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气功修炼养生宝典”——战国 “行气铭”玉饰

天津博物馆里有一件闻名遐迩的玉器

不仅年代久远、造型优美

而且通体刻满俊秀挺健的篆书

是我国古代关于气功修炼养生的最早记录

“行气”铭玉饰,是迄今所见战国时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该器高5.2厘米、底径3.4厘米。玉苍绿色,有杂斑。器呈12面棱筒状,中空,内顶部留有钻凿痕迹,器身下部有一穿孔与中空部相通。器表磨制光滑,阴刻篆体文字,每面3字,凡36字,另有重文符号8个。它不仅有精湛的制作技巧,而且那俊秀挺健的篆书文字,以及优美流畅的文体,也都是历代古玉文中首屈一指的。36字铭文记述了行气的要领,这是我国古代关于气功修炼养生的最早记录,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字学价值。此玉原为合肥李木公旧藏。其拓片20世纪50年代最早刊印在《艺賸》。20年后又收在《三代吉金文存》(误名为“铜珌”)中。

这件小小的玉器如何会有这么高的价值?这要从一次考古挖掘说起。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的发掘,是20世纪70年代轰动国内外的考古发现。其中出土了一件帛画《导引图》,绘有44幅图像,每图均绘有一个运动姿态各异的人物图形。该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即导引)图谱。历史文物中,时代最早谈到行气者,就是天津博物馆所珍藏的“行气”铭玉饰。

天博这件“行气”铭玉饰应该如何使用呢?根据器物本身外部光泽晶莹,中空部顶端不透,而且内壁异常粗糙的情况推断,它应当是套在圆柱状物体上的。据帛画《导引图》中两幅以杖行气图推知,这个圆柱状物体当为专用手杖之类,而此器则应是杖首的玉饰。

那么,该器物上记载的36字铭文又作何解释?按文理分析,在第七行首字下漏刻一重文符号,故总计45字。过去不少学者对这些铭文进行了解释。郭沫若先生释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这篇铭文,从它的结构来看,可以分为两节,上节十句,下节四句。上节说的是吸气与呼气的过程,是呼吸的一个回合。“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是说吸气后自上而下逐渐运行至下腹。“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是说行至下腹的气,自下而上逐渐返回到头顶,这是呼气。“定则固”,则是吸气与呼气过程中的转折。下节四句两两相对,前两句说的是天与地之本,实际说的是吸气与呼气的要点,吸气至下腹,呼气要行至头顶。这两句也是承上文“伸则下”,和“退则天”而说的。后两句说的是行气顺逆不能颠倒,因关乎生死之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