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法证明强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N=P+P'

作者简介

崔坤1963年出生于山东青岛即墨,

1994年十月创建即墨市瑞达包装辅料厂至今,

自1984年春天开始研究哥猜至今。

2019年6月9日应邀出席了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的第八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

奇合数对个数密度定理 -崔坤,2018-10-16 17:22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智慧火花栏目【http://idea.cas.cn/viewdoc.action?docid=65846】发表。

每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

崔坤

(即墨市瑞达包装辅料厂,山东青岛即墨,Email:cwkzq@126.com)

前言

哥德巴赫猜想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陈波副教授审核,中央财经大学

哥德巴赫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
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 [1] 。
但是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它,于是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但是一直到死,欧拉也无法证明。
[2] 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
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
(n>5:当n为偶数,n=2+(n-2),n-2也是偶数,可以分解为两个质数的和;
当n为奇数,n=3+(n-3),n-3也是偶数,
可以分解为两个质数的和)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
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
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
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
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
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
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
亦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从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可推出:任何一个大于7的奇数都能被表示成三个奇质数的和。后者称为“弱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若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则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也会是对的。
2013年5月,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研究员哈洛德·贺欧夫各特发表了两篇论文,
宣布彻底证明了弱哥德巴赫猜想。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哥德巴赫猜想/72364?fr=aladdin

人类的思维要求是追求完美。 自然科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不只是发现一般性还要回答特殊性。就偶数的哥猜而言,我们不只是要证明偶数N≥6的r2(N)≥1的一般性,还要给出每个偶数N的r2(N)的下限值,当然这个是要有公式来完成的。

摘要:
[1]可解析的最简真值公式:
r2(N)=C(N)+2π(N)-N/2
[2]素数定理:
limπ(N)/N=0
N→∞
[3]奇合数对个数密度定理:
limC(N)/N=1/2
N→∞
[4]r2(N^x)是增函数,N≥6,自然数x≥1
[5]名词注释:偶数N≥6,1是广义奇素数,

1742年哥德巴赫时代1是素数[1*],r2(N)是偶数N的1+1表法数,
C(N)是N的奇合数对个数,π(N)是不超过N的奇素数个数。
关键词:奇数对,最简真值公式,素数定理,奇合数对个数密度定理,增函数

中图分类号:0156.1初等数论

推导可解析的最简真值公式
r2(N)=C(N)+2π(N)-N/2
分析每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N=2n中的奇数对个数:
N=2n中共有n个不相同的奇数,共有n个不相同的奇数对。
奇数对分类与N相关的有四种:
[1](奇素数,奇素数),简称:1+1,令有r2(N)个,也称1+1表法数
[2](奇合数,奇合数),简称:C+C, 令有C(N)个
[3](奇素数,奇合数),简称:1+C, 令有M(N)个
[4](奇合数,奇素数),简称:C+1, 令有W(N)个
根据其对称性则有:M(N)=W(N)
设N中共有π(N)个不相同的奇素数,则:
r2(N)+C(N)+W(N)+M(N)=n…〈1〉
M(N)= π(N)- r2(N)…〈2〉
M(N)=W(N)…〈3〉
有上述〈1〉、〈2〉、〈3〉式得:r2(N)=C(N)+2π(N)-N/2

其中,r2(N)、C(N)均为自然数,π(N)为非零自然数,偶数N≥6

这是根据“集合论的容斥原理”推出来的。

为了求大偶数N表示为两个奇素数和的个数r2(N),我们先求大偶数N表示为两个奇数和的全部个数。对于偶数N,可以写出数列{1+N-1、3+N-3、5+N-5、……、N-1+1},

共有N/2个和式。

有“奇素数+奇合数”、“奇素数+奇素数”、“奇合数+奇素数”、“奇合数+奇合数”四类,分别属于下边文氏图中的四个区域,分别有M(N)、r2(N)、W(N)、C(N)个,

