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7杜甫五律《东楼》读记
杜甫五律《东楼》读记
(小河西)
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时杜甫客秦州。东楼:指秦州城东门。秦州古城呈带状延伸。自东向西依次是东关城、大城、中城、西关城和伏羲城。一条东西向的主干道贯通五城。位于旧城东部的东关城开有四门。其中东向为广武门,西向为阜财门。紧邻东关门西侧便是大城。大城是秦州古城的中心。大城的东向为长安门,西向为咸宁门。这两个门都有城楼。杜甫写的“东楼”应是“长安”门城楼。
东楼(杜甫)
万里流沙道,西征过此门。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
楼角凌风迥,城阴带水昏。传声看驿使,送节向河源。
流沙:沙漠;指西域。《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列仙传-关令尹喜》(汉-刘向):“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授之,后与老子俱游流沙化胡,服苣(jù)胜(黑胡麻)实,莫知其所终。”《晚度天山有怀京邑》(唐-骆宾王):“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
征魂:《塞上曲》(唐-高骈):“陇上征夫陇下魂,死生同恨汉将军。”
凌风:乘风。《赠冯文罴》(晋-陆机):“苟无凌风翮,徘徊守故林。”
城阴:城楼背阴处。《送薛播擢第归河东》(岑参):“雨气醒别酒,城阴低暮曛。”
传声:传递声音。此指驿使的传呼声。《捣衣》(北魏-温子升):“香杵纹砧多远近,传声递响何凄凉。”《塞下曲》(唐-张仲素):“传声漠北单于破,火照旌旗夜受降。”
驿使:传递公文、书信的人。《赠范晔》(晋-陆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节:使节。指使臣所持的符节信物;借指出使异域的官员或节度使。《唐六典》卷8:“自汉以来,唯旌节称节。……命大将帅及遣使于四方,则请而假之,旌以专赏,节以专杀。”《赠田九判官》(杜甫):“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
河源:河源军。陇右节度使所辖诸军之一。驻鄯州。乾元元年陷吐蕃。(郭知运、哥舒翰曾任河源军经略大使)。典“河源”。《史记-大宛列传》:“而汉使(张骞)穷河源,河源出于阗。”
大意:踏上万里迢迢的西域之路,西行的征人都要经过此门。一次次出征只是增添新死者的尸骨,却从来不见返回旧死者的灵魂。楼角临风显出其高;城阴连带护城河昏昏沉沉。在楼上喊话向驿使打探,原来是要送使节西行河源。
诗意串述:此诗写秦州东楼所见所想。首联写东楼。这不是一座普通城楼。这是一条通向“万里流沙道”的门楼,是西征必经之门。次联写西征。西征也许开拓了边境,但多少将士却献身沙场,横尸荒野。杜甫对玄宗的开边政策一向有看法。天宝年间写《前出塞》有“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的句子,《兵车行》有“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句子。今天登上秦州东楼,想起当年经此西征的开边将士,可以说触景生慨。三联写景。结合前二联,此联有意味。一个“迥”一个“昏”,让人有许多联想。也许当年过度开边,当时牺牲了将士生命,统治者并不在意,其实对大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当安史之乱的“风”席卷中原之时,不仅开拓的边境之地相继失去,中原一带不也是“城阴带水昏”!末联更是耐人寻味。当年是将士西征,今天是“送节向河源”。大唐河源军本是西征一支,但河源军已覆灭,河源一带已失陷。汉朝的张骞是要寻河的源头,今天的使节到河源寻什么?是要吐蕃自动撤军吗?这首诗后二联写的曲折隐晦。但结合当时背景,其寓意还是能够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