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欺式学习,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自驱力?

作者 l 桃蛋妈

来源 l 牛娃成长记(ID:niuwa1666)

自驱力的概念一出,马上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现在自驱力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实际操作层面上,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驱力?
有人说,自驱力这种事就像开悟,只能靠娃自己觉醒。
确实,自驱力玄而又玄,似乎只可顿悟不可言传。
有的家长放养的娃成了学霸,有的家长用心培养却只养出个学渣。
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比如今年江苏女孩张学妍,中考757分(满分770分),有8门满分。
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她却没上过补习班,父母文化水平不高,而且由于忙,从初中开始就让她住校了。
再比如,桃蛋妈曾经采访过19年北京市理科第一名黄子晴,她说自己上高中以后,父母没怎么管过她的学习。
难道学霸都是天生的?为什么她们都能有那么强的自我驱动力,无人过问就能学习自动化?
带着这样的疑问,最近桃蛋妈看了一本名叫《自驱型成长》的书,受益匪浅。

长按上图二维码,进店直购

两位作者,一位是美国著名的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斯迪克斯鲁德,一位是亲子教育专家,奈德·约翰逊。他们通过约60年的科学成果与临床案例,发现了孩子自驱力的真相。
书里提到,自驱力是父母和孩子的双重修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一系列实操,让所谓的“顿悟时刻”提早到来。
书里还指出,实际生活中,我们的很多付出,其实是跟培养自驱力背道而驰的。
这本书很厚,干货满满,特别实用。桃蛋妈准备把其中的最重要的信息整理出来,结合现实例子,做成一个自驱力培养系列分享给大家,让大家通过几篇文章,在最短时间里吸收这本书的精髓。
今天桃蛋妈讲讲这个系列的第一篇——为什么你为了娃殚精竭虑,结果还不如别人随便管管?
01
毁掉自驱力的毒药
如果孩子对你的谆谆教导不屑一顾,你给他做了学习规划他却磨磨唧唧不执行,甚至你给他抢名师课、为他做补习班的笔记,他却像个没事儿人一样——
也许那问题不在于他,而在于你。

在他潜意识中,学习是为了非学习的目的,是一种自欺欺人式的学习。

而造成这样的恶果,就在你无数次的不经意间。
正是你无意间的行为,剥夺了他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
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驱力的关键,就是控制感。
我们生来就有对控制感的需求,两岁的孩子会自己选穿什么衣服,5岁的娃明确表示不想吃什么蔬菜。甚至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也是为了夺回自己的控制感。
然而,孩子越长大,我们越想确保万无一失。对孩子生活的大包大揽,虽然劳心劳力,却实实在在地让他们一直处在极低的控制感中。
想一想娃每天的生活:
每天按部就班地去学校,按照课程表上课、休息,跟老师安排的同学做同桌。
回到家后,什么时间做什么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是不是还不如上班自由?毕竟咱们可以摸个鱼,决定中午吃什么,不爽了还可以离职。
到了做作业时间,父母在一旁辅导作业,一旦有娃自己搞不懂的题——
父母要么苦口婆心讲道理,潜台词:你不知道什么是对的,而我们做爸妈的知道,以及,你就是太不努力了。
要么就是大吼大叫,计划着是不是再报个辅导班。
这个过程中,孩子不是被否定,就是被剥夺了做决策的机会。
如果你觉得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那想一想,你上了一天班,回来队友这么跟你说话:
今天工作咋样,你手上的项目还顺利么。
你要知道,认真工作非常重要,我也知道工作并不总是那么简单、有趣,但你得更上一层楼啊,这样你才有更多选择的余地,我觉得你应该更努力。
是不是特别招人烦?
日常中,我们就是用全方位细致入微地管理告诉孩子们:
你的生活,你说了不算。