即M(N)+r2(N)+W(N)+C(N)= N/2;

又有M(N)=W(N),(加法交换律)

及关系式π(N)=M(N)+r2(N),

所以,r2(N)=C(N)+2π(N)-N/2

例如偶数30π(30)=10,分别是【1357111317192329】,

C(30)=3,分别是【(921),(1515),(219)】,

r2(30)=8,分别是【(129),(723),(1119),(1317),

1713),(1911),(237),(291)】

M(30)=2,分别是【(3,27)(5,25),】,W(30)=2,分别是【(27,3),(25,5)】

数对的概念起初是法国数学家笛卡尔通过坐标系提出来的,据南京大学数学系孙智伟教授讲1+1问题也是笛卡尔最早提出来的[2*]

【现代数学1不再约定为素数,则N-1为素数时,r2(N)=C(N)+2π(N)-N/2-2,但是公式中1还是作为奇素数来计算的】

奇合数对个数密度定理:

limC(N)/N=1/2
N→∞
证明:r2(N)/N=C(N)/N+2π(N)/N-1/2
当N→∞时,等式极限运算:
limr2(N)/N=limC(N)/N+lim2π(N)/N-1/2
N→∞ .........N→∞ ........N→∞

根据素数定理有:

limπ(N)/N=0,r2(N)≤π(N)
N→∞
limr2(N)/N=0
N→∞
limC(N)/N+lim2π(N)/N-1/2
N→∞..... N→∞
=limC(N)/N-1/2=0
N→∞
即:
limC(N)/N=1/2
N→∞
这个结论我们称之为奇合数对个数密度定理。

【http://idea.cas.cn/viewdoc.action?docid=65846】[3*]

历史上大数家承认1是素数的年份有:

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1742年),英国数学家华林(1782年),德国数学家威尔施特拉斯(1876年)英国数学家哈代(1908年),德国数学家克莱因(1897年),英国数学家凯莱(1890年)

恒有0<r2(N)/N≤1/2

证明:有最简真值公式得:
r2(N)/N=C(N)/N+2π(N)/N-1/2
limr2(N)/N
N→∞
=lim(C(N)/N+2π(N)/N-1/2)
N→∞
根据奇合数对个数密度定理得:
limr2(N)/N
N→∞
=lim2π(N)/N=lim2/lnN=0
N→∞ ……………N→∞
即:r2(N)/N~2/lnN>0
也就是说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
奇素数对的密度为0。
在1是素数的前提下,r2(N)/N的最大值有且仅有2,4 ,6,8这4个偶数给出,因为这4个偶数中的奇合数对不存在,奇素数对密度最大。
有真值公式可知这个最大值数值是0.5:

r2(2)/2=C(2)+2π(2)/2-1/2=0+2*1/2-1/2=1/2

r2(4)/4=C(4)+2π(4)/4-1/2=0+2*2/4-1/2=1/2
r2(6)/6=C(6)+2π(6)/6-1/2=0+2*3/6-1/2=1/2
r2(8)/8=C(8)+2π(8)/8-1/2=0+2*4/8-1/2=1/2
即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r2(N)/N的密度变化是有:0.5~0的变化。
由于任何N都不是无穷大,即r2(N)/N恒大于0
0<r2(N)/N≤1/2
从而:
1≤r2(N)≤N/2

故”每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都是2个奇素数之和”命题得证。

r2(N^x)是增函数
证明:

偶数的矩阵排列:

6 6^2 6^3 6^4… 6^n
8 8^2 8^3 8^4… 8^n
10 10^210^3 10^4… 10^n…
(2+2n)(2+2n)^2 (2+2n)^3… (2+2n)^n
因为r2(N)≥1,偶数N^x,自然数x≥1,
所以r2(N^x)包含了所有的大偶数的表法数。
r2(N^x)=C(N^x)+2π(N^x)-N^x/2
N^x=2 C(N^x)+4π(N^x)-2 r2(N^x)
当x+1时,则有:

