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地看待三思而行

几年前,我下班回家和假节日,如果没有什么安排,便会推着童车,带着小孙子在小区的花园里或者是自家的院子里走一走。一方面享受天伦之乐,另一方面通过与小孙子的交流互动,放松心情。孙子满一周岁的某个双休日,我按惯例推着童车,带上小孙子在小区的花园里游走,冷不丁地从小孙子的嘴里冒出这样一句话来,“爷爷,多看,多想,多思考。”我以为是自己的耳朵听错了,接着小孙子的话说:“宝宝,你刚才说什么,爷爷没有听清楚。”“爷爷,我说的是多看,多想,多思考。”为此,我大吃一惊,小孙子才一岁多,这样的话居然来自他的口中,简直是让人不可思议。事后,我逐一打电话给家里的人,问他们是否教宝宝说过这句话,家里所有的人都说没有教过,这真有点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儿媳妇说:“是不是宝宝从电视里学的?”这个的确有可能,因为小家伙最喜欢看《小猪佩奇》、《汪汪狗队》等动画片。小孙子的那句“多看,多想,多思考。”引发了我对“三思而行”的再思考。小时候,做作业,老师让我多动脑筋,多思考。成年之后,一些长辈规劝我遇到一些重大事项和人生选择时,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清楚,然后再行动。三思而行,真正进入了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很喜欢这样一个比喻:“人是能思考的苇草。”也许思考就是那个让人可以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台阶。但也正是这思考的能力赋予了人类以思想,从而把人类置于了很高的境地,比如亲情与真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要思考,思考了去做总比不思考去做好。生活有很多事值得我们三思而行,别人认为已经没有错误的东西,我们是否就要盲目信从,还是三思而行,思索了去做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呢?人生就像一盘棋,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棋局可以重新来过,人生却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们要重视自己的每一个决定,用心地再三思考,不要因为草率行事而滑入命运的深渊。三思而行,从字面上理解,其意思是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教我们要养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习惯。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孔子之意此处更可能是:讥其每事不必三思,再思即已可,乃言季文子之多思为无足贵。也就是说,孔子所说的话,有反对季文子过多思考的意思。第一次出现时,确被作为贬义,并不是褒义词。孔子说季文子做事想太多,想两次也就够了。三思而行,最后还是演绎成褒义词,是不是因为季文子遇事总能“三思而后行”,并且能够取得成功的缘故就不得而知了。季文子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出名的贤相。遇事总能“三思而后行”。正是因为他的三思而后行,才使他在鲁国执国政33年,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为稳定鲁国政局,曾驱逐公孙归父出境。他执掌着鲁国朝政和财富,大权在握,一心安社稷。忠贞守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鲁国为此出出现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爱品茶的人大多有这样一种感受,一缕缕香气自茶杯中溢出,茶叶静静地躺在滤网上方,泡在水中。滤网下,茶水清澈,在玻璃的折射下,散发出迷离的光。在滤网的隔离下,人们总能饮到清澈得不含一丝杂质的茶,细细品味茶的芳香。如同饮茶一样,生活中很多现象也都需要滤网。美国思想家、散文家爱默生曾说过:“思考是行为的种子。这句名言简明扼要的阐述了思考是行为的指导,从而决定你做事的方法和效果。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并不是单凭直觉和前人经验就可以解决问题,很多时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多思索,善思考会让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变得简单。正如甘必大所说的一句话一样:“不善思索的有才能的人,必定以悲剧收场。“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是成熟、负责的表现。古人所讲的“三思” ,从字面上看是“三”,但并非仅指是一定要三个思,这“三”是泛指多思考、善于思考的意思。尽管“三思而行”不同的是在最初就有意义理解上的不同倾向,孔子针对季文子“三思”确实是持反对态度的。但“三思而后行”也是当时人们对季文子的称诵。我理解这“三思”,至少应当是要辩证地思考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要弄清楚思考的是什么。也就是对该事物进行定义、定性和定位分析,弄清楚该事物的存在方式。能够对事物的结构、矛盾、联系、过程做出具体分析,进而对它的存在本质做出科学判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近视”和“远视”都不好,“朦胧”和“眯盹”也不可取。原则,要强调高度,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那种高度。有了原则,找方法干事情的时候就不会畏手畏脚。方法,要强调可行,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可行性方案。要思考有没有利?有利益的事,就行;没有利益的事,就不要行。当然,这有利益,指的不光是自己,也包括别人的和大家的利益。只要看准了的有利益的事,特别是对别人和大家有利益的事,就要干,而且一定还要干好。 在“行”之前,做到胸有成竹。犹如:清代儒将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诗句:“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这24个字浓缩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学会“换位思考”以及权衡弊端。