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鉴别康熙青花瓷器呢?
绘画技法多采用“分水技法”,即借鉴中国中国水墨山水画“皴法”用笔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渲染技巧,明末已出现,康熙时达到顶峰,其方法是在勾好的轮廓线内,利用不同浓度的料水进行渲染,充分描绘出景物的阴阳向背和远近疏密,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水墨画的效果。这种多色阶青花层次分明,突破了传统平涂的单调,使青花色如同五彩般缤纷多姿,故康熙青花又有“五彩青花”之称,《陶雅》中这样记载:“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康熙十九年,清代官窑始建,同时也进入了康熙青花瓷发展的中期。同时也开始大量书写本朝年款,为六字“大清康熙年制”。
康熙青花最 大特色就是墨分五色,充分把中国画的润味用到了瓷器上面,其料分五色、釉色莹润为优长,可谓独步于清瓷史。
青花瓷的艺术构图也是评价青花瓷值不值钱的一个关键。那些造型优雅、构图富有立体感、主次分明,整体图案清晰的青花瓷就非常具有收藏价值。
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康熙青花瓷的造型众多,形式齐备,且一器多式,古拙、凝重、质朴。大型器浑厚雄伟,小型器娇小玲珑。瓶件有凤尾尊、棒槌尊(灯笼尊)、观音尊、胆瓶、梅瓶、蕉叶瓶等;碗有磐子碗、凉帽碗、金钟碗、束腰碗等;文房用品有笔海、笔简、笔架、印盒;坛有天字坛、西瓜坛、将军坛、莲子坛等。
康熙早期官窑款识较少,多为民窑所烧。这个时期的瓷器多署干支纪年款和堂名斋轩记款,花押标志也较流行。偶见写官窑款识的器物,均为楷书款,字体工整,挺拔有力。较为常见的款识有:“康熙壬子中和堂制”“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康熙癸丑中和堂制”等。几署这些款识的器物,都具康熙早期古朴淳厚的造型风格。据史料记载,圆明园中的“中和堂”曾经是康熙皇帝的居住之处。以此推论,凡书“中和堂制”的瓷器,应该是康熙早期官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