C(N^(x+1))+2π(N^(x+1))-r2(N^(x+1))=N *[C(N^x)+2π(N^x)-r2(N^x)]
当x趋向于无穷大时,
【1】根据奇合数对个数密度定理可知:
limC(N^(x+1))/N^(x+1)=1/2.................<1>
x→∞
limC(N^x)/ N^x=1/2........................<2>
x→∞
则:<1>/<2>式得:

limC(N^(x+1))/NC(N^x)=1
x→∞

即:C(N^(x+1)) ~NC(N^x)…………………….(a)

【2】根据素数定理有:
limπ(N^(x+1))/N^(x+1)/lnN^(x+1)=1........<3>
x→∞

limπ(N^x)/N^x/lnN^x=1......................<4>

x→∞

则<3>/<4>式得:
limπ(N^(x+1))/N*π(N^x)=1
x→∞
即:π(N^(x+1))~N*π(N^x)……………….......…(b)
N^(x+1)=N*N^x
N^(x+1)/N*N^x=1
limN^(x+1)/N*N^x=1
x→∞
lim[C(N^(x+1)) +2π(N^(x+1)-r2(N^(x+1))]/N[C(N^x)+2π(N^x)-r2(N^x)]=1
x→∞
上式展开并结合(a)、(b)两式化简后得:

limr2(N^(x+1))/N*r2(N^x)=1
x→∞
即:r2(N^(x+1))~ N*r2(N^x)≥N,

于是:r2(N^(x+1))>r2(N^x)>1,r2(N^(x+1))≥N
故:r2(N^x)=C(N^x)+2π(N^x)-N^x/2是增函数
同时获得下面3个定理:
【1】简称:奇合数对定理
C(N^(x+1))/C(N^x)~N,
【2】简称:奇素数定理
π(N^(x+1))/π(N^x)~N,
【3】简称:奇素数对定理
r2(N^(x+1))/r2(N^x)~N

每个≥36的偶数M至少有INT{(M^1/2)/2}个(1+1)表法数

证明:r2(N^(x+1))≥N,N≥6

当x=1时,r2(N^2)≥N≥N/2≥3
令偶数M≥N^2,M≥36,
则:r2(M)≥INT{(M^1/2)/2}≥3

故:每个≥36的偶数M至少有INT{(M^1/2)/2}个(1+1)表法数

每个≥6的偶数N至少有INT{(N^1/2)/2}个(1+1)表法数

证明:

因为N≥6,所以INT{(N^1/2)/2}≥1,

即r2(N)的下限值是INT{(N^1/2)/2}

故:每个≥6的偶数N至少有INT{(N^1/2)/2}个(1+1)表法数

结论
【1】简称:奇合数对定理
C(N^(x+1))/C(N^x)~N
【2】简称:奇素数定理
π(N^(x+1))/π(N^x)~N
【3】简称:奇素数对定理
r2(N^(x+1))/r2(N^x)~N

【4】每个≥36的偶数M至少有INT{(M^1/2)/2}个(1+1)表法数

【5】每个≥6的偶数N至少有INT{(N^1/2)/2}个(1+1)表法数

r2(N)的下限值是INT{(N^1/2)/2}

参考文献
[1]华罗庚《数论导引》,科学出版社1957-07
[2]王元《谈谈素数》,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2

[3]  [1*]李文林主编《数学珍宝——历史文献精选》科学出版社,1998第368页

[4]  [2*]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p411R7MA?from=search&seid=7964344495293768601

[5]  奇合数对个数密度定理 -崔坤,中国科学院科学智慧火花栏目

【http://idea.cas.cn/viewdoc.action?docid=65846】[3*]

