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 】

如何,才会知道秋天来了?

宋人说,从一片梧桐叶。

喜欢就点赞转发哦

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每逢立秋这天,宫廷里的太史官会守在梧桐树下,眼睛紧紧盯着树叶。等待着,风起,叶落,时辰至。太史官立即高喊:“秋……来……”一人接着一人报,秋来之声响彻天下,是为“报秋”。

都城内外,女子与孩童争相买来楸叶。楸树的叶,是三角状卵形,因为与“秋”同音,有了迎秋之意。人们把它剪成花样,簪于鬓发之间,相信立秋日戴楸叶,可保一秋平安。

物于此而揪敛也

古人以天象变化来划分四季,廿四节气中的“四立”皆为季节的起源。

立秋,是一年中第十三个节气,是一年中秋天的开始。一般是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了。

这是一个反映季节变幻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揪敛,意为收敛。在古人眼中,从立秋伊始,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从生长走向成熟。

《历书》里说道:

“斗指西南维为立秋,

阴意出地始杀万物,

按秋训示,谷熟也。”

禾谷成熟,人间收获,

是为秋。

云收夏色惊秋声

立秋,是一年中秋天最怡人的时候。

草木微黄,绿意未褪,未至深秋悲凉时,能为凉意而欢喜。“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天上的云,从夏时的积雨云变成天高云淡的卷云;梧桐树叶,开始微微泛黄到跌跌荡荡落入了人间。

立秋有三候。

一候 · 凉风至|微风悄然而至,空气中已有丝丝凉意。

二候 · 白露降|昼夜温差变大,清晨植物的叶片上挂起了小露珠。

三候 · 寒蝉鸣|寒蝉树枝上感阴而鸣,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就快过去。

古人对于季节的感知,要比我们更为敏锐。他们在自然万物之中,发现微息的变化,从而知晓时节的变幻。一片落叶,一颗露珠,一丝蝉鸣,皆是他们感受生活的证据。

也许有人会问,虽已立秋,为何还这般炎热?

事实上,在廿四节气的排序中,立秋之后还有处暑,酷热天气并未完全结束,因此有“秋老虎”之说。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总结出了规律:“立秋不落雨,二十四只秋老虎。”如果立秋当天无雨,那之后的24天将会很热。如果下了雨则是“顺秋”,天气会越来越凉爽。

不过立秋之后的热,总体上已断了根,“一场秋雨一场凉”,足以让苦夏已久的我们长舒一口气。

祭祀迎秋谢社神

在古代,立秋对于农事极为重要,帝王和民间皆要祭祀庆祝

《礼记·月令》云:“是月也,以立秋。先立秋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乃齐(斋)。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

立秋前两日,周天子开始斋戒,准备迎秋仪式。当天,周天子要亲率三公六卿及诸侯大夫,至西郊迎秋,同时举行祭祀少昊、蓐收的仪式。

少昊,是黄帝长子,为五方帝王中的西方白帝。蓐收,是古代神话中的金神、秋神,《淮南子·天文篇》里云:“蓐收民曲尺掌管秋天……”《山海经·海外西经》里记录他的长相是:“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

《后汉书.祭祀志》记载道:“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名》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曰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迎秋仪式中,包含有祭祀和歌舞活动。所有人都身着白衣,因为在五行之中,秋属金,其色白,故也有“素秋”之说。

《礼记·月令》有记:“还反,赏军帅武人于朝。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顺彼远方。”祭祀之后,周天子会在朝廷上赏赐军中战士,并且命令将帅提拔精锐,磨炼士兵,且强调要赏罚分明,使民众信服,类似于现在的阅兵仪式。

《隋书》里云:“故知造化之有肃杀,义在无私;帝王之用干戈,盖非获已。”因为在古人眼中,秋天有肃杀之气,人们要顺应自然,因此帝王也要操练军队。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是秋社日,是古人一年一度的丰收节。