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你我他,代表了看问题的角度——你(对方)、我(己方)、他(旁观者、第三方)。通俗的讲,就是“换位思考”。如果我们能从三个角度都思考到了,就可以行动啦。我们在思考问题时,都要思考有没有弊?有弊的事,就不干;没有弊的事,才可以干。同样,这个弊也不光是指自己的,也包括别人的和大家的。只要看准了,有弊的事,尤其是对别人和大家有弊的事,就不干,而且一定要坚决不干。其三,把握时机,准确出击。 “三思而后行”对问题的完美解决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这个快速多变的社会中,稍一犹豫,时机会在瞬间错失。有的时候考虑得太多也是不好。前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是第一个混血种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也是第一个混血种人国务卿。不同于一些纸上谈兵的政客,作为一个越战老兵,深深的知道士兵的血泪,知道军事必须服从政治,知道军队的最终使命是缔造和平而不是一味追求胜利,因此在火神派成员中成为相当另类的“鹰爪黑鸽”。两次伊拉克战争的成败使人越发认识了他的人品高贵和战略远见,他任国务卿时支持率曾高达80%以上,远高于奥尔布赖特、赖斯和希拉里。他曾经讲过的:在作决策的时候需要在掌握40%至70%信息的时候做出你的决策。信息过少,风险太大,不好决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对手已经行动了,你就出局了。三思而后行”与快速地把握时机并不矛盾,做事情要学会把握时机,同时在决策的时候还要多去思考。这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成功的彼岸,立于不败之地。其四,三思之后的行动。三思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三思以后的行动。三思而后行虽然说要小心谨慎,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但是过于小心会导致其他人认为这是犹豫不决。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恶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事物运动发展是矛盾运动的结果,所以事物总具有两面性,既对立又统一。三思就是矛盾的统一,统一了以后又是矛盾,如此永远搞不完了,也下不了结论的。做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与可靠 性,考虑的方面越多越好。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只是一味地思考,整天思过来,想过去,就 会越想越糊涂,整日昏昏沉沉,不见具体行动,也不敢行动。像这样,过于细心的话,有时会 丧失机遇,误了大事。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逆主流而动,发现了细胞最重要的循环过程之一———被管制蛋白质的退化,阿龙·切哈诺沃和卡斯比都是阿夫拉姆·赫什科的学生,一个天天做实验,另一个则埋头思考。 7年后,勤于动手的 切哈诺沃与自己的导师赫什科联手在美国最权威的《全国科学院学报》上连续发表了两篇关于 蛋白质降解研究的文章,并于 2004年荣获诺贝尔化奖, 而另一个总在思考的卡斯比,却一事 无成。赫什科感慨万千:“ 凡事要三思并没有错,但我认为比三思更重要的是三思而行。 ” 的确, 一个只是一味思考而不行动的人,他也许品尝不到失败的苦涩,但同时他永远也享受不到成功的甘甜。寻求"三思而后行"与积极行动的平衡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妥善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更为圆满地笑对人生。当然,“三思而行”也有一些例外。科学界的一次次重大突破,极少为“三思而后行”。久负盛名的伽利略,大胆尝试,推翻了两千多年的错误理论;名垂青史的李时珍,为造福与人类,大胆品尝数百种不知药性的草药;举世无双的爱迪生,大胆的创造了一千多种新物品,成为了人人皆知的发明大王。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若是被经典力学所束缚,绝不会成绩斐然。这是创举,是伟大的构想,尽管不知对错,先行再说。透过反复的经验积累,思想会扎根于人们的脑中,深入为观念,甚至直觉。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便是先民们行于耕而后总结出的规律结论,不需深思,对庄稼已有分寸;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商品的价值波动,也并非我们所思出,只但是日积月累的行进之后为我们所发掘,构成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古人有“三思而行,再思可矣”之说,实际上,光“三思而行,再思可矣。”是不够的,在三思之后,还要具体去实践以观察真实效果,这也就是说,我们绝不可以听说一件事情就立刻不加思索地去办,而必须要加以认真思考和实践,但同时,又不能听到以后,马上就轻易地否定,认为虚妄不实,不去予以处理。如果在三思以后觉得没有道理,并且实际去做,也还没有行通,这时都不能马上丢掉,而要进一步去挖根究底。三思而后行,是指一种做事风格。特定的做事风格在特定的环境下可褒可贬。赵括纸上谈兵,会思而不行,则浅;由也兼人,会行而不思,是莽;三思而后行,则怠,行而后三思,可谓智人。总之,“三思而后行”,决不是一句空话,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三思而后行”,这话好说,要做到三思而行也并不难,但真正要做好,还是比较难的。大凡人都有脑子,遇事都会思考的,关键是看你怎么个思考法,思考得正确,行动就正确,思考之错误则失之千里。正确的思考反映一个人的为人,道德水准;理论水平,人生经验,见识见解与思辩能力。正因为难,古人才告诫我们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这是古训,也是真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思而后行是一种忧患意识。这句言论来自古人总结,放在当今时代仍非常适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