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开学后,家长“自以为是”的关爱模式又即将开启,这样真的对吗?
春节期间不少孩子都玩“野”了,无法迅速的投入到新学期正常的学习状态之中,假期作息的不规律,也让孩子开学后的生物钟无法迅速归位。家长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所以不少家长就开始给自家孩子讲起了大道理,和自己的“人生经验”,开启了“自以为是”的关爱模式,可殊不知这样的教导反而会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不好的影响。
对“家长”生出坏印象
但是家长也有家长的苦,家长也会有家长的委屈,家长经常做的一件事叫做“好心办坏事”。此时,我们需要审视和检讨自己,是否吃力不讨好,好心办了坏事?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和教育中,我们也一定要谨慎家长的高姿态的自以为是。
自以为是的心理基础
1. “我说的都是对的,你说的都是错的”
在与孩子的沟通教学中,家长往往不能做好一个观察者或者倾听者的角色,在孩子还没有描述完事件或者感觉体验后,便草草对事件定性或者做结论。在中国,有句话叫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要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要多”,其实不见得,一个成人吃过的盐未必比一个孩子吃过的米多,一个家长走过的桥也未必比孩子走过的路多,而且你吃的是盐、孩子吃的是米,你走的是小桥流水,孩子走的是羊肠小道,风景自然不同,每个人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感觉到的自然不同。
当我们与孩子沟通时,请放下家长的威严,请亲近孩子,像个朋友一样,有商有量,去了解,去倾听。不论多小的小孩子,他都有自己的坚持和执着,都有需要自己捍卫的“我认为”。
2. “我做的都是为你好,你做的都是瞎胡闹”
当然,作为家长,尽可能地对孩子好,甚至有时会牺牲自我对孩子好,这是天性使然。有时家长自己都会被“为你好”三个字而感动,“为你好“成为家长一切决定的最佳理由。
但家长通常会忽略一点:孩子的年龄越大,参与意识越强,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成熟度听取他的合理意见。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变立马变成大人的,一个人从孩子成长为大人,正是因为他做了很多胡闹的事情,在胡闹中一步步总结经验,一步步迈向成熟。当然,家长说的并不是没有道理,家长可以与孩子分享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帮助孩子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各种方法的利弊,但不要用简单的指令去制止或呵斥,不要以爱的名义去否定孩子的思想和选择。请记住: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他是通过试错和经验学习来求知和成熟的。
教育的过程并不是争辩输赢,一分高下,教育是可以“讨价还价”、“换位思考”、“有商有量”的,不要跟孩子说绝对的话,比如“你这样做是绝对不允许的”、“这条做不可能会成功的行”、“你这样无疑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这样绝对的话语背后是绝对化的思维,这样的思维方式本身就不利于培养孩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事都要避免绝对化,任何话语都有留有余地,这才是一种有智慧的沟通方式。
孩子注意力和多动问题,你自以为是了吗?
注意力是孩子学习的先备技能,孩子的注意力和多动问题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问题了,那在这个话题中,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抛除自己的既定印象,帮助孩子呢?