附件部分实验数据
【1】C(N^(x+1))/C(N^x)~N,简称:奇合数对定理
C(6^3)/C(6^2)=38/4=9.5
C(6^4)/C(6^3)=326/38≈8.6
C(6^5)/C(6^4)=2240/326≈6.9
C(6^6)/C(6^5)=14998/2240≈6.70
C(6^7)/C(6^6)=96619/611366≈6.44
C(6^8)/C(6^7)=611366/96619≈6.33
C(6^9)/C(6^8)=3816948 /611366≈6.24
C(6^10)/C(6^9)=23617488 /3816948 ≈6.19
C(6^11)/C(6^10)=145241578/23617488 ≈6.15
C(6^12)/C(6^11)=889199042/145241578≈6.12
……
C(6^(x+1))/C(6^x)~6
limC(6^(x+1))/C(6^x)=6
x→∞
limC(6^(x+1))/6C(6^x)=1
x→∞
………………………………………………………………………………………………..
C(8^3)/C(8^2)=84/6=14
C(8^4)/C(8^3)=1026/84≈12.21
C(8^5)/C(8^4)=9848/1026≈9.60
C(8^6)/C(8^5)=87700/9848≈8.91
C(8^7)/C(8^6)=752296/87700≈8.58
C(8^8)/C(8^7)=6324358/752296≈8.41
C(8^9)/C(8^8)=52469250/63234358≈8.30
C(8^10)/C(8^9)=431705078/52469250≈8.23
C(8^11)/C(8^10)=3531518992/431705078≈8.18
C(8^12)/C(8^11)=28769516666/3531518992≈8.15

C(8^(x+1))/C(8^x)~8
limC(8^(x+1))/C(8^x)=8
x→∞
limC(8^(x+1))/8C(8^x)=1
x→∞
C(10^3)/C(10^2)=220/12≈ 18.3
C(10^4)/C(10^3)=2796/220≈ 12.7
C(10^5)/C(10^4)=32436/2796≈11.6
C(10^6)/C(10^5)=352908/32436≈10.8
C(10^7)/C(10^6)=3748456 /352908≈10.6
C2(10^8)/C(10^7)=39059890 /3748456 ≈10.4
C(10^9)/C(10^8)=402853342/39059890 ≈10.3
C(10^10)/C(10^9)=4126295954/402853342 ≈10.2
C(10^11)/C(10^10)=42062072694/4126295954 ≈10.1
C(10^12)/C(10^11)=427271620704/42062072694≈10.1
C(10^14)/C(10^13)=43770817759172/4328935228032≈10.1
C(10^15)/C(10^14)=441877935838366/43770817759172≈10.0
……
C(10^(x+1))/C(10^x)~10
limC(10^(x+1))/C(10^x)=10
x→∞
limC(10^(x+1))/10C(10^x)=1
x→∞

【2】π(N^(x+1))/π(N^x)~N,简称:奇素数定理
π(4^4)/π(4^3)/4=54/18/4=3/4=75%
π(4^5)/π(4^4)/4=172/54/4≈3.19/4≈80%
π(4^6)/π(4^5)/4=564/172/4≈3.28=82%
π(4^7)/π(4^6)/4=1900/564/4≈3.37/4≈84%
π(4^8)/π(4^7)/4=6542/1900/4≈3.44/4=86%
π(4^9)/π(4^8)/4=23000/6542/4≈3.52/4=88%
π(4^10)/π(4^9)/4=82025/23000/4≈89%
π(4^11)/π(4^10)/4=295947/82025/4≈90%
π(4^12)/π(4^11)/4=1077871/295947/4≈91%
π(4^13)/π(4^12)/4=3957809/1077871/4≈92%
π(4^14)/π(4^13)/4=14630843/3957809/4≈92%
.........
π(4^(x+1))/π(4^x)~4
limπ(4^(x+1))/π(4^x)=4
→∞
limπ(4^(x+1))/4π(4^x)=1
x→∞

