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接受“被拒绝”?!如何教会孤独症孩子协商谈条件?
集结众力,护航星宝成长,《星宝蓝书包孤独症公益项目》特别策划#专家在行动#大型线上科普活动。
我们将围绕疫情应对方法、家庭干预策略、如何延续训练效果等内容给出专业指导建议,开启科普专栏,让大家每天在家就能得到专家们的指导!
作者 / 程霞
编辑 / 嗨脑仁
孩子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想要或不想要某样东西、不想听从大人的安排、不想被大人拒接等等。
大人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要求:想要孩子快速完成洗漱、吃饭等常规安排,想让孩子乖乖配合完成计划中的练习项目,想要孩子在家里规规矩矩的不要捣乱等等。
看,这就是人性。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而且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他们的语言、社交情感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使得他们的需求会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与此同时,也会产生很多不合理的要求。
在上期的居家干预科普中,我们介绍了《孩子孤独症孩子的欲望就像一个无底洞?9招教你巧妙拒绝不合理要求!》
但有个残酷的现实是,不管家长怎么做,有些孩子始终无法接受拒绝,很容易情绪失控和爆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教会孩子容忍拒绝、教会他们协商谈条件——
首先,我们要明确:容忍教学不等于苦难教育,更不等于惩罚孩子。
1. 在拒绝之后陪伴孩子一起面对
拒绝孩子之后,不要让孩子独处。
一是为了避免由于情绪难以消化而带导致的问题行为、甚至是危险行为的出现;二是为了增加孩子的支持感,避免孩子感受到冷落和忽视。
2. 从容忍度更高的项目开始练习
在教授容忍技能的时候,我们不要从最难事情开始介入,而是从他较易忍受的活动或要求开始。
容忍技能,是孩子一生的命题。除了容忍拒绝,小朋友们还需要容忍很多东西:
容忍强化物延迟给予
容忍强化物的变化
容忍失去
容忍输
容忍他人的要求、学校和社会的要求
其中:
1)容忍强化物的变化
【第一步】
等待儿童提出一个偏好物/偏好活动的需求
【第二步】
立即对儿童说“现在没有A(目标偏好物)了,但是有B(次等偏好物)。”
【第三步】
如果儿童保持冷静或者没有发脾气,立即提供口头表扬并把B给儿童。
如果儿童发脾气,不提供任何的偏好物和口头奖励。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特别留意儿童的危险行为,
如果儿童做出危险行为,立即进行肢体阻断,并且避免给予眼神关注和口头关注。
2)容忍输
很多中高功能的孩子进入到幼儿园以后不能容忍“输”这件事,一定要当第一名。因此,容忍输的技能也是需要从小开始培养的。
【第一步】
将儿童喜欢的游戏按最无可能输至最有可能输的顺序进行排列。
【第二步】
提前预备强化物,比如小饼干。在游戏结束后,每个人都可以吃到小饼干。
对于不能容忍输的孩子,他可以吃到更多份量的小饼干。
【第三步】
教授正确的应对输的行为和方式,包括管理嘴巴、肢体和情绪。例如:儿童可能对其他的游戏同伴说“你太棒啦!”、“太厉害啦!”。
并且,在说之前提醒儿童他即将可能获得的奖励。
【第四步】
在平时时经常练习游戏,最好是每天都能练习。
你可以先选用一个孩子最喜欢的游戏作为开始项目,或者选一个他并不太在意输赢的项目。在游戏开始前再次复习当输了以后应该如何表达,并提醒儿童奖励物。
【第五步】
随着儿童的进步,可以逐渐尝试更有难度接受输的游戏。
容忍练习可以从平时的小事件开始进行尝试,并且,当孩子面对拒绝之后,我们可以教他把注意力转向对自己情绪的复盘,以帮助他更好地接受拒绝。
听到“不”后,我可以这么做——
有时候爸爸妈妈会对我说“不”,我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我不能决定爸爸妈妈怎么做,但是我可以决定自己怎么做。当我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我感觉xxx(生气?烦躁?伤心?)