《孝经·援神契》里云:“社者,五土之总神。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汉朝之前,只有春社,是祈求土地神保佑当年风调雨顺。汉代之后,有了秋社,是对土地神的报答与感恩。

秋社日,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时期,之后渐渐式微。唐朝元稹的《有鸟二十章》诗之十一,便写道:“春风吹送廊廡间,秋社驱将嵌孔里。”宋朝诗人陆游则专门写过《秋社》一诗:

雨余残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赛庙回。

又见神盘分肉至,不堪沙雁带寒来。

书固忌作闲终日,酒为治聋醉一杯。

记取镜湖无限景,苹花零落蓼花开。

这天,人们会在家中或田野间,摆上糕点、瓜果、酒水,点上香火,祭拜土地神。同时,手持稻穗,在庙宇前唱歌打鼓,酬谢社神,庆贺丰收。

北宋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记载得更为详尽:“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你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板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妻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

社糕,是一种面食。社酒,多为自家酿的纯粮食酒,据说这天喝它,能提高眼力,治疗耳聋,因此秋社当不醉不归。社饭,铺了各种肉,当真是“贴秋膘”。在这一天,出嫁后的女子可归宁,与父母相聚。

如今,秋社日几乎在华夏大地上消逝了,对很多人来说,它只是老黄历上的一个日期。

我们多数生活在城市里,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世界里,不再像祖先一样靠天吃饭,不再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土地深处的生长繁茂,与我们相去甚远。关乎万物丰收的祈愿与感恩,因为遥远,变得陌生。

因为陌生,我们的感官似乎也不再那么敏锐。四季活得尚不分明,更何况只是一片叶落,一场秋雨呢?有时候也会纳闷,自己对土地的喜欢,会不会只是某种程度的“叶公好龙”?

但也会想念,在那些古老的秋日里,人们在大吃大喝一天之后,带着与邻人互赠的花篮、果实、社糕、食物,伴着昏黄色的夕阳,像毯子一样的稻田,缓缓归家去的那份惬意悠然……

啃秋吃肉贴膘喽

秋天,真的是一个好吃的季节。

〔 啃秋 〕

清人张焘《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云:“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自古以来,人们会在这天吃西瓜,称之为咬秋、啃秋,相传能祛暑气,免痢疾。

瓜棚树荫下,人们捧着红瓤的西瓜、绿瓤的香瓜,白色的山芋,金黄的玉米,眼前是丰收在望,手上有瓜果,心中有甜香。

〔 吃秋桃 

古人们会在立秋这天吃秋桃,并且把核留起来。待到除夕之夜,他们便把桃核丢火里,相信这样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 贴秋膘 〕

夏季炎热,人容易没有胃口,饮食也宜清淡。待秋风一起,胃口大开,便想吃点好的,补回些斤两,亦可为冬天储蓄能量,这就叫做“贴秋膘”。

汪曾祺曾在《贴秋膘》一文中提到,北京人的贴秋膘有特别含义,是吃烤肉。旧时的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店家会在大碗里拌好佐料,交给客人自己烤。“足蹬长凳,解衣磅礴,一边大口地吃肉,一边喝白酒,很有点剽悍豪霸之气。”

老北京人还爱去野地里吃烤肉,如玉渊潭,以前一到秋天,都是烤肉香。

我言秋日胜春朝

岁月变动不居,立秋,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日子。

虽然我们不再从事农耕,但依然能在清晨的微风里捕捉到秋的来意。虽然我们不再过秋社节,可遥远山村一年一度的晒秋节,依然引诱着游子的心。虽然今人不再像古人那样敏感,但是,一闻到瓜香,一想起烤肉,我们一样地嘴角会不自觉上扬。

也许,节气的本义会在时间里被渐渐淡忘。

可是呀,我还是喜欢这一期一会的仪式感。

毕竟,秋天真的好好吃。

参考文献

1.(南宋)吴自牧.《梦粱录》

2.(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3.(西汉)戴圣.《礼记》
4.汪曾祺.《贴秋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