π(6^3)/π(6^2)/6=47/11/6≈71%
π(6^4)/π(6^3)/6=210/47/6≈74%
π(6^5)/π(6^4)/6=985/210/6≈78%
π(6^6)/π(6^5)/6=4821/985/6≈82%
π(6^7)/π(6^6)/6=24427/4821/6≈84%
π(6^8)/π(6^7)/6=126726/24427/6≈86%
π(6^9)/π(6^8)/6=669432/126726/6≈88%
π(6^10)/π(6^9)/6=3588148/669432/6≈89%
π(6^11)/π(6^10)/6=19453038/3588148/6≈90%
π(6^12)/π(6^11)/6=106460872/19453038/6≈91%
π(6^(x+1))/π(6^x)~6
limπ(6^(x+1))/π(6^x)=6
x→∞
limπ(6^(x+1))/6π(6^x)=1
x→∞

π(8^3)/π(8^2)/8=97/18/8≈67%
π(8^4)/π(8^3)/8=564/97/8≈73%
π(8^5)/π(8^4)/8=3512/564/8≈78%
π(8^6)/π(8^5)/8=23000/3512/8≈82%
π(8^7)/π(8^6)/8=155611/23000/8≈85%
π(8^8)/π(8^7)/8=1077736/155611/8≈87%
π(8^9)/π(8^8)/8=7603553/1077736/8≈88%
π(8^10)/π(8^9)/8=54400028/7603553/8≈89%
π(8^11)/π(8^10)/8=393615806/54400028/8≈90%
π(8^12)/π(8^11)/8=2874398515/393615806/8≈91%
....
π(8^(x+1))/π(8^x)~8
limπ(8^(x+1))/π(8^x)=8
x→∞
limπ(8^(x+1))/8π(8^x)=1
x→∞

π(10^2)/π(10)=25/4=6.25
π(10^3)/π(10^2)=168/25≈6.7
π(10^4)/π(10^3)=1229/168≈7.3
π(10^5)/π(10^4)=9592/1229≈7.8
π(10^6)/π(10^5)=78948/9592≈8.2
π(10^7)/π(10^6)=664579/78948≈8.4
π(10^8)/π(10^7)=5761455 /664579≈8.6
π(10^9)/π(10^8)=50847534 /5761455 ≈8.8
π(10^10)/π(10^9)=455052511/50847534 ≈8.9
π(10^11)/π(10^10)=4118054813/455052511≈9.0
π(10^12)/π(10^11)=37607912018/4118054813≈9.1
π(10^13)/π(10^12)=346065536839/37607912018≈9.2
π(10^14)/π(10^13)=3204941750802/346065536839≈9.2
π(10^15)/π(10^14)=29844570422669/3204941750802≈9.3
π(10^16)/π(10^15)=279238341033925/29844570422669≈9.3
π(10^17)/π(10^16)=2623557157654233/279238341033925≈9.3
π(10^18)/π(10^17)=24739954287740860/2623557157654233≈9.4
π(10^19)/π(10^18)=234057667276344607/24739954287740860≈9.4
π(10^20)/π(10^19)=2220819602560918849/234057667276344607≈9.4
π(10^21)/π(10^20)=21127269486018731928/2220819602560918849≈9.5
π(10^22)/π(10^21)=201467286689315906290/21127269486018731928≈9.5
π(10^23)/π(10^22)=1925320391606803968923/201467286689315906290≈9.5
π(10^24)/π(10^23)=18435599767349200867866/1925320391606803968923≈9.5

