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红妆,翻翠盖:一组红荷图送清凉!
.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李商隐
夏日赏荷,是必不可少的,赏荷画,也是必须的,今天分享一组现当代名家笔下的红荷图。
齐白石 红荷
此图作于1950年,乃齐白石“衰年变法”后形成之墨叶红花风格。作者以泼墨大写意绘大片荷叶,篆书浓墨写叶脉,笔墨气息浑厚,墨色变化微妙,富有凹凸立体感。大叶结构舒展,伸向画外,拓展了空间,虽占据画面大部然并不觉堵塞,反而使人想见荷色满塘之胜景。荷叶后一红色荷花探出,红荷虽小,却能引人注目,以荷叶墨色为衬,愈显娇艳。荷色之美,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荷花前面一莲蓬,大圆盘之中绘七个小圆形子粒,笔法简练稚拙,赭石设色,似感莲子成熟之芬芳气息。整幅画面墨与色之运用醒目、古朴而高雅,浓墨与深红并置,具中国古典审美意韵。
齐白石擅长以金石篆籀、凝重朴拙笔法入画,以平正出奇之章法构成画面,此图主荷秆以大篆笔法由右下斜向左上书写,用笔稳健有力,后面花茎顺势向右上倾斜,二者形成全图整体动势。下部小荷叶小篆用笔,交织穿插,乃丰富画面构成与完善空间关之重要元素,塑造出荷塘中立体空间。
右下角“T”形小荷正好包裹主荷干之尾端,似有将氯息包涵之意,使之在画面中回环流转。全幅以金石书法用笔与颇有韵律之章法布局,使观者感受到荷塘中形象鲜活之生命力。
齐白石 荷花蜻蜓
潘天寿 红荷
潘天寿故居位于杭城一名为“荷花池头”的小巷巷口。据说,这条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巷子,曾经真有一个种满荷花的大池,因着了几次大火,池子也就无迹可寻了。不知潘天寿居住于此时,是否曾有开门荷花即入眼的艳福。就算没有,故居附近的西湖总是不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意景致。也因此,他一生无数次为荷花传神写照。而这幅1966年的《红荷图》,或许是其有生之年最后的荷花图之一。无论是在构图、落墨、着色,还是赋诗、题款、画印上,它都有些颇值得一提的巧思妙构。
在构图上,墨叶为主,而花为次。这样的特别营造显然将荷叶视为“月色”和“不见”的物化载体,而荷瓣则是作为“花光”与“月色”相映成趣。大片的墨叶占据画面底端,形成往左下方发散开来的大面积布黑;一朵荷花从墨叶的掩映中只探出小半截,与一旁的短茎半梗一起向右上方斜出,围住了占据画面中心的三角留白——恰似泻了满塘的月色。满幅皆是大大小小的三角觚,无论是留白、还是黑实之处,形成主调明确、富有节奏感的有机组合。甚至连荷花的盏瓣亦是由不同的尖尖角(天然的三角觚)组成。这一“三角觚”的美学原理,与黄宾虹的“不齐弧三角”理论如出一辙,然而在实践上,潘显然要比黄执行得更为彻底些。
其二,潘天寿的题款书法,掺含了更多的画意。在这幅《红荷图》中,每个字的书写都被视作一幅花鸟折枝穿插的构图来对待,它们对画面的平衡、对称或倾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一”字特别加长,跨越两个间距,不仅仅在视觉上出奇制胜,更像一座桥梁,或是一个暗示,架起了“月色”与“不见”之间意义的联结,成为至关重要的点题之笔。
张大千 红荷
在诸多花卉之中,荷花以其君子静穆之风,深受张大千偏爱,他的荷花为主题的创作贯穿整个艺术生涯,可谓古今一绝。他早期画荷由文人水墨风格入手,主要取法八大、石涛。1940年初,张大千远赴敦煌虔心研摹古代壁画,自此乃上溯唐宋人精丽高古的工笔绘画风格,致力于设色华丽浓艳,敷染醇厚,而线条勾勒严谨的细笔花卉风格。晚年受青绿泼墨山水的启发,尝试将泼墨泼彩画风运用在荷花的表现上,开拓了中国花卉画的新境地。此图描写雨后盛开之朱荷,四周衬以婀娜荷叶。叶筋、花脉的描绘无不精湛入微,粉黄花蕊的钩点生动鲜活,香远益清,令人叫绝。水草枝桠自然丛生,以快速有力之墨笔勾写,力道无不送到毫端,呈现出生意盎然的蓬勃意态。花瓣则以洋红点写,色泽妍丽,荷叶则淡雅青翠,以翠绿为面,粉绿为背,意态幽逸娴雅,呈现红花绿叶之强烈对比,使素静淡雅的画面增添了明艳亮丽的视觉效果。一含苞待放的花苞亭亭玉立,使得画面平衡并具有动势,加上款书钤印的位置错落有致,使画面达到变化奇逸的视觉均衡。
王雪涛 荷塘
王雪涛 红荷鸳鸯
李苦禅 红荷图
齐良已 红荷翠鸟
谢之光 荷塘秀色
唐云 红荷图
唐云 红荷
宗其香 红荷
謝稚柳 姜夔詞意紅荷
谢稚柳 红荷
俞致贞 夏荷
俞致贞、刘力上合作 荷塘小景
郑乃珖 红荷
陈大章 红荷图
娄师白 夏荷图
娄师白 荷趣
娄师白 红荷图
周思聪 红荷
周思聪 映日荷花别样红
钱君匋 荷香图
乔木 红荷清趣
启 功 红荷
方召麐 红荷图
王森然 红荷
孙云生 红荷翠鸟
孙云生 红荷图
张朋 红荷摇曳
糜耕云 荷花鸳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