(这是在教孩子面对被拒绝时的负向情绪,发展情绪区辨能力)
当有人跟我说“不”时,我还可以做一些其他事情让自己感觉舒服一点。我可以做点其他的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比如:溜达溜达、安静地坐一会并且深呼吸、把我的感受说出来。
当有人跟我说“不”时,我要把我的小手小脚放好,控制自己,这样我会很安全,大家也会更加尊重我。
有时候孩子起初提出的要求确实不那么合理,但是如果他非常想要这个东西、或非常不想做什么,如果他能提出一些条件来与家长商量,那么他当初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很有可能变成合理的。
例如,孩子晚上想吃糖,但我们都知道晚上吃糖对牙齿不好,通常会拒绝孩子的要求。
但是此时如果孩子有更棒的做法、更有动力去完成一些平常不太可能做的事情以换取糖。
那么,这其实是个很棒的行为,因为他在动脑筋进行协商和谈条件。
问题解决的思维:
询问达成的条件:我要怎么做才能吃到糖?
询问交换的条件:我可以做一些事情来交换糖果吗?
询问其他的选择:那不能吃糖,我可以吃点别的吗?
生活中最难的事情:孩子的需求和妈妈的需求都合理?应该怎么办?
案例分析:
小丁是一个18岁的男孩,他是一名高功能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小丁非常希望自己能够考入南京大学,但是自己的学业能力还有很大差距。
小丁非常担心自己上不了大学,为此小丁近期的心情非常地烦躁和焦虑,每天都对妈妈发脾气,大吼大叫直跺脚。发完脾气后,小丁会说自己舒服了。
小丁的妈妈来求助,表示自己和小丁爸爸都要崩溃了,她跟小丁沟通过希望他能够接受心理咨询师的服务,自己不想再成为情绪垃圾桶了,可无论她如何拒绝小丁,小丁都不能控制自己每天有意识地对妈妈发脾气。
在这个案例中,很明显,小丁发脾气的要求和需求都是合理的,因为他确实感觉很焦虑,但他生活周遭又没有其他朋友,所以他想对妈妈发脾气,而且从小到大都是这样的模式和循环。
但是对于妈妈来说,她不想再当小丁的情绪垃圾桶了,那么他拒绝小丁的要求也是合理的。
小丁的需求是“发脾气”,之前他的发脾气行为非常高频,所以我们的目标不是让这个行为降到零,而是让他变成低频的行为,只要控制量,小丁是能够慢慢接受的。
同时,我们了解到小丁的偏好活动是存钱,所以我们设计了特权卡,正面是“生气”二字,反面是“100元”。
规则:
每周一早上小丁向妈妈领取2张生气卡。
如果小丁压力大想发脾气,需要拿1张生气卡找妈妈。
先把生气卡交给妈妈,再开始发脾气。
没有生气卡的话,小丁可以拿自己的钱给妈妈。
如果既没有卡也没有钱,那么妈妈可以直接把房门关上,拒绝他发脾气。
周一早上小丁可以拿剩下的生气卡和妈妈兑换钱。
后来妈妈向我们反馈,小丁发脾气的那天,他只是拿了一张生气卡去找妈妈说他很想发脾气,然后稍微发了一下就结束了。这时,小丁感到很懊恼,觉得自己浪费了一张卡、失去了100元,他觉得自己不该发脾气。
慢慢地,小丁发脾气的行为消退得很快,以前可能每天要发生2-3次,现在降到了一周一次。
这样的策略介入,实际上是平衡了两个人的需求:既在一定程度上拒绝了孩子,又满足了孩子。
使用特权卡的注意事项:
找准孩子的强化物
该强化物的效能>家长希望拒绝的事项的效能
该强化物的合理性>家长希望拒绝的事项的合理性
掌握特权卡的数量
如果他的需求比较高,密度比较高,那么一开始你给的数量可能要多一些,然后再逐渐减少。
提前和孩子说明规则(口头/书面)
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