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湿类病症的相关思考【注1:风湿类病...
关于风湿类病症的相关思考
【注1:风湿类病患,全身多是寒证,局部是火,有两大特征:
一是舌脉辩证确是寒证、阳虚证;
二是局部红肿热痛,是热证。
体质虚寒的人,见凉的特想吃,又纠结怕吃了不舒服,为什么?
因为人体“阴阳太和之气,一气周流运动”的过程中,阳气在流通的过程中,不能很好运行,郁滞在某一地方,什么地方有空隙,就向哪儿走,不能走正常经络脉道,而偏离主道而郁滞在周围组织。
郑钦安在《医法圆通》中,反复强调“有余即是火,不足即是寒”,风湿类疾病常常看到的是“全身的不足,局部的有余”。
从西医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局部的有余就多是“参与局部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的对决,而遗留的后遗症状”。
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不能单纯把火看成邪”、“邪正是一家”。
其实,无论是人体的炎症反应或免疫力反应,造福即为正,为祸即为邪,所以“邪正是一家”这一观念很重要:
一是可更好地指导我们顺势而治、引邪外出;
二是可更好地指导我们合理矫枉、改邪归正。】
【注2:阴火证治疗三步曲:一是火郁发之;二是潜阳封髓;三是益肾培元。】
【注3:久病问心火,久病问元阳,临床上观察常见的情况是,病在久病不愈的情况下,一定要在心火上找问题、找答案,这个心脏肯定有问题。
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主宰,主明则下安,心为减弱,则无法带领并推动各部作有序及正常的运动】
【注4:中医不常讲,气机通畅运行,才能一气周流。
临床常见气机不畅的、以及痛彻心背的病家,如西医讲的肺心病、冠心病病患,针天突、巨阙、关元,常有显效、大效,有的甚至能救人于生死与安危之间,为什么?
就是因为巨阙为心经之募穴、关元为小肠经之募穴,一为君火之募穴,为用;一为相火之募穴,为体。而天突穴为重要的气机之穴,我们平素用手去摸去刺激天突穴,才能感觉到一股很强的气流。这三个穴位一通,君火、相火就起来了,气机就通了。
《内经》里讲“强阳则寿,阳衰则夭”。】
【上几个注解条文,一起来理解:
1、风湿类病患,全身多是寒证,局部是火;全身是虚,局部是实;本是虚,标是实;
2、“阴阳太和之气,一气周流运动”,气机正常运行是健康关键;
3、久病问心火,久病问元阳---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则下安;
4、中医外治如何去局部火郁---刺络排瘀,如何去局部寒湿---温灸;
5、中医外治如何调动一身之气机、无阳、心火---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另针天突、巨阙、关元,简单加减,强调气机时加针气海、膻中,强调血运时可加血海、膈俞,强调心肾时,可加肝俞、肾俞、心俞,从背从阳引阴,也可募俞结合,更针对性的可脏取其井。】
【附: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就“风湿类病患,全身多是寒证,局部是火;全身是虚,局部是实;本是虚,标是实”来多说几句。
在中医里,讲“本虚标实”之症,治则多讲是“塞因塞用”,因塞证而用塞法。
前“塞”为塞法,指补养固涩;后“塞”为塞证,指本虚标实之满胀不通的病证。
如脾虚腹胀,腹胀为牌虚引起,为本虚标实;血虚便秘、血枯经闭、肾虚尿闭均为本虚标实;而在临床,血瘀经闭,血为实证,经闭为实证,故不能用塞因塞用治法。
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即以补开塞,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其治则就是塞因塞用的应用。
讲解到此,结合到风湿类病患,上讲解的实际意义就在于,风湿类病患即多为“本虚标实”,故在标上要祛其实,故在本上,要补其虚。
《黄帝内经》上讲风湿类病症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我们的理解是,风湿类病症不是“风寒湿三气杂而合,于是为痹”,而是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其本虚而为痹”,于是形成了“本虚标实”之病症。
也正因为此,所以我们在临床上,针对此类病人,在西医用药上,我们应当减少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或其它生物类制剂等等”;
中医也不应当只是一味地用“祛风、祛寒、祛湿”之类的药,而都应在祛其“标实”的同时,多多注意其本就虚弱的“本虚”,多多呵护并提高其正气之本。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了解或对上内容有一定的理解之后,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风湿类病症,局部用药为什么与整体用药不一致。
因为此类病症局部在强调祛其“标实”,所以“三黄”类加“祛寒湿”辈类药是其用,并有显效;
因为此类病症整体内服用药在强调“祛风、祛湿、祛寒”的同时,更是在强调补其“本虚”,这样都有长效远效之保障,更是治标、治根、治本之法。
@快问中医
所以网上流行的诸如“痛风断根方”之类,为什么争议多多,因为只是一味地“清热祛湿”之类,易伤其阳,易损其本就虚弱之本,或正为此之谓、此之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