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院如何破局?需要过三关!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营医院如何突破瓶颈,在逆境中求生存,规避人才壁垒,走上发展之路,是值得每一位民营医院投资人和管理者思考的课题,概括的说,需要做好三项工作:
解放思想,就是放眼国家宏观政策,认真分析所在地政府的具体政策,把区域市场分析透,本着“法无禁忌即可为”的原则,和当地政府达成默契,这是民营医院活下来的必要、重要、主要的环境条件。没有政府的扶持,哪怕仅仅是默认,民营医院寸步难行。
解放思想,就是丢掉传统公立医院管理体系的紧箍咒,对于来自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尤为重要。把政府的政策用活用透,大胆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资源组合,依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设计医院规划,放弃华而不实的公立医院传统“高大全”思维。
解放思想,就是设计好医院的运营模式,特别是营利性医院,要把“自主定价、自主经营”的规则用好,产品选择和定价,有条件的最好实行医保内政府指导价,医保外自主定价,与当地医疗产品拉开差距,差异化发展是必由之路。
解放思想,就是要结合现代观念,创新用人机制,传统的招聘用人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医院的需求,创建合适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把人力资源作为医院资产不可或缺的成分来考虑。
一些民营医院投资人,对医院抱有超级的期望值,动辄要建“国际医院”“三甲医院”,情怀固然重要,但是初衷才是唯一的动力。如果是营利性医院,追求利润是永恒的目标,我们强调追求的是效益,不仅仅是规模,如果规模不能产生相应的效益,规模就是成本。特别提醒注意:要结合可控制资源来确定医院的定位。
医院投资,首先要投资人才资源。常用的办法有三种:
一是收购(合作)医生集团、整建制接受改制或是转型的医院员工,批量获得技术团队;
二是联合老牌民营医院,特别是有品牌的专科医院,加入专科联盟;
三是与公立医院准备跳槽的专家合作,或是动员有品牌的大牌专家合作、加盟,组建医生团队。
有了可以控制的人才资源,下一步再考虑医院的建设问题。
(一)做公立医院的小弟,没什么可丢人的。
即便你原来是商界大佬,进入陌生的医疗行业,总是要守规矩,这一点,投资人一定要想明白,医疗行业是国家高度垄断的行业,仅仅是有钱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钱解决不了体制问题。有当地最大的公立医院做背书,获得支持、帮扶,加盟医联体,至少可以实现专家自由流动,而不需要另外注册(所谓的多点执业,已被很多公立医院限制)。多加入几个医联体,只有好处。
(二)果断砍掉“包袱”,精简医院专业。
民营医院绝不能做大而全的综合业务,精细测算后,裁掉不需要或是根本没有效益的科室,充分利用第三方服务或是其他医院的专业科室,保留自身特色专科,做强做精,是民营医院唯一出路。
(三)加强后勤保障,增强员工归属感。
民营医院一定要在生活上提供远比公立医院更为优越的保障,温暖人心的后勤服务,是留住人才最低的成本,员工队伍的稳定,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务必清醒认知(很多民营医院认识不到)。
(四)搭平台,多联合,共生共赢。
民营医院切忌关门办院,视同行为敌,甚至相互拆台诋毁,徒增竞争风险。在市场大潮中,民营医院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绝无独霸市场的可能。
总之,民营医院的破局是战略命题,对于投资者而言,文化、格局、胸怀、眼界都需要站在医疗行业的高度,而不是保守原行业工作经验,甚至套用规章制度和方法。对于管理者而言,思想解放胜于工作经验,市场敏锐是管理者的基本要素之一。管理者要实践做有特色的医院,做有温度的医院,做有效益的医院。
关于作者:李庚元,大型基金医疗投资顾问,民营医院院长、总经理;具有丰富的市场判断和医院规划设计经验、资深民营医院管理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