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夜话】张士勤:镇原锅盔馍的由来

镇原锅盔馍的由来

文/张士勤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黄河流域的茹河之滨,每年在麦收之后,有一个外爷给外孙家送锅盔馍的习俗。
        麦子刚刚收完,当外爷外奶的便急急忙忙把麦子晒干淘净后磨成面粉,取头茬精粉,烙成又厚又白又酥的锅盔馍准备给外孙家送。
       既是风俗习惯,便就有那个既定俗成的规则约定。于是,在农历五月的乡村小路上,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一轮火红的太阳火辣辣地照耀着茹河川道,路旁的石头、树木、农舍、花草、麦茬地,到处都泛着刺目的阳光。五十开外的农村老汉,头戴一顶麦秸杆编制的新草帽,戴着一副茶色石头眼镜,肩膀上搭着一条羊肚子的毛巾,穿着一身暂新的白粗老布衫子,黑粗老布裤子扎着裤腿管儿。他微微地驼着背儿,肩上挑着一根黑红色的粗扁担,扁担的后半截上挑着一个大红布的包袱,里面裹着圆圆厚厚的大锅盔馍,他用一只粗老茧手搭在扁担的前半截上,另一只手捏着敞开的襟角儿,不时地用那羊肚子的毛巾在额头上抹一把三绺四行的汗水,黝黑平静的脸上却掩饰不住开心和无限的喜悦。热情的阳光便把他肩挑锅盔扁担的影子投射在了那条羊肠小道的山路上,并随着他的脚步一前一后地跃动着,好像正在演出的秦腔眉户牛皮人人的皮影戏。
对于这茹河川乡村送锅盔的这种风俗的由来已久,虽然无确切史料去考究,但可以肯定,其由来缘由肯定应该与过去人们的生活叫苦,缺吃少穿有关的。这一点可以从送锅盔的时间,(正好是青黄不接之际)。特别是送锅盔的形状,锅盔送到女儿家之后,还要分享给左邻右舍的亲友邻家等事实就可以看出。从时间上看,送锅盔是在新麦收割了之后。这就充分说明了应该是新麦磨的头茬精粉做的。在那时的农村,家里一年的口粮一般都是接济不上新麦的,甚至不少人家都等不到过年,农村人俗称''青黄不接''。所以,用新麦面烙锅盔饼子送外孙子家,一是对丰收的庆贺和分享;二是让亲人们知道庄稼汉日子过得滋润,至少不愁吃穿。如今的农家人哪一户没有存款、余粮?!但人们还是年复一年地沿袭着悠久的风俗习惯。从锅盔的形状来看,讲究个越厚越大越好,一般有一柞(约5寸)厚,锅盖那么大,而且是圆圆的整个儿送过去。不切不分割开来方便带送,显然是取阖家团圆美满之意。有一种说法,“家合万事兴”。越大越厚则能寄予娘家人对女儿、外孙子们的亲和爱,同时也有担心外孙儿们饿着的含意。不过,要把又厚又大的埚盔烙熟,而且不焦不烂,酥香可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得有点技术才行,比如要用酵面,硬面要用木杠反复挤压。这里的农村还有一句俗语:“打倒的媳妇揉到的面”。用文火,所和的面质要硬软适度,在锅里烙的时候要把握好时间、火候,多次翻动等等。
       锅盔送到了女儿家,女儿连忙给父亲打洗脸水,倒茶递烟袋,做饭炒鸡蛋擀长细面。之后,就忙活着用锋利的切面长刀切割大囫囵锅盔了。站在一旁的孩子们早就急不可待了,他们欢呼雀跃,跃跃欲试地争着要吃,女儿手上在用力地切着锅盔,嘴里则呵斥着孩子们不要着急,当心刀伤着了手指。而外公呢,则坐在炕沿边上,笑呵呵的看着外孙儿们猴急的样子,开心极了。待到女儿把切成块的锅盔送给亲戚邻居时,则迎来了一张张欢欣的笑脸,一声声感谢的话语。
如今,茹河之滨送锅盔的习俗依然沿袭着。不过,乡村的羊肠小道早已经很少见了,现在全是宽阔的水泥大道二级公路。即使相隔一二里地之远,舅家人也是开着小轿车去送锅盔馍。现在村里会烙锅盔的人却非常少了,一般都是图省事,去蒸馍店里面买现成的。但是,不管送锅盔,烙锅盔的形式怎么变化,其中所包含的浓浓亲情大爱和对丰收喜庆喜悦的分享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
      写完这篇随笔文章,不妨再附一首茹河川的山歌民谣:
麦收忙罢走亲戚,
扁担红布包锅盔。
不怕炎热汗流背 ,
闪着担儿心里美。
心里装着咱闺女,
唱着小调不知累。
一股亲情装心里 ,
丰收喜悦共分享。
芝麻开花节节高,
全靠党的好领导。
千恩万谢共产党,
高歌猛进奔小康。
作者简介:张士勤,笔名,介非,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开边镇兰沟自然行政村张沟村人。

