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的书,到底有什么用?

张佳玮

1小时前

几年前深秋时节去的。

设若没读过书,这一眼望去,不过是一片愁煞人的平野荒漠罢了。

好在读过书,学过王维那首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看出去又自不同。

上学时,老师肯定都讲过,这诗后两句好得不行:温柔情切,悠长蕴藉,千古送别绝唱。

前两句当然也好:别尘与折柳,都是古来送别的典故,巧妙地写景时用到了。

真到这里才知道:

其实前两句,也好得不行。

写边塞的,很容易写出豪迈气象:黄沙长河,落日大漠,浮云万里。

怨怼的,怅然的,都有。

王维是不知道这些吗?

知道啊。

他可写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呢。

但他不写前路昏黄苍茫。

写别尘,写折柳,却也写朝雨,写青青柳色。

明明西出阳关后,前路一片苍茫昏黄,但王维不写;他也没跟元二说,你前路可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啊……

却说了朝雨,说了青柳;整个色彩都细密明亮起来。

到此停住,喝杯酒吧。

挺好的。

元二要出阳关了,必然看得见大漠落日,不必跟他再描述:啊你前面可是一片尘土苍茫……

在告别时刻,着眼点却在雨,在青青柳色上。行尘折柳的典故本来是该哀伤的,但这里却被王维写得,因为一个青青,一个新,还带点清新气呢。

如果我是元二,出了阳关,看满目昏黄时,心里还能记得,背后有过一阵雨,青青新柳,殷勤劝饮的一杯酒。

过了阳关,风景是这样的:看见天地苍茫,人会不自觉生畏惧。

但心里存着那点雨、柳、酒,就觉得,嗯,还好些。

我自己走这段路时,也常会生人生天地如沧海一粟之感,但心里存着王维这诗,知道王维送过元二,经过了类似的路;记得千年之前,背后渭城,有过雨,有过柳,有过宽慰与送别的一杯酒。

自然就会觉得,还好,比单是眼前苍茫,要清新得多,也不那么孤独。

我没经历渭城的雨与青柳,但读过了,也算经历过了。

以前说过不止一次:

用王小波《万寿寺》里的话:除了现实世界,人类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

读书是进入字画符号的世界,听音乐是进入声音的世界,看电影是进入影像的世界。

读过的书,不一定字字句句都记得住,但会存在心里,不知不觉间就改变你的人生。

我们经历的,是已经被我们读过的书,不知不觉改变的人生。

在你之前,已有人用语言文字的描述,另创了一片天地,一个世界。任你在其中游历,让你时不时在孤独时给你慰藉。

知道世上起码还有过另一个人,构造过动人的世界,经历过类似的心境。

你没经历的,书让你经历,比如青柳,比如朝雨。

你经历过的,比如孤独出阳关,书给你慰藉,让你知道有人走过类似的路,有人安慰过你。

吃过的东西会被消化代谢掉,读过的书却会存在你心里,润物细无声地,改变你的心情。

不一定多明显,但在动每个念头时,悄然地影响您。

比如,当您读到上面这句“润物细无声”,明明我没有提到雨字,但如果您瞬间动了心思,似乎感受到了雨的轻盈润湿之态,那就是读过的书,在悄然起作用了。

(0)

相关推荐