研究表明,没有比长期的低控制感更有压力的事了。
偏低的控制感,会让孩子感到无能为力和不知所措,也会变得过度被动与顺从,长此以往还会导致焦虑、甚至抑郁。
一些从小处于低控制感中的孩子,即使各方面表现都很亮眼,也容易成为空心人,觉得自己虚有其表,自己的成功仿佛都不是真的。
正如下面的这段话:
总有这样的父母,背着他们的孩子跑完马拉松的前42公英里,然后在他们看到终点线的时候,将孩子放下来,让他们自己跑。
等孩子越过终点线,每个人都拥抱他们,祝贺他们,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地跑完这场马拉松。他们对这次成功并没什么贡献,他们自己内心很清楚这一点。
还有一部分孩子,上了大学父母放手之后,突然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各位爱子情深的爸爸妈妈们,上大学、进名校真的不是教育的终点。咱们的目的,不是孩子过上了你想让他过的生活,而是你帮孩子们过上他自己想过的生活。
所以,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给他足够的控制感吧。
02
这是你的事儿,你说了算
即使知道应该多培养孩子的控制感,很多父母还是很难做到这一点。
以往的观念在他们心里根深蒂固:
孩子那么小,他不会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且让孩子做决定是父母的不负责任。
如果我不管孩子的作业,他就不做。
如果我不逼着娃练琴,他就不练。
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难道让他摔个大跟头,然后后悔么?
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并尽量让孩子免受痛苦,但说句实话,如果你想给孩子更多的控制感,那就不得不放弃一些自己的控制欲。

有以下几个理由证明,这么做是对的。
1.让孩子拥有控制感,这是培养他们胜任力的唯一方法。
美国有个谚语:智慧来自经验,经验来自失策。
孩子需要先练习做决定,然后才能掌握怎么做出正确的决定。
单单告诉孩子们怎么做是对的,是远远不够的,起不到示范和启发作用。他们必须实打实地练习,体验决策之后的结果——决定不穿大衣,就会感到冷,决定不写作业,成绩就会一落千丈。
很多孩子到了大学,也没有机会对重要的事做决策,包括要不要留在学校里,甚至选专业、选课、做日常的日程安排。
其实一点儿也不奇怪,他们从小就没有经历过这些实操性的锻炼。
2.父母也并不总是了解怎样才是最好的。
虽然难以接受,但不得不说,我们很难了解对孩子而言怎么才算利益最大化。
之所以难,是因为你其实不知道你的孩子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答案需要在你的帮助下他自己去探寻。
话说回来,我们的生活又过得有多么好呢,我们中的多数人都忙于工作,吃得太多,睡得太少,职业规划也没有按计划推进。
所以,我们还是谦卑点吧,殚精竭虑做的规划,有时候都不如机缘巧合的结果好。
3.相信你的孩子,他们都很能干。
临床数据表明,即使对于年幼的孩子,也完全有可能做出优质的决定。孩子大多数认知进程,在青春期就能达到成人水平了。
我们大可不必把孩子塑造得太过幼稚,只需要给他们提供足够多的信息,他们会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的。
4.没有人能强人所难,真的逼孩子做什么。
如果他不愿意看书,就算你把他眼皮撑开,把书放到他面前,他也不会往脑子里去的。
接受这一点,会让我们的心态更平和。
如果你非要硬逼孩子,那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还会让娃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抗你。