           责任编辑:施静云

           终审编辑:寂 石

           排版制作:丁  村

“回不去的乡愁”

全国图文征文大赛通知

乡土,乡音,乡情。乡土是我们的根,乡村是我们的魂,乡情是我们的梦。乡土文学是一切文学的源头,是文学之根。

如果说文学是漂泊游子的人生驿站,那乡土就是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宁静港湾。纵观文学史,乡土一直是正统文学即主流文学的书写题材。古今中外,概莫于此。就中国文学而言,无论文学起源的诗经,中兴的唐诗宋词元曲,还是明清的小说,都深深地打上了乡土文学的烙印。至于近代,乡土文学成就更加斐然,一个个巨匠级的优秀乡土文学作家,一部部优秀乡土文学巨著的诞生,独领风骚,主宰了近千年中国文学史。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名著,到近代乡土文学的繁荣。从沈从文的《边城》巴金的《家》,到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再到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贾平凹的《秦腔》,一代代杰出的乡土文学作家为我们矗立一座座乡土文学丰碑。

当今社会,文学被边缘化,商业化,中国农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阵痛。城镇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发生了越来越剧烈的矛盾冲突。城市扩张,持续高涨的打工潮;移民迁徙,候鸟般的飞来飞去,使所有的人都成了没有根系的浮萍。“回不去的乡愁”,一谶成真,“乡愁”成为一代代城里人永远想圆都圆不了的梦。

“回归乡土”,让文学慰藉孤寂的灵魂,让艺术温暖落魄的梦乡,为此特主办“回不去的乡愁”全国性图文征文大赛。现将在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参赛人员 作家、诗人,画家、摄影家、乡土文学社会员,以及广大文学、美术、摄影爱好者。

二、作品征集

1、时间 2021年7月2日至12月30日

2、征文内容以农村题材为主,兼顾都市乡愁情怀。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散文、故事、传记,特别关注老照片、村史、家族史和打工笔记等非虚构作品。图文作品:含乡村、乡情、乡音和乡愁元素的美术摄影作品。

3、来稿请注明“回不去的乡愁征文“字样,发至359880941@qq.com邮箱。凡是没在公众号发表过(含自己的公众号)的注明为“原创作品”,择优在《乡土文学》平台发表,然后参赛。已经在公众号(含 网站)发表过的作品,请注明发表时的作品网址链接,直接参赛。

三、奖项设立

特等奖1名 奖价值600元《乡土文学丛书》和期刊一套,授于“乡土作家”“乡土诗人”“乡土画家”“乡土摄影师”等荣誉称号;一等奖3名,奖价值400元《乡土文学丛书》和全年期刊一套,免费吸收乡土文学社长期会员;二等奖6名,奖价值240元全年期刊一套;三等奖9名,奖价值120元期刊2本。所有获奖者均发荣誉证书,获奖作品在《中国乡土文学》大型文学期刊公开发表,图片作品在期刊封面封底封二封三发表。该刊由乡土文学社和《今古传奇》强强联手,联袂打造。刊号ISSN 1003-3327 CN 42-1050/I 邮发代号38-83 。发表作品,可作为加入省市级作家协会的重要依据。

四、比赛程序

本次大赛分征文大赛和专家评定作者综合素质展示两个阶段。  

1、征文大赛:一个作者可同时参加多项比赛,但同类作品只许投稿参赛一次,请慎重投稿。

1)初赛:编辑按投稿顺序,遴选100件优秀作品入围参赛,通过评比选出50人进入复赛。

2)复赛:从初赛结果中选出40名作者参加复赛,通过评比选出30人进入决赛。

3)决赛:从复赛结果中选出30名作者参加决赛,通过评比决出获奖等级和名次。

2、专家评定和作者综合素质展示

1)专家评定:组委会随机聘请10位专家给决赛前30名选手打分,给出名次,写出评语。

2)作者综合素质展示:决赛前30名选手,在平台发表自己的作品专辑和专家、文友的评论文章,引起广泛关注,组委会将其作为决定名次参数。  

五、评比规则

本次大赛以作品质量为主,阅读点赞打赏为辅。由各门类专家、乡土文学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编委会编委和编辑部编辑,共同组成评审小组。最后确定名次,以无计名投票形式,胜出,保证公平公证。

六、其他事项

1、本次大赛寻求合作冠名企业,有意者直接联系主编,微信号damo359880941。

2、本次大赛取消稿费,所有打赏用评奖、发奖、出刊成本。

3、本次大赛如果争取到赞助商或部门经费支持,将发放与奖品同等额2至10倍数量的奖金。

大赛组委会

2021年7月2日

征稿启事

公   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