π(10^(x+1))/π(10^x)~10
limπ(10^(x+1))/π(10^x)=10
x→∞
limπ(10^(x+1))/10π(10^x)=1
x→∞
……………………………………………………
【3】r2(N^(x+1))/r2(N^x)~N,简称:奇素数对定理
r2(4^6)/r2(4^5)=106/44≈2.41
r2(4^7)/r2(4^6)=302/106≈2.85
r2(4^8)/r2(4^7)=870/302≈2.88
r2(4^9)/r2(4^8)=2626/870≈3.02
r2(4^10)/r2(4^9)=8470/2626≈3.23
r2(4^11)/r2(4^10)=27410/8470≈3.24
r2(4^12)/r2(4^11)=91492/27410≈3.34
r2(4^13)/r2(4^12)=307700/91492≈3.36
r2(4^14)/r2(4^13)=1050472/307700≈3.41
r2(4^15)/r2(4^14)=3634222 /1050472≈3.46
r2(4^16)/r2(4^15)=12682848/3634222 ≈3.49
r2(4^17)/r2(4^16)=44672120 /12682848≈3.52
r2(4^18)/r2(4^17)=158575328/44672120 ≈3.55
r2(4^19)/r2(4^18)=566554450/158575328≈3.57
r2(4^20)/r2(4^19)=2036739786/566554450≈3.59
r2(4^20)/r2(4^19)=2036739786/566554450≈3.59
r2(4^21)/r2(4^20)=7361518656/2036739786≈3.61
r2(4^22)/r2(4^21)=26738933600/7361518656≈3.63
r2(4^23)/r2(4^22)=97553392166/26738933600≈3.65
r2(4^24)/r2(4^23)=357360127902/97553392166≈3.66
r2(4^25)/r2(4^24)=1313956875438/357360127902≈3.68
..................
r2(4^(x+1))/r2(4^x)~4
limr2(4^(x+1))/r2(4^x)=4
x→∞
limr2(4^(x+1))/4r2(4^x)=1
x→∞
……………………………………………………………………………………….
r2(6^5)/r2(6^4/6=322/98/6≈55%
r2(6^6)/r2(4^5)/6=1312/322/6≈68%
r2(6^7)/r2(4^6)/6=502/1312/6≈70%
r2(6^8)/r2(6^7)/6= 25010/5502/6≈76%
r2(6^9)/r2(6^8)/6= 116964/25010/6≈78%
r2(6^10)/r2(6^9)/6= 560696/116964/6≈80%
r2(6^11)/r2(6^10)/6= 2749126/560696/6≈82%
r2(6^12)/r2(6^11)/6=13729618/2749126/6≈3.34/4≈83%
......
r2(6^(x+1))/r2(6^x)~6
limr2(6^(x+1))/r2(6^x)=6
x→∞
limr2(6^(x+1))/6r2(6^x)=1
x→∞
………………………………………………………………………………………..
r2(8^6)/r2(8^5)/8=2628/488/8≈67%
r2(8^7)/r2(8^6)/8=14942/2628/8≈71%
r2(8^8)/r2(8^7)/8= 91492/14942/8≈77%
r2(8^9)/r2(8^8)/8= 567492/91492/8≈78%
r2(8^10)/r2(8^9)/8= 3634222/567492/8≈80%
r2(8^11)/r2(8^10)/8= 23783308/3634222/8≈82%
r2(8^12)/r2(8^11)/8=158575328/23783308/8≈83%
......

r2(8^(x+1))/r2(8^x)~8
limr2(8^(x+1))/r2(8^x)=8
x→∞
limr2(8^(x+1))/8r2(8^x)=1
x→∞
………………………………