书中就有一个例子,15岁的约拿,每天晚上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用来演戏——假装做作业。
为的就是对抗父母,他受不了父母所谓的“监督”、甚至逼迫,也受不了爸妈的老生常谈。
想一想约拿坐在书桌前,作业就摆在他面前,但他什么都不做,还得为此找借口,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一点儿不比老老实实做作业少。
如果你发现你越吼孩子做作业越慢,那就对了,他做作业的时候至少有一半的精力都想着如何与你对抗,能好好做作业才怪呢。
最后再说一个扎心的事实,作者追踪了一些不服管教的孩子,结果发现,有一小部分最终学有所成,有所建树。
而这一部分人得以成长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是因为父母后来不管了!
03
顾问型的父母
如果你认同上面的观念,觉得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控制感,我们再来谈谈具体该怎么做。
给孩子更多的控制感,并不是从从专制型父母,转为放养型父母,而是成为另一种——顾问型的父母
顾问会做啥?
他们能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而且心知肚明哪些问题最重要,为了让客户达到预期目标,他们会引导客户考虑自己愿意做出的承诺,他们提供建议,但不会逼客户必须做出改变。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控制感,另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
我们可以坐在副驾上指导,却别想着去握方向盘。
这个观念不仅得你明白,而且还得传达给你的娃:学习、弹琴这些,是你自己的事儿。
只有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获得了这样的信息,孩子才能真的为自己的生活想办法。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什么都不用做了,顾问的职责在这里:
1.明确规则,设置边界。
我们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不是不管孩子,而是划定界限,明确好规则,如果孩子触及底线,必须绝对禁止,没得商量。
比如孩子想放弃钢琴,不妨遵从他的意愿。先暂停三个月,如果这期间孩子有表现出怀念,那很有可能会重新拾起来。
如果没有,其实也没关系,很多成年人都不会弹钢琴。
但是,如果孩子想在台风天出去玩,那就得坚决阻止。
这样做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培养一个顺从的孩子,而是为了培养出能够理解在生活中如何正确行动和理性交流的孩子。
2.老师可以教导孩子,教练可以教导孩子,但父母的责任,只是无条件的爱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和教练都是短期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可以更换的。
但父母不一样,父母是一辈子的,没有人能换父母。
作为父母,我们的职责就是无条件地爱孩子,给孩子提供温暖的港湾和安全基地。
如果我们可以在家里给孩子提供强大的支持和温暖,那他们会更勇敢、自由地去探索外面世界的各种可能性。
反之,如果我们总是关注着孩子上交作业的最后期限,以及不知道丢到哪里去的试卷,为此发火,那就会导致学校的压力在家里扎根
想想上文的假设,如果你在公司工作已经很有压力了,回到家还有一位大道理不断,督促着你上进的另一半,你是不是觉得家里也不是减压之地了?
其实,那些唠叨、提醒,效果远远不如一句“我那么爱你,才不愿意跟你吵家庭作业的事儿”
3.成为“非焦虑临在”。
“非焦虑临在”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简单理解就是在生活中能让人感到平静、心安的存在。
有些父母能让孩子一靠近就感受到平静、放松。而有些父母则让孩子感到惶恐不安。
这是因为,焦虑会传染,如果你非常焦虑,你也会给孩子带来二手压力。
身患焦虑症的孩子中,有一半都有焦虑的双亲。
我们前面说,你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会让娃有个温暖的港湾,但是如果你过于焦虑,那这种抱持力会大大减弱。只有足够平静、乐观、豁达,孩子才会对家有着强烈的归属感。
如果你确实非常焦虑,那不妨先去治疗自己的焦虑。
4.让孩子有控制感,不是装样子,你必须真的信任他,给予他控制感。
孩子都聪明得很,他们能一眼看出,你是真的让他自己决定,还是装模作样,让他选你想让他选的选项。
要做就做诚实的父母,亲子间的信任感就是这么来的。
有时候你会觉得孩子的决策不靠谱,但除非离谱到一定程度,还是建议你尊重孩子的决定。
比如,你一旦决定不管娃的作业,只提供帮助,那就真的放权给孩子。
那如果放任娃自己写作业,他就不写了怎么办?
完全有这个可能,这个时候他也在观察你:妈妈说不管了,是真的假的,她真的不管我了?
先忍住自己的关心,让娃体会一下控制感。
刚开始,娃可能不写,也可能写得一团糟,由他去,等挨老师几次批评之后,他会想办法或者求助你的。
这时候的娃,已经跟被你逼着写作业的娃不一样了,这样的体验非常重要。
5.摒弃“成王败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些错误的观念。
很多父母不敢放手的关键就是怕孩子失败,生怕一朝行差踏错,人生就毁了。
但其实,如果你不想让孩子摔个大跟头,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从小多历练。
失败只是一种信号,提示我们可以从中获取经验。
至于影响成功的因素,那太多了,根本不仅仅是努力程度高就可以控制得了的。
我们想让孩子试着去掌控生活,一定得有这样的认知,同时还得把这份认知传递给孩子。
有了这样的认知,孩子才能免受压力的干扰,自由地探索生活。
04
后记
如今的教育,父母介入得多,得空心病的孩子也多:我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别人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把他培养到大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人生是一场长跑,考上985、211之后,还有更加漫长的人生。
桃蛋妈觉得,培养自驱力的过程,与其说是让孩子走上台前,不如说是让父母隐入幕后。
把成长主动权还给孩子,我们没有那么确定无疑地知道,到底什么是对孩子好。孩子也没有那么幼稚、无能。
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相信孩子,施以援手,努力成就。

PS,今天这篇讲的是父母的控制与孩子自驱力的关系,下一篇桃蛋妈将给大家分享孩子的大脑是如何构建自驱力的,带大家了解自驱力的原理,听着很枯燥,其实特别有趣。
比如,娃有时候做的决定,不一定是他的性格使然。

其实是他的大脑在一次次地选择中建立了这样的反应机制。
看完之后,相信你会对控制感和自驱力有一个全新的理解。

养娃路上,咱们一起探索、思考、进步,下期不见不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