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长赢投资—博格谈指数基金

01
老婆买东西,为了凑单,买了一本书,叫《长赢投资》,副标题是博格谈指数基金,就是这款:
买它是因为我最近刚好在研究长赢指数投资计划,两个名字类似,想着两者是不是有什么关联。
买回来花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给它翻完了。
感慨啊,一天都能读一本书,我天天刷手机是浪费了多少宝贵时间啊,以后尽量空闲时间多读点书。
光读还不行,就我个人体会来说,还要写读书笔记才可以,这样才能更好的把书本内容消化吸收,不然看过就看过了,看过就忘记了。
这也就有了本篇文章。
02
本书作者是约翰·博格,他的主要成就是推出了世界上首只面向个人投资者的指数公墓基金,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指数基金大获成功。
一个知识点:
全球第一只指数型共同基金“先锋500”1975年创立,跟踪的是标普500指数。
---
这本书分享的最核心内容就是:建议大家投资指数基金,同时放弃主动基金。
长期来看,主动基金的平均收益不可能超过市场平均业绩,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主动基金有比较高的费用成本。
其中的逻辑是这样:
指数基金相比较于主动基金有比较大的费用成本优势。
除了申购费、管理费这些,主动基金还有一大笔隐形费用,就是主动基金不断调仓所支付的费用,我们买主动基金要支付一笔费用,主动基金每次调仓买入卖出股票,我们也要间接的支付费用,而指数基金很少调仓,就可以省下这笔隐形费用。
主动基金相比较于指数基金每年差不多要高出约2%的费用成本
不要小瞧这2%,考虑进复利因素,它对我们投资收益的长期影响是巨大的。
假如市场平均年化收益是7%,同时主动基金也能获得平均7%的年化收益,但支付掉2%手续费后,真实收益就只有5%了!
7%与5%复利50年,差别会有多大呢?
1万块按7%复利50年后是294600元,而1万块按5%(扣除2%费用成本)复利50年后是114700元,前者收益是后者的256.8%,收益多了156.8%!
这确实挺夸张的。
本身买主动基金能不能获取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挺有争论的,但按上面的思路,我认为主动基金想长期战胜市场,还真的挺困难。
原本指数基金100元本金,主动基金100元本金,两者打成平手还不太难。
可现在实际是指数基金100元本金,主动基金扣除2%费用后就只有98元本金了,本金比别人少,想打成平手就有点难了。
然后第二年,主动基金本金又扣除2%,第三年再扣2%,每年难度都要增加一点,这样放几十年长度,想战胜指数基金就不是一点点难了。
我认为这一部分作者分析的还是很有道理的。
---
主动基金能不能战胜指数基金我们先放一边。
成本复利的思路给我们的更大启发是:买基金,不论是买指数基金还是买主动基金,都要重点关注它的费用成本。
这一点我之前还真没注意!
作者也做了统计,对于同一类基金,长期收益上的差别,根本原因就在于成本差异,如果把成本加入到基金净值中,所有同类型基金的总收益几乎相同。
所以说,成本至关重要,投资者应该把费率当做选择基金的首要评估指标。
03
这本书分享的另外一个核心内容是:股市收益,必然等于企业长期业绩。
用巴菲特的话说,叫:
“所有投资者从现在开始到“审判日”为止所能赚取的回报总额,只能是他们所投资的企业在此期间创造的收益总和。”
对美国股市研究结果:
1900年以来,股票的总体年均收益率为9.5%,包括4.4%的股利收益率,4.6%的收益增长率,以及0.5%估值波动收益。
这个几个数字我觉得还是挺有意义,它能告诉我们这几点:
第一点,长期来看,投资股票的预期年化收益大约为9.5%;
如果说你想获得10%以上的平均收益,就要问问自己,是否有战胜市场的独特技能;如果你投资股票的预期收益是年化30%甚至更多,基本就属于不现实。
第二点,长期来看,估值的波动对股票收益的贡献大约就仅有0.5%!
是不是有点意外?
估值就贡献0.5%的收益,我们还费什么劲低买高卖啊!
长期来看确实是如此,如果你能确保自己能买入指数几十年不卖,那确实不用考虑估值因素。
但由于股票市场的巨大波动,很多人做不到不受股市波动的影响,做不到长期持有几十年,而从持有3-5年来看,估值的波动对股票收益的影响巨大,这时候考虑估值低买高卖就很有意义了。
投资经典名言:
格雷厄姆说:“就短期而言,股票市场是一台投票机......但从长期来看,股票市场是一台称重机。”
04
毫无疑问,本书作者也会用比较多篇幅来说服读者为啥买主动基金不如买指数基金。
原因大家应该也都听过了:
比如,主动基金参差不齐,选到能长期获得超额收益的主动基金无比困难。
作者做了统计,大约每35只基金中仅有1只基金的年化收益率能超过市场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
你怎么确定自己选择的基金就是这1/35?
从长期来看,主动基金的业绩都会面临“均值回归”,收益好的基金不会一直好,收益差的基金不会一直差。
作者也同样做过统计,简单来说,既往5年业绩好的基金,在下一个5年业绩好/中/差会大致均匀分布;
同样的,既往5年业绩差的基金,在下一个5年业绩好/中/差也会大致均匀分布。
这里面提到了一组数据我觉得挺有意思:
“在正常情况下,要从统计上证明一个基金经理的成功源于能力,而不是运气,大概率需要20-800年去检验其长期业绩。即使以75%的可信度验证其能力,也得花上16-115年”。
这给我的感觉,某主动基金能否长期战胜市场,几乎成了一件无法证实或证伪的事儿,更多取决于个人信心。
作者在文章中还测算了一组数据:
考虑进费用成本差异,按1年期计算,约有29%的主动基金战胜指数基金;按5年期计算,约有15%的主动基金战胜指数基金;而以50年计算,只有2%的主动基金能胜过指数基金。
05
作者分享的另外一大话题是债券,以及资产配置中的债券与股票分配比例问题。
长期来看,投资股票的收益是最高的,为啥还要买债券呢?
投资债券的最重要原因是,债券可以降低投资组合的波动性,在市场大幅下跌时提供保护,以此避免投资者在市场暴跌时恐慌性的抛售股票。
---
我们投资生涯中最重要的战略决策是如何配置资金,也就是该持有多少股票?多少债券?
应该分配多少资产在股票与债券上,主要取决于两点:
1、你的风险承受能力;2、你的风险承受意愿。
资产配置时的四个重要决定:
1、股票与债券的配置比例;
2、股票债券配置是坚持固定比例还是因收益而变化的比例;
3、是否因环境变化调整股票与债券的配置比例;
4、是投资于指数基金还是主动基金。
作者给出的一个建议:
配置60%股票与40%的债券,或许是投资者寻求风险与收益平衡的最合理比例。
其中,60%股票中,建议分配40%本国股票+20%非本国股票。
资产配置并不需要十分精确,它本身也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一句比较经典的话:
“我的投资策略是我见过的最糟糕的策略,除了其他我曾尝试过的每一种策略外”。
06
投资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儿,有点类似于减肥,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减肥,但实际减肥成功的寥寥。
投资建议遵循最简单的准则:
1、从长期角度考虑;
2、无论发生什么,坚持自己的计划;
3、耐心和稳定是聪明的投资者最有价值的资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