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上长白山挖人参,发生了什么?给明朝造成难以弥补严重后果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人。李时珍的知名度在国内可谓如雷贯耳,妇孺皆知,他是明朝著名的大医学家和大药学家,他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被誉为中国古代医药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作,对促进和推动中国医药学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之所以千百年来广受推崇,至今仍是医药院校和医生们的必读书,有一个重要原因。李时珍在创作《本草纲目》时,没有像那些寻章摘句的腐儒们一样,埋头在故纸堆中闭门造车,而是大胆地走出户外,亲身游历全国各地,亲眼验证各种药材的产地、属性、样貌、功效,从而使得《本草纲目》具有其他医药经典难以比拟的可靠性和详实性。
当然,李时珍为了做到这一点,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代价。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开始,到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为止,在十几年时间里,李时珍多次背负行囊,风尘仆仆走遍南北各地,考察探寻各地的药材资源,为《本草纲目》累积了丰富的原始材料。
但是,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李时珍在奔赴东北长白山考察、采挖人参时,却意外地闯下大祸,给明朝带来难以弥补的严重后果,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时珍闯的祸,与明朝灭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众所周知,清朝取代了明朝,而关外东北之地,正是清朝始祖建州女真部族的龙兴之地。明朝末年,建州女真部族正处在崛起历程之中。女真历代首领董山、李满住、塔克世、努尔哈赤等人,无不野心勃勃,想独霸辽阔富饶的东北,进而与明朝一争高下。
但令女真人无奈的是,在女真崛起过程中,缺钱一度成了最大的瓶颈和障碍。关外的女真人数量有限,农业、手工业、商业水平都极度低下落后,很难完成发展壮大所必须的原始积累。多少年来,女真人赖以为生的业态,一直是最原始的农耕渔猎状态,从山林中寻觅采撷各种山货,然后转卖到明朝,几乎是他们获取收益的唯一途径。东北长白山一带,历来是人参的主要产区之一。明朝中后期,随着其他地区人参资源的枯竭,长白山逐渐成为明朝市场上最主要的人参来源地之一。但是,女真人由于缺乏人参的采挖和药用制作常识,在采挖过程中,经常采用灭绝性的挖掘采收方式,“搜山攫岭,靡有孑遗”,所过之处无论人参大小根苗统统挖掘一空,给野生人参种群资源带来毁灭性破坏。人参挖出来以后,女真人缺乏贮存和药用制作常识,造成大量人参在投入上场前就已腐坏。上述种种因素,严重制约了女真统治区人参的产量和持续供应量,使得人参收入始终在低水平徘徊,属于典型的捧着金碗要饭吃。
但李时珍来到辽东之后,这种局面迅速改变。清朝满文史料《两世罕王传》记载,万历年间,李时珍曾经来到关外长白山地区,考察采挖野参资源。因路途不熟悉,加之干粮耗尽,饥渴交加的李时珍被困在长白山中,幸亏被女真人发现后获救。
当时的明清战争还未正式爆发,双方民间关系还算融洽,加之李时珍又是医生,能够为人诊疗疾病,因此受到女真人善待,尊称他为“东璧色夫”,即汉语“东璧师傅”之意。李时珍利用自己的医术给女真人诊病开方,赢得了女真人的信任,受到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的接见,在当地居住了几个月之久。
在随同女真人上山采挖人参过程中,李时珍发现他们严重缺乏人参采集与贮存常识,而中原汉人在这方面则“采作甚有法”,有一套完备详尽的人参采集制药体系。于是李时珍毫不吝惜倾囊相授,告诉女真人采挖人参必须要有选择地“挖大留小”,人参资源才会源源不断,不然迟早会被毁灭殆尽。他把人参的各种干制品、晒制品、蒸制品等一整套制作贮存工艺,都交给了女真人。女真人的人参产业,从此才正式踏上了快车道,产量质量日渐兴隆,换来了海量真金白银,为清朝发展壮大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储备,史称“奴酋擅貂参之利,富强已非一日”。
李时珍的长白山采药之旅,客观上有助于清朝的迅速崛起,无形中也为明朝扶植了一个强大对手。公元1618年,李时珍死后才20余年,羽翼丰满的努尔哈赤在盛京誓师出兵,明清战争由此拉开大幕,明朝由此踏上败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