1.目标不宜太高
我们给孩子设计目标时,有一个“最近发展区”,也就说我们设计的目标必须小而精准,是孩子稍微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对于孩子的注意力训练也同是如此,例如,孩子目前只能安坐5分钟,那我们设计的短期目标可能是6分钟或7分钟比较适宜,而不是30分钟甚至有些课是40分钟,六七分钟我们就带孩子做一个小活动,一点一点帮助孩子提高专注力;如果孩子能听完5页绘本,那我们下一步的计划可能是6页绘本。不要想着一蹴而就,每一步都稳稳地走过去,才能走得更快更远更坚定。
2.家长以身作则
大部分注意力训练均可在日常生活环境下进行,这需要家长提供良好的示范环境。比如,当我们要求孩子独立完成一个绘本阅读时,那坐在一旁的我们也要尽可能地去专注完成一件工作,比如读一本书、写一段观后感、列一张购物清单,亲力亲为为孩子做示范,孩子通过“榜样学习”可在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良好的习惯。有些家长在读书的过程中,可能会接听一个电话、刷一会朋友圈、吃一口小零食等。在孩子的眼中,大人的行为都是允许和合理的,所以会进行自发模仿,从而引发注意力的问题。
3.激发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
孩子到一定年龄阶段后,已具备一定的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能力,家长可为孩子准备一个行事历,与孩子共同商讨行事历中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时间,调动孩子参与的兴趣,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力。比如,上午九点到九点十五分,打扫房间卫生;九点二十至九点五十,完成手工作业,九点五十至十点,准备第二天上幼儿园或上学的物品。让孩子知道在哪个时间段自己应该做那些事情,进行提前预告,也会大大地增强孩子的参与动机,帮助孩子更好地管理自己。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几个家长提出的小问题对今天提到的知识点进行一下巩固吧~
答疑环节
老师您好:
我家闺女现在9个月了,从出生开始就一直特别好动,不停地动、特别的不老实。从来不会自己玩着什么玩具,如果大人在旁边陪着,看到新鲜的东西会玩上一小会。我一直怀疑是不是多动症,而且怀孕时胎动特别多。我知道多动症的典型特点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到六岁以后才能确诊,但是我还是担心我家孩子会有多动症。
家长您好!问题中提到9个月的婴儿特别好动,不会玩玩具。因为孩子年龄还小,所以医院不会做出诊断性的建议,您可以运用一下几个方法来缓解一下孩子多动的问题。
1. 9个月的孩子日常饮食中应该有补充辅食,首先要排除一下辅食中是否有口感偏甜的食物,甜食的食物可能会让婴儿比较兴奋,产生多动的表现。我们每天也可给孩子做一些身体抚触,满足孩子小运动或延展身体的需要,让孩子的身体状态更舒服,以正确的方式增加孩子的活动量,减少孩子自主产生的多动行为。
2. 孩子多动的时候,大人不要着急或慌张,比如孩子一开始动个不停,大人就立马过来抱抱或者陪孩子玩。9个月的婴儿,虽然语言能力有限,但孩子已经具备了很多社会情感和关注。如果婴儿不能表达,那么他可能会采用晃动双手双脚、头部或者身体来吸引父母的关注,采用这种方式来邀约父母陪伴自己。所以孩子一动起来,在安全的前提下,父母要避免,孩子一多动自己就出现的情况发生。这类的“多动”就好像婴儿的啼哭一样,成为了他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方式。
3. 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可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产生互动,如用丰富的表情逗弄孩子,抱着孩子抓悬挂的娃娃,让孩子触摸各种不同材质的物品,如刷子、豆子,听不同的声音。每天有大量的感知觉体验活动,在帮助孩子认知世界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孩子活动的丰富度,换一句话,就是不要让孩子自己闲着,我们来设计、引导和实施孩子的活动内容。
老师您好:
老师您好,我家孩子说话晚,3岁以后才会说四个字以上的句子,现在孩子快4岁了,可以跟他问答,还不能开放式聊天,父母属于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人,请问怎么提高孩子的表达、交流这一方面的能力呢?
家长您好,孩子的语音发展相较其他能力,有一个黄金发展期或干预期。那语音行为很复杂,有很多要素。如仿说能力、命名能力、提要求能力、对话能力。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和父母进行开放式聊天,那前提是孩子的命名能力(比如命名物品的名称、特性、类别、功能;命名活动、场景、职业等)有大量的积累,如果孩子的命名能力存储不够,就会产生聊天聊不下去或者聊的深度和回合数不够的情形。还要鼓励孩子多多提要求,物品的要求、活动的要求都可以,鼓励孩子自我发起跟人的对话,每天提要求的频次一定要到够,要到比较多的水平,才能渐渐培养孩子主动对话的欲望。
如果孩子目前会说四个字以上的句子,家长不妨拓展孩子的命名和提要求的数量和范围,这样日后的对话才会有动机和积累。
问题中还提到父母的个性,可能不善表达,我们跟孩子对话的时候,并不需要大段大段的内容,相反,和这个语言发展段的孩子做游戏、讲绘本时,我们的语音要尽可能地丰富,变化词句,变化句型,声调有趣,声音夸张,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语言的趣味,才会让孩子更愿意参与到我们的语言游戏中,才会激发更多的对话。
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就是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平静和喜悦的过程。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心量拓宽的过程,所以家长小小的改变,孩子就会有大大的不同。
本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