r2(10^2)/r2(10)/10=12/3/10=40%
r2(10^4)/r2(10^3)/10=254/56/10≈45%
r2(10^5)/r2(10^4)/10=1620/254≈63%
r2(10^6)/r2(10^5)/10=10804/1620/10≈66%
r2(10^7)/r2(10^6)/10=77614/10804/10≈71%
r2(10^8)/r2(10^7)/10=582800/77614/10≈75%
r2(10^9)/r2(10^8)/10=4548410/582800/10≈78%
r2(10^10)/r2(10^9)/10=36400976/4518410/10≈80%
r2(10^11)/r2(10^10)/10=298182320/36400976/10≈81%
r2(10^12)/r2(10^11)/10=2487444740/298182320/10≈83%
r2(10^13 ) /r2(10^12)/10=21066301710/2487444740/10≈84%
r2(10^14)/r2(10^13)/10 =180701260776/21066301710/10≈85%
r2(10^15)/r2(10^14)/10 =1567076683704/180701260776/10≈86%
...................
r2(10^(x+1))/r2(10^x)~10
limr2(10^(x+1))/r2(10^x)=10
x→∞
limr2(10^(x+1))/10r2(10^x)=1
x→∞
……………………………………………………………………………………..
r2(12^3)/r2(12^2)/12=106/22/12≈40%
r2(12^4)/r2(12^3)/12=696/106/12≈55%
r2(12^5)/r2(12^4)/12=5046/696/12≈60%
r2(12^6)/r2(12^5)/12=41128/5046/12≈68%
r2(12^7)/r2(12^6)/12=353956/41128/12≈72%
r2(12^8)/r2(12^7)/12= 3199372/353956/12≈75%
r2(12^9)/r2(12^8)/12= 29951036/3199372/12≈78%
r2(12^10)/r2(12^9)/12= 288222080/29951036/12≈80%
......
r2(12^(x+1))/r2(12^x)~12
lim r2(12^(x+1))/r2(12^x)=12
x→∞
limr2(12^(x+1))/12r2(12^x)=1
x→∞

(0)

相关推荐

  • 质数与合数

    质数与合数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内容. 关于质数的理论可以写厚厚的一本书,里面有趣的内容很多,当然也很难,比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孪生质数猜想等都是和质数有关的问题. 关于质数的问题中最难的自然是黎曼猜想. ...

  • 一个数学大王重大发现用孪生素数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一个数学大王与数学牛人重大发现 用孪生素数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作者: 电话: (引入原文)孪生素数公式 什么是孪生素数,孪生质数有一个十分精确的普遍公式,是根据一个定理:"若自然数Q与Q+ ...

  • 陈景润要证明的哥德巴赫猜想是1+1=2吗?

    小学奥数课堂 2月5日 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的形式,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欧拉表述.这一猜想至今没有被证明,也没有被证伪. 人们难以找出质数的确切分布规律,这可能是哥德巴赫猜想难 ...

  • 著名数学家王元院士逝世,26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3+4”命题

    "科学网"微信公号5月14日消息,当日<中国科学报>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获悉,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元于14日中午12时46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 ...

  • 哥德巴赫猜想的一般性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的一般性证明 崔坤 中国青岛即墨    E-mail:cwkzq@126.com 摘要:根据秘鲁数学家哈罗德·贺欧夫格特已经彻底地证明了三个素数的定理: 每个大于等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素数 ...

  •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还差1步,大自然提醒人类,素数有特别意义

    哥德巴赫猜想是这样的一个内容,要证明:任意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分解成三个素数之和. 这个猜想是一个叫做哥德巴赫的数学家提出来的,他自己证明不了,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把这个猜想告诉了欧拉. 但是欧拉后 ...

  • 试着初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冷眼热风二0一

    试着初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冷眼热风二0一     冯叙九     2021/1/4"強弱哥德巴赫猜想之迷"(附录(1))一文介绍了两种哥德巴赫猜想,一种是.任何一个大于 ...

  •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有什么用?

                             宇宙解码 1周前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还差1步,大自然提醒人类,素数有特别意义! 哥德巴赫猜想是这样的一个内容,要证明:任意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分解成 ...

  • 曾仕强:想要讨好所有的人,最后讨好不了任何人

    知行合一,修己安人 人生就是阶段性的调整.一个组织的发展也是如此,也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做出规划和调整. 但是,只要有新的规划,就会有人反对,有少数人会因为自己的利害关系,而提出严重的抗议,一定会的.怎 ...

  • 我想成立集团公司应该怎么做

    下列均为.国家局无地域公司,需要的话可联系 国康xx集团有限公司 国信xx集团有限公司 xx(中国)控股有限公司 xx(中国)有限公司 xx科技有限公司 中融xx有限公司 xx建设有限公司 xx资产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