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伤寒重要条文 + 金匮重要条文

一、伤寒重要条文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

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

二、金匮重要条文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

【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6】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17】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7】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1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18】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21】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2】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23】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24】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25)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

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2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1】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加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5】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14】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3】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8】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15】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17】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6】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10】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11】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14】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15】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2】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1】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5】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

【9】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6)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7)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8)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9】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10】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

【11】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12】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13】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14】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15】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2)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3)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17)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18)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19)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7】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15】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16】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15】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3】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4】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5】渴欲饮水,水人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10】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12】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3】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4】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5】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18】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22】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23】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24】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

【26】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31】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32】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1】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2】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13】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汤主之。

【15】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梔子大黄汤主之。

【18】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19】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21】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8】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9】干呕,吐诞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10】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11】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2】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16】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17】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18】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20】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21】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愤愤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22】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23】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42】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43】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