自己的内心,不去社交。

再加上姥姥对社交可能是保守态度,平时也不教孩子人际交往的具体技巧,所以许家润在很多人际危机面前不知所措,对于交友的第一反应是退缩。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博士曾指出,孩子的同龄交往是他的亲子交往经验的延续。

如果孩子日常社交场景中不爱说话,或者总是被其他小朋友排斥,那么家长就要从自身行为做反思。

如何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父母除了和孩子处好关系,当然还要从小培养一些社交能力和技巧,才能应对以后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

我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著名儿童心理发展学家默娜·R·舒尔写的。

社会能力,即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舒尔博士在书中分享了ICPS(人际认知问题的解决)的方法,非常实用,分享给大家:

01 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在社交中,教会孩子共情,理解他人的感受,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从语言入手,和孩子玩字词游戏。

首先教会孩子使用这些词汇:开心、伤心、生气、骄傲、沮丧。

家长可以怎么做呢?

比如可以玩看图游戏,陪孩子看图片或者动画片的时候要经常问孩子——

图片中的人是什么感觉?图片里的人心情如何?比如光头强,当他被熊欺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另外,在生活中可以教孩子观察他人的感受,让孩子能够识别开心、伤心、生气、骄傲、沮丧等情感类词汇。

还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和孩子玩假装游戏,在假装游戏里面,孩子不再是说自己的想法,而是要努力去想象,别人在这个情况下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共情能力强的孩子,在交往中能将心比心,让别人更愿意与之交往。

图片来源:电影《巴黎淘气帮》

02 教会孩子寻找多种解决方法

许家润遇到事情第一件事就是哭,而岳昊遇到问题就是打人。

这都是因为家长没有好好培养孩子的社交力,脑子里没有别的解决方案。

所以,当孩子和他人发生矛盾,家长可以套用下面的解决步骤:

  • 问题是什么?(你们现在出现了什么问题?)
  • 感受如何?(你们俩的感受如何?分别是什么感觉?)
  • 怎么办?(谁有办法让你们俩都高兴?)
  • 先写出这些办法
  • 如果不管用,那么我可以试试不同的办法,直到找到解决办法
  • 告诉孩子这个就叫作(分享)、(宽容)、(协调)……然后,寻找多种解决办法

图片来源:电影《巴黎淘气帮》

03 教会孩子,考虑后果

仅仅有解决办法是不够的,孩子们要学会考虑人际交往中的后果。

如果……可能会发生什么——帮助孩子想象各种可能的后果。

如果你看下来还是云里雾里,那可以好好看看这个打人案例:

孩子:鲍比打我。

家长:发生了什么事?他为什么打你?(家长想知道)

孩子:他就是打了我。

家长:你是说他无缘无故地打你?(鼓励孩子思考起因)

孩子:哦,是我先打他的,因为他不让我看他的书。

家长:当你打鲍比的时候,他会有什么感觉?(引导孩子考虑他人感受)

孩子:生气。

家长:你知道他为什么不让你看他的书吗?(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观点)

孩子:不知道。

家长:你怎样才能知道?

孩子:我可以问他。

家长:那你去问他吧,看他肯不肯告诉你。

(家长鼓励孩子搞清事实,发现问题)

后来:

孩子:他说我从来不让他看我的书。

家长:现在你知道他为什么不让你看他的书了,你能想想自己做什么或说什么他才会让你看他的书吗?(鼓励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我可以不再跟他玩儿。

家长:如果你这样做,可能会发生什么?(引导孩子思考后果)

孩子:他可能不愿再做我的朋友了。

家长:你想让他做你的朋友吗?

孩子:想。

家长:你能想个不同的做法,使他愿意继续做你的朋友吗?(鼓励孩子进一步思考)

孩子:我可以拿本书给她看。

家长:这是个不同的主意,你为什么不试试呢?

家长是孩子社交的「第一责任人」。

再好的社交技巧,也抵不上父母和孩子关系好。

如果你总是对孩子提要求,孩子要讨好你,那么和别人相处时,也会卑微的去讨好别人。

如果你给孩子足够的爱,尊重孩子和信任,那么孩子在面对别人时,也能做到不卑不亢,有底气,不委屈自己,在社交中更从容。

孩子和世界之间,站着父母。

父母对孩子足够好,教孩子懂规矩有教养,就是最好的社交教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