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胃病学》之脾病(下)

(二)和营卫
脾为营之本,胃为卫之源,调脾胃即所以和营卫。药理研究表明:桂枝汤有抗炎、抗病毒作用。药后啜粥、温覆能加强其作用。桂枝汤亦有抗过敏作用和镇痛、镇静作用及一定的镇咳、祛痰、平喘作用。桂枝汤对体温与汗液分泌的双向调节作用是其调和营卫的重要科学依据。
1.太阳病
太阳中风:《伤寒论》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又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又云:“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又云:“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笔者常以柴胡桂枝汤治疗肝炎、胆囊炎、胆结石患者挟表邪或夙有肝胆疾病患者之感冒甚效。《金匮要略》云:“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太阳病汗下表不解:太阳病汗下表不解者,宜桂枝汤,以汗下亡津液。服麻黄汤后,表不解,不可再与麻黄汤,宜桂枝汤。服桂枝汤后,表不解,仍宜再与桂枝汤,不可与麻黄汤。(详见《伤寒论》第24条、25条、45条、57条)
太阳病与太阴、阳明病先后治则:表里同病,里实宜攻者,当先解表,而后攻里(通腑、攻痞)。表里同病,里虚宜补者,当先救里,而后解表。(详参《伤寒论》第44条、56条、91条、164条)
2.固表(发热、汗出)
《伤寒论》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又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又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时发热自汗出,与时腹自痛,均有节律,宜先其时而治。
3.疏风
《伤寒论》曰:“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胃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又云:“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又云:“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减,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又云:“太阳病,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形似疟,一日再发,即时发热汗出也。《金匮要略》曰:“产后风,得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干呕,汗出,病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时时有热,汗出,亦即时发热汗出之意。笔者常以以上四方治疗多种以搔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过敏性皮肤病,但见桂枝汤证者,甚效。此方又治面红症,本病一年四季皆有,但多发于秋末冬初,清热凉血难见效验,可投桂枝汤(李方兰经验)。
4.解肌
《伤寒论》曰:“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又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又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金匮要略》曰:“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又云:“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笔者常以以上三方治疗督脉疾病,尤以颈椎病、肩周炎甚效。
5.阳明中风
《伤寒论》曰:“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又云:“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又云:“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又云:“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6.止咳平喘
《伤寒论》曰:“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又云:“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
7.止痛
《伤寒论》曰:“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又云:“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又云:“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吾师曾升平主任医师常以此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但见脉缓者皆效。
8.血痹、肉苛
脾主血属营。《金匮要略》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伤寒论》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以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主之。”
笔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末梢神经炎甚效,用方要点:
一为脉弱,二为麻木。
以当归四逆汤治疗雷诺氏病亦效,用方要点:
一为脉细,二为肢厥。
此方对结节性多动脉炎亦效。
《素问·逆调论》曰:“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谓何疾?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以桂枝汤治重症肌无力、皮肤炎、多发性肌炎有效。
总之,桂枝汤类方脉证要点有三:
1.能食而时腹自痛(里急腹痛,饥痛隐隐,得食则减,空腹痛,夜间痛,少腹弦急、小腹中拘急),脉多浮大无力或缓。可伴悸、衄、烦、少气、梦交、失精、清谷亡血、目眩、发落、四肢酸痛或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腹痛重用芍药,胸满去芍药,便溏芍药减量,恶寒加附子,浮热加白薇。镇逆加龙骨、牡蛎,重用桂枝或加肉桂。内伤之证,若呕家、下利、不能食者,不宜与桂枝汤类方。
2.发热汗出,脉浮缓。发热多时发热(时时有热、日晡发热、形似疟,一日再发、手足时烦热),汗出多为时自汗出(食已汗出、暮盗汗出),或伴恶风、恶寒、头身痛、鼻鸣、干呕、身痒、项强。
3.脉微而肢体麻木或脉细而四肢厥冷。三者但见其一,与桂枝汤类方多效。
(0)

相关推荐

  •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视频12-93

    桂林本伤寒论12.18 伤寒脉微而复利,利自止者,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解释(阴证下利) 一开始是感冒的症状,然后脉越来越弱,拉肚子,拉到人被抽干停止. 四逆加人参汤治疗,同样是补阳加补津液.但 ...

  • 解读桂枝汤及临床运用

    跟王付大师学经方 跟王付大师学经方,用经方,以王付大师的经方体系为核心,系统研究.学习.总结.整理,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全面部析桂枝汤基本脉证,弄懂仲景本意,学好用活桂枝汤. 王付教授:http://w ...

  • jt叔叔经方本草 笔记1

    不得不说,还是文字版的看的快而高效. 伤寒论每条就那几个字,但是那几个字都有一堆话一堆讲究可说的. [6.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是中风邪,"头项 ...

  • 《伤寒论》笔记:大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其二)

    桂枝汤相关证 桂枝汤的相关证,我们还要再做一次系统的梳理 条目对比 总括 脉 头项 是否恶寒 是否发热 是否汗出 是否恶风 其它 方剂 第1条 太阳之为病 脉浮 头项强痛 而恶寒 第2条 太阳病 脉缓 ...

  • 《伤寒论》学习笔记八之表郁轻证。

    最近没顾上更新,今天写一下. 我看了一下上一篇是写到了伤寒兼证.今天继续表郁轻证. 1.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 ...

  • 《中医脾胃病学》胃病 下

    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 ...

  • 《中医脾胃病学》之脾病(上)

    脾属太阴阴土,主运化升清,故脾病以脾经虚寒而水谷不运.清阳不升为主.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所病不同,所治各异.十二指肠由胃入脾,故含阴(太阴)阳(阳明)二气,病多阴阳两虚而宜桂枝汤辈,挟阳明胃气不降 ...

  • 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

    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 ...

  • 《中医脾胃病学》胃病 上

    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 ...

  • 《中医脾胃病学》口病:口周座疮,牙痛,复发性口疮,口味异常

    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 ...

  • 《中医脾胃病学》上焦病概述

    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 ...

  • 吴雄志:《中医脾胃病学》脾胃用药

    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 ...

  • 吴雄志:《中医脾胃病学》诊断学之切诊、舌诊、脉诊

    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 ...

  • 吴雄志:《中医脾胃病学》诊断学之望诊、问诊

    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