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自学的根本?

(梁漱溟所写:行其所知。张建安拍摄)

梁漱溟幼时颇“呆笨”,可后来靠着自学成为中国一流的人物。

那么,他是怎样通过自学,转化呆笨而为智慧?

这里面的根本要素在哪里?

对此,梁漱溟的答案是:“向上心是自学的根本。”

我们小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就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也天天唱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歌词。这里的“向上”其实就是“向上心”。

可是,如果只是成天口头上念“天天向上”,却不真正地入心,不转化为实际行动,不能持久,这样的“天天向上”也便没什么效果了。

梁漱溟幼时,“天天向上”的歌曲还没有出现呢,但他却从周围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中这样一种素质。

他的父亲梁济和一位叫彭翼仲的父执,都是心忧天下并付诸实践的人物,都是敢以生命为代价追求真理的人。他的母亲也是一位“温厚明通”、善良而有主见的人物。这些人的人格感召着幼年的梁漱溟,使他从小即有大志,萌发了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晚清时期,整个国家饱受外来耻辱,处在危急关头,急切地需要有识之士奋起救国。于是出现了近代史上一浪接一浪的社会改革。梁漱溟处在北京这样的知识分子群体集中的环境中,很早就意识到:“世俗之人虽不必是坏人,但缺乏眼光见识那就是不行的;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

有了这样的心理,他虽然只是一个小孩,但“自己总有对自己的一种要求,不肯让一天光阴随便马虎过去”。

“常有自课于自己的责任,不论何事,很少需要人督促……十岁时爱看《启蒙画报》、《京话日报》,几乎成瘾,固然已算是自学,但真的自学,必从这里(向上心)说起。所谓自学应当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

生活上有自强心,便知道自爱,出现不良习惯时也能努力克服。身心由此健康,“胸中恒有一股清刚之气”,

由此,虽然幼时呆笨,但终究能脱去呆笨的外壳,展现其大智慧。

对此,梁漱溟总结道:

我自幼呆笨,几乎全部小学时期皆不如人;自十四岁虽变得好些,亦不怎样聪明。讲学问,又全无根底。乃后来亦居然滥侧学者之林,终幸未落于庸劣下愚,反倒受到社会的过奖过爱。此其故,要亦不外:

一、由于向上心,自知好学,虽没有用过苦功,亦从不偷懒。

二、环境好,机缘好,总让我自主自动地去学,从没有被动地读过死书,或死读书。换句话说,无论旧教育(老式之书房教育),或新教育(欧美传来之学校教育),其毒害唯我受的最少。

总之,向上心是自学的根本,而今日我所有成就,皆由自学得来。

这里面起码透露了两点。

一、梁漱溟的学习是非常有恒心的——即从不偷懒。这一点,那些被动求学的人很难办到。

二、还透露了梁漱溟“没有用过苦功”。这与“不吃苦中苦”的古训以及现在社会教育子女、学生苦读的现象很不相同。其实,苦与乐是相对的,困难与轻松也是相对的。大家都在一个地方学习,如果怀着兴趣去学,很快就学会了,何必苦学。如果没有兴趣,或兴趣很小,效率自然很低,那就真成了苦学了。再换个角度体悟,便会明白:苦与乐,只有自己更明白。譬如一个人长时间专研或学习文化、传播文化,外人看他起早贪黑很辛苦,可是他是因为自觉主动去做的,倒也不觉得苦了。有时候反而觉得外面的人为眼前的利益,不惜挖空心思,勾心斗角,他们才更累呢!

这或许可以为现在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要培养孩子持久的向上心。

而且,这个向上心,与家长的潜移默化至关重要。

有了这样的向上心,一辈子的幸福便能很好地奠定起来。

有了这样的向上心,遭遇巨大困难时,也能坦然地面对,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1966年,梁漱溟在被红卫兵抄家甚至被罚跪的情况下写信给毛泽东,称:“此番抄家,一切文稿(已完成的,未完成的)全被收去(似有被毁的)。假如在或斗或批之后,不发还此书稿,即不可能续写,无异乎宣告我的死刑。盖人生一日,必工作一日;工作必是从其向上心认为最有意义的工作。人的生命是与其向上心不可分离的;失去意义的生活,虽死犹生,生不如死。”(《梁漱溟书信集》P17)在当时那样艰难的环境下,梁漱溟泰然处之,8月24日被抄家,9月6日即操笔为文,写出《儒佛异同论》。

梁漱溟总结“向上心”对他一生的根本影响时认为:

向上心驱使他一辈子都在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上追求不已。

向上心已内化为他的生命力,无法分离。

如此,“向上心”不止是自学的根本,也是如何成就真正人才的根本,关乎一个人终生的幸福!

“向上心”还令我想到古人的另外一些话,录于其下。

其一出自《诸葛亮集·诫外甥书》,曰:“志当存高远。”

其二出自《论语》,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其二出自《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