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盼:顺势(一)
最近,上中班的女儿“迷”上了背诗,一回家嘴里总是在背说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有时也会说着说着突然看着我,奶声奶气地问:春夜喜雨,下面怎么背来着?
对于此,我是满心欢喜。作为一个教语文的老师,深知孩子从小读诗背诗的重要性,更知道读书习惯的养成要从小开始抓起。
之前,在闺女还上小班的时候,我就为她准备好了幼儿、小学阶段的必背古诗,也和妻子商量每天教她背一首。可好景不长,没到一个星期,她就在也不愿意跟着读诗背诗了。无奈的我想了很多的办法去引导她,甚至引诱她,强迫她去读去背,但效果甚微,只好作罢。
对比一下,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情,同样一个人只是在不同的时间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区别?究其原因,愿意是因为其主动,具有主观意义上的认同,自己愿意去做这件事;不愿意是因为其被动,甚至是被强迫的,主观上是排斥的,自己完全不愿意做这事。
为了让女儿保持这样的兴趣和热情,我决定顺势而为,顺从她,陪她一起来读诗背诗。《论语·颜渊》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虽说对于小孩子的兴趣的培养和保持不能上升到道德约束的高度,但其本意是想通的。
所以,每次当女儿在我面前背诗时,我都顺着她,引导她继续背。前提条件是她跟我说在学校老师已经教她们背诗了,而且她已经学了,有时学会了。
如果她能完整的把诗背出来,我会表扬他并给她点一个大大的赞,结果当然是女儿高高兴兴的满足了,还要继续背下一首诗给我听;如果她能背出一部分或者是其中一句,我会耐心的引导她,比如她背《敕勒歌》时背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然后对我说,爸爸,下面是什么来着?她微笑又疑惑着说。我会耐心的跟她说是“风出草地现牛羊”接着我让她把她刚刚背得加上我说的一起再说一遍,再背一遍。在确认她已经会背这一句时再适时的继续引导她继续背前面两句“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然后带着她一次又一次的读着背着,直到她背熟为止,紧接着便会听到:敕勒歌,北朝名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是我为她送上的更多的是鼓励,让她继续努力,她也会用明亮的大眼睛看着我,对我微笑,表示认可;如果她在背诗时只说了一个题目然后就不会了,我会教她把整首诗背完或者在手机上找到这首诗的小视频给她看,让她跟着读,跟着学,读了数遍以后我会带着她一起背,更多时候是我说出每句诗的开头让她往下接,有时也会每人说一个字或两个字的把整首诗背完,一首诗背完后我们会欢快的击个掌,然后一起大声的说“耶”,伴随着的是我俩幸福的笑声。
我愿意做一个顺势的父亲,更愿意做一个装傻的父亲,我要让女儿尽情展示她的能力,对她对有兴趣的事尽最大可能的去引导,去帮助,还会想着法子去为她创造条件让她展示。
因为我要让她知道,她自己所有的事情如果想要做好,有一个好的结果必须要自己去做,自己去付出努力,自己想办法。作为父亲,我需要做的是积极引导,在她遇到困难时积极鼓励,在她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适时帮助她,让她重新找回自信。这其中,我也学会了很多,这不正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吗?
作为教育者,我也深知教育是门慢的艺术,教育孩子时需要慢慢来。因为她需要时间,她需要机会,她需要鼓励,她需要等待,她也需要犯错,她更需要经历。
顺势而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如我上一篇小文章里说的那样《孩子,我不希望你